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寻师者本心——读《何以为师》有感
(2025-09-11 13:50:14)
问中寻师者本心——读《何以为师》有感
翻开王维审老师的《何以为师》,封面那句“在25个追问的回声里,深藏着教师本来的样子”,像一把钥匙,叩开了我对教师职业的深层思考。教育之路行至半途,难免困惑: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站在讲台上?这本书以25个直击心灵的追问,为我勾勒出师者成长的清晰脉络。
一、自我觉知:接纳不完美,看见真自我
书中第一章“自我觉知:在接纳中看见自己”,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振聋发聩:“性格有‘硬伤’能当好教师吗?” 王老师的思考让我顿悟:教师的“完美”从不是性格的复刻,而是将自身特质转化为教育力量。所谓“硬伤”,不过是未被发掘的特点,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在课堂上自然舒展,让学生看见鲜活的人,而非刻板的“教师符号”。
“默默努力的老实人有机会成功吗?” 这个问题戳中无数基层教师的心声。教育圈不乏“勤勤恳恳却默默无闻”的身影,但若将目光局限于“成功”的标签,便会陷入焦虑。王老师提醒我们:成长本就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默默努力时积累的教育智慧、与学生的情感联结,都是无法衡量的财富。
二、成长突围:在行动与反思中破茧
第二章“自我改进:在行动中提升自己”,将镜头对准教育现场的具体困境:如何看待“问题学生”?怎样处理复杂的职业关系? 这些日常难题,正是教师成长的磨刀石。王老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却引导我们换个视角——“问题学生”的背后,或许是家庭的褶皱、成长的阵痛;职业关系的纠结,实则是教育生态的缩影。当我们不再把学生当“问题”,把关系当“负担”,而是以研究者的姿态剖析、以共情者的身份理解,事务性工作也能成为教育的契机。
三、专业深耕:以读写研滋养师者生命
第三章“自我赋能:在读写中丰富自己”与第四章“自我增值:在研究中淬炼自己”,揭示了教师成长的核心密码——读写研的闭环。“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是功利地摘抄理论,而是让文字与教育实践对话。当我带着课堂的困惑翻开教育专著,那些抽象的理论突然变得鲜活: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在处理学生冲突时化作具体的沟通策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让我重新审视课堂与生活的联结。
“教育写作的动力源在哪里?” 答案藏在日常的教育叙事里。当我们记录下与学生的一次对话、一堂课的反思,便是在为教育实践留下“成长年轮”。这些文字不仅是成果,更是自我审视的镜子,让零散的经验凝结成专业智慧。
四、初心恒守:在追问中抵达更远的地方
合上书页,“何以为师”的答案仍在回响。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定义,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问:当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行动中突破困境,以读写研滋养生命,便会发现:师者的样子,藏在每一次与学生的眼神交汇里,藏在每一篇反思的字里行间,藏在每一个“想变得更好”的念头中。
教育是渡人,亦是渡己。《何以为师》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成长的方法,更是一种生命姿态:永远保持追问的勇气,永远怀揣成长的渴望。愿我们都能在这场追问中,活成自己心中“教师本来的样子”,让教育之路,因思考而愈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