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艺术

(2022-06-18 19:04:17)

近期,我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获益匪浅。这部书籍很厚,但却字字珠玑,值得一再品读。而且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平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本书“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更是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他众多感人的教育事迹中,最让我感叹的是他的“发糖教育法”。那是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于是,掏出一块糖果递给那位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先生又说:“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陶行知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先生最后又掏出第四块糖果说:“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件教育学生的小事,却让我每次回想起来都感触良多。面对肇事者,陶行知先生“反其道而行”,利用发糖代替苛责,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恰恰是这种让人“不愿苟同”的想法与教育理念,却产生了超乎想象的理想的教育效果。相比那些“疾风暴雨”似的教育方式,哪种更有效?答案不言而喻。

都说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导师与引路人,对于担此重任的老师而言,最应该明白的莫过于: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有意或无意犯下一些错误属于正常现象。因此,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当要考虑做出怎样的应对时,不妨先想一想陶行知先生的“发糖教育法”,也许会做得更好些。

谨以此文纪念我读此书时产生的对教书育人新方式的深切感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