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标签:
杂谈文化健康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今天是学习的第二天。上午“三名”建设工程启动仪式之后,聆听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作的题为《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支撑》的报告,翁司长的报告开篇即阐明国家最高层面对教师这一群体的定位:“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是人才强国的有力保障。”这些阐述即让人自豪兴奋,也倍感责任在肩。之后,翁司长从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形势、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与挑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名师名校长的培养要求四个方面给大家做了阐释。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方面,翁司长的解读让学习者有了较为清晰的路径。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正面教育实施“六大”行动;二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优化师范院校结构布局,提升对基础教育的服务能力;三是加强教师职后发展体系建设,培养路径是从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再到教育家型教师;四是推进资源配置和管理改革。翁司长还给大家明确了今后三年乃至以后的培养要求:一是理解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标准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做情怀深厚的“国之大者”,涵养高尚情操,做社会风尚的引领着;扎根教育实践,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勇担社会责任,做奉献社会的担当者。二是积极营造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健全培养工作机制,搭建梯次成长体系,提升书记校长政治能力和加强名师名校长的国际交流。这些让我们明确了名师名校长成长的路线图,也了解了走好成长道路的大体时间表。
下午是李希贵校长的专题报告。李希贵校长对我而言真是高山仰止,能得见一面,亲耳聆听教诲的机会可谓“希贵”。李校长的报告题目是《教育家的成长之路——用最少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他用这样的话来破题:“仅仅很能干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能力。”这让人感触很深。李校长从结构、制度、工具三个方面给我们分析如何用最少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让我们明确了工作中出现的瓶颈和问题都是组织架构上的问题,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不可取,如何去调整,那就是6—8位管理跨度的部门安排,关键是要看我们重视什么、关心什么。李校长提到内部客户评价是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杠杆对我的触动较大,以往的工作多是上下级的安排,而忽视了反馈评价才是撬动工作积极性的关键要素。在制度方面,李校长提出用最少的制度撬动关键环节,用制度消化矛盾,慎用高利害制度,鼓励低利害制度。制度是制动器,该踩刹车时踩刹车;制度更是发动机,需要不断加油、鼓劲,我们都要减少限制性制度,增加鼓励性制度。而在工具方面,更是用鲜活的事例,风趣的语言给我们做了分享指导。“三句话”公式(你说呢?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太棒了!)给我极大触动,不要总去责怪老师们做不好、想不到办法,而是我们的引导不够,没有发掘教师内在的潜力而已。很多老师包括自己,别人一提建议就说自己的理由,这种不成熟是需要我们不断修炼的。加法工具、减法工具......更是给了我们实操性的指导。
总之,李校长的报告让我体会到,李校长是位极爱读书的校长,是位极有能力的校长,更是一位极能用心思考的校长。所有管理方面的理论“卑之无甚高论”,但实践中能巧妙运用,高效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一颗善于思想的心灵。只有善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胜。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也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