我们在远航

我们正在远航
集中培训第三天,上午闫寒冰教授着眼新时代变革,立足教育教学实际,为学员们做《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发展创新》专题讲座。
首先,闫教授从信息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各个行业的可替代率切入,以“AIGC可以带来怎样的教育红利?”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闫教授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3D模型切入,阐述了教育数字化是文化、劳动力和技术之间的深层次协同变革,突出六大趋势、三大指标,并强调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从国家层面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举措。
其次,闫教授以基础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的变革实际,着眼新追求、新突破,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阐释如何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促进开展差异化教学,如何基于技术破解“不可能三角”问题。
最后,闫教授表示,数字化转型正位于信息社会与智慧社会的门槛处,教师发展更要不忘初心,应时跟随。
闫教授的讲座给人开启了一个崭新领域的大门,让人窥探到数字时代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要求。虽然我些方面平时生活中也略有涉及,但从未有今天闫教授系统讲解带来的巨大震撼。我想,在新时代,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我们身为教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更应率先学习,才能在高速前行的时代大潮中胜任。
下午是前辈名师名校长的分享。高保卫老师分享的内容是《人生只为一堂课》。高老师通过一组照片介绍自己的成长,并提出疑问:教师专业成长有没有公式呢?提出了成长型教师的几个特质:善于阅读、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勤于写作。同时高老师还分享了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十个”关键词:思想、梦想、反思、智慧、创新、倾听、教研、读书 、个性、开放,鼓励教师们在实践中创新,在摸索中前行,在合作中成长。
刘同军分享的题目是《携手走向卓越》。
魏瑞霞分享的是《我的教育,我的爱》。魏瑞霞老师深耕教学一线,永葆教育活力,魏老师从成长的四个阶段:起步、成长、高原、提升,深情讲述了自己37年的教学生涯。伴随着恒心、潜心、耐心和静心,找到了突破高原期的具体方法和实践路径,同时收获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教学成果。
张海豫老师作的发言是《思维发展与名师成长》。张老师的专题分享,为我们打开了名师成长的另一个视角。“1+3+n”的名师成长影响因素模型,涵盖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张老师清晰阐述了模型、建模的概念,介绍了思维建模的五项独特价值,以及工作中建模思想的运用,尤其是几种常见的模型和可视化方案,带给了我们更加深入的启迪和思考。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闫寒冰教授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文军教授做了精彩点评,为下午的名师成长论坛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
个人感觉,魏瑞霞老师给我的已不仅是震撼,而是降维式打击。一位扎根基层的老师,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甚至想,她的成就也有因缘际会的一面,每一个人生的节点上,她都幸运地遇到并抓住了了难得的机会。当然,最根本的,是他的“有心、潜心、恒心、静心”,是她几十年始终如一的教好学生,做好研究,带好团队。
聆听前辈名师的分分享时,我的耳边悄悄响起《哥伦布传》的主题曲《SAILING》:
I am sailing
I am sailing
Home again 'cross the sea.
I am sailing stormy waters.
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
是的,我们都要努力远航,只为离你更近一点,只为进入教育的自得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