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县的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是摩崖石刻的一种,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清代冯云鹏所著的《金石索》载:“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意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统称为摩崖石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在中国的艺术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摩崖石刻不下百余处,除了城区外,各郊区县基本上都有。
五桂头弹琴峡
古代留下的弹琴峡和五桂头,是一个不同的文化流传。弹琴峡和五桂头是八达岭关沟距水关1公里处的一个相对狭小的峡谷,100多年前关沟的水很多,两面的山上有丰富的山泉水涌出,关沟也是一个河谷,水流很旺盛。由于这里是转弯处,当河谷水流经于此时,撞击山石的声音,悦耳动听。古代文人墨客从这里经过的多了,就会驻足聆听,就像弹曲子,极为悦耳,于是就有了“弹琴峡”的名字;峡谷的山上有种种传说,最早这个山峰叫“五鬼头”,经过时间长了,人们觉得不好听,于是取其谐音叫了“五贵头”,在关帝庙下方的一块巨石上有古人题写的“弹琴峡
五贵头”。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这个山下有一个京张铁路的山洞,詹天佑取名为“五桂头山洞”,于是“五贵头”与“五桂头”便通用了。
六郎影
六郎影摩崖造像位于八达岭水关长城西北外崖壁上,这座人工刻凿的坐式佛像,为古“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雕工精细。这些佛像是元代所凿,居庸关是大都、上都之间的孔道,皇帝巡幸、官军商旅,往来络绎,蒙古人笃信佛教,凿此佛像祈求行路人旅途吉祥如意。
六郎影有说是观影菩萨造像,高度3米左右,坐落在公路几十米以上,难以接近。六郎影摩崖造像分布有方孔,可能是木质结构的接口,应该有楼阁之类的辅助建筑,佛像顶部有类似屋檐的明显凿痕,防止雨水对佛像的损害。
烧窑峪摩崖造像
烧窑峪摩崖造像位于旧县镇烧窑峪村北,现存圆雕、高浮雕造像24尊,从残存的石刻题字推断开凿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这处石刻过往被认为是佛教遗存,直至2010年9月北京延庆县文化部门向媒体介绍时,重亲确认这处石刻是北京地区已发现的道教龛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烧窑峪村始于明代,原为永宁卫军屯烧炭之所,故称烧窑峪。摩崖造像位于村北一座160米高的小山,该山山南侧一段陡直崖壁上从东至西水平排列著三个洞窟。三个洞窟座北向南,总长约18米,距地表约100多米,距崖顶6米。
听琴弥勒
听琴弥勒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弹琴峡北边的石壁上有一座小庙。庙内弥勒石像刻工粗犷,高1.45米,宽1.35米,石像成于元代,距今700多年,1986年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时,石佛得以重见天日,依旧以满面的笑容,谛听高山流水“弹”出的琴声。
五郎像
在弹琴峡隧道口,浮雕着一尊两米多高的佛像,民间传说是杨五郎像。相传在这个岩坎下临溪谷是关沟最险要的地段,传说中的“五鬼头”经常作祟,于是雕刻此佛像作为镇物,保佑来往行人平安。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摩崖造像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两处石刻佛像经过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勘查,初步鉴定为元末明初所造。
沿着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丁香谷公园入口步行40分钟,便可看到这两处石像。其中一处位于半山腰的山崖上,造像左侧是龙女献宝珠;右侧为善财童子;中间的造像高1.9米,专家初步断定造像是阿弥陀佛像。
在距离此处石刻大约25米处,是另一处三世佛摩崖造像,雕于一块面向东偏南的巨石上。三尊佛均头戴冠而无发髻,身披袈裟搭毯,盘膝而坐,雕刻圆润细腻。
八达岭森林公园的两处摩崖造像具有典型的元代特点,代表了元朝时延庆地区佛造像的特点,将丰富延庆甚至北京地区文物种类和文化内涵。
白河佛爷湾摩崖造像
白河堡水库位于延庆区东北部,有一处名为“佛爷湾”水域,水位下降后在一块花岗岩崖壁上可见摩崖造像。
三尊浅浮雕造像并列于同一块岩石上,形制体量相当,均为坐式,每尊高约1.7米、宽约0.8米。左侧石像漫漶不清;中间石像隐约可以看出轮廓;右侧石像保存相对较好,石像双耳垂肩,短颈,身着通肩大衣,裙于胸前打结,双手交于腹前,阴线勾勒衣褶,下承莲花宝座,背后有浮雕的头光和背光。石像周围存在明显的斧凿痕,以及安插木桩用的方孔和圆孔。右侧石像上端的斧凿痕中,刻有“石匠”二字;佛像左下方的刻字较为模糊,能辨识出来的只有“安、馬”两个字。两处字体都比较随意。

佛像左下方的刻字较为模糊,能辨识出来的只有“安、馬”两个字。
米粮屯摩崖造像
米粮屯摩崖造像雕位于米粮屯北四公里山上云瀑沟景区内,摩崖位置就在景区尽头标注的佛爷湾正殿处。佛像约高两米,线刻,盘腿坐于莲花之上,手施降魔印。

摩崖碑内容为:南赡部洲锤灵寺
张山营寺沟摩崖造像
张山营寺沟摩崖造像位于张山营镇张山营村北面的山坡上,摩崖造像在一块高约2米、直径约4米的圆柱形石块的南侧,刻有三座呈坐姿的佛像,每个佛像约有1米高。这是在延庆县北山带张山营地区发现的又一个摩崖石刻,距古崖居风景区约5公里。
这些石佛的造像手法同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造像风格相似,很可能是南北朝时期所刻,也有可能是当地石匠参照汉代造像艺术雕刻而成。据当地居民介绍,在摩崖石刻的北边500多米的山坡上有一座名为新应寺的古寺遗址,古寺据说为明代所建。
佛峪口摩崖造像
佛峪口摩崖造像位于佛峪口水库下的河道内。前几年在施工时,挖出了一块三棱形的巨石,上面刻有一大两小三尊佛像,当地人称为“玉佛”。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末,此地修建水坝时,佛像就被埋在了砂石下面。直到近几年开挖河道时,佛像才得以“重见天日”。
巨石通高约5米,东西最宽为约10米,佛像刻于南立面。中刻为释迦牟尼佛像,两侧刻为迦叶和阿南像。西侧巨石边缘有落款,风化严重,有专家辨认为嘉庆十一年(1806)一月刻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