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的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是摩崖石刻的一种,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清代冯云鹏所著的《金石索》载:“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意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统称为摩崖石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在中国的艺术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摩崖石刻不下百余处,除了城区外,各郊区县基本上都有。
万佛堂孔水洞摩崖造像
万佛堂孔水洞摩崖造像位于万佛堂下的孔水洞内,在距洞口不远处的对面石壁上雕有两龛佛像,在龛内一佛二菩萨,左右两侧雕骑牛大自在天各一,龛呈楣拱形,高1.5米,底宽0.65米。从雕像特征和龛内外部局来看,此龛佛像为随代作品,这也和《隋州郡图经》中“仙人玉堂”的记载相符:“右龛内雕菩萨一尊,保存较为完整。菩萨面部丰圆,神态肃穆。周身肌肉丰实,比例均称。此龛为晚唐作品。”
在石刻下方约一米处有隋大业十年(614)刻(小涅槃经)。通过对孔水洞隋代刻经的考察,有关专家认为孔水洞很可能是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因此对房山石经研究有重要意义。洞内在隋代刻经位置的右侧尚有金代大定二十年的题记。
三合庄新结庵摩崖造像
三合庄新结庵摩崖造像在当地被百姓俗称佛爷殿,位于村西侧笔架山半山腰处。这组摩崖造像以浮雕的形式凿刻在架山半山腰处一个自然石穴内,崖壁有椽眼,石壁进行了简单的加工,前有一平展的石台,浅龛高2.5、宽5.6—6米,浮雕厚约10—20公分。
造像组合为三佛二弟子。主尊为释迦,由佛座、佛像、背光三部分组成,下为须弥仰莲座,底宽1.3、高0.8米,最下两层为素面,上为束腰仰覆莲,仰覆莲之间饰以联珠纹,莲高0.45、莲瓣宽约0.1米,上下均为7瓣,莲瓣微鼓,略成长方形,周边双线刻,莲瓣尖部饰以3个圆圈。佛像高1.15、胸宽0.6米,主尊面部风化,头有高肉髻,着右袒袈裟,左手向上,平置腹前,右手抚膝,结跏趺坐。背光高1.6、宽1.15米,周边为火焰纹,佛像上正中为带羽翼的迦陵频跏鸟,两侧为龙子,龙子之下为缠枝莲花。
大峪沟摩崖造像
大峪沟摩崖造像位于张坊镇皇姑坨景区内。
在面朝南的青石断面上,有造像两龛。右侧一龛高0.88米,宽0.98米。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两侧各为其弟子或金刚力士,顶部为二飞天。共有造像9尊。龛的两侧有题记。左侧一龛高1.7米,宽O.85米。有释迦牟尼垂足端坐造像。右侧一龛为唐代,左侧一龛较之前者稍晚。与云居寺唐塔上人物浮雕同属一种艺术风格。
圣水峪摩崖造像
圣水峪摩崖造像位于北寨沟内半山崖壁,摩崖造像附近有寺庙遗址,地上散落一些砖瓦和石块和石壁上人工开凿痕迹。石像雕刻在天然崖壁上菩萨造像一尊,高0.34米,宽0.5米,保存完好。旁有题记:大明万历四十八年正月十九日真寿立,石匠李见
猫儿山摩崖造像
猫儿山明代摩崖造像位于猫儿山顶峰山石上。明代土地爷摩崖造像坐北朝南,雕刻在一整块不规则的青石上。二神像并排端坐,左刻土地爷,为一平易近人老者形象,头戴高官帽,面容微笑,大耳下垂,有胡须,面部比例匀称,局部略有风化,身穿长袖袍,右手下垂,左手端平至胸部,两鞋外露。土地爷是民间普遍信仰的众仙中级别最低的神。右刻武将,头戴钢盔,护脖帘微微卷起,两眼圆瞪,身穿铠甲,右手握宝剑触地,左手叉放于左腿上,雄姿威武神圣,神像面部及双腿风化严重。
大明天启元年造土地爷
四川僧本心 石匠李见,和圣水峪造像为同一人雕刻,但晚一年。
东猫耳顶峰无头佛像处
石花洞摩崖造像
石花洞摩崖造像位于河北镇南车营村的著名的旅游景点石花洞旁50米处,该明代古迹——七尊摩崖造像雕刻在长30米,宽8米的山崖上。造像分别雕刻了佛祖释迦牟尼、菩萨、护法天神、弥勒佛、药师佛、接引佛等,如今风化厉害,所以修建了一个长廊来保护。
长廊里面就是七尊摩崖造像
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
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位于房山区燕山公园。造像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造像镌于独立的花岗岩石上,外镌为龛形,龛内镌一佛二菩萨,佛像双足赤裸立于须弥座上,两侧协侍菩萨皆双手合十。主像及两协侍菩萨体态匀称,衣纹贴体,具有南北朝时期多见的笈多风格。主尊佛像头部的右侧有两行题刻,第一行可辨为“河清三年”,第二行能辨认“石厂村……二区”等字。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有明确年代题记最早的摩崖造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较高的艺术价值。
上方山云水洞摩崖造像
云水洞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为京郊著名山水佛教游览胜地。云水洞洞口有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写的"云水洞"三个大字。洞内石钟乳,石笋目不暇接。云水洞洞深六百多米,自然形成六个大厅。洞中有108个自然景观,有山峰12座,峰峰神奇俊秀,“中天之柱”是其中的最高峰,海拔达860米,亦称“摘星坨”;“擎天玉柱”是高37米的基型石笋,为中国第一大石笋。
1991年4月在洞内发现辽代干统六年(1106)造像题刻,证明摩崖高浮雕接引佛(阿弥陀佛)像为辽代所造。这是上方山现存最早的佛教遗迹。
这尊辽代佛像位于云水洞口内约30米,凿刻于东壁,高约2.5米,双膝间宽约1.5米通体保存完好,双腿结跏趺坐,右手轻握拳举于胸前,结施无畏印,左手平放于双足之上,面相丰圆,有唐代造像流韵。可能是受到洞身狭窄的限制,此像略显扁平,比例稍欠匀称。
云居寺石经山摩崖造像
石径山第八洞附近有两口古井, 古井后面的石壁上有两座精美的佛造像浮雕,像高1.2米,描述的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多宝佛听经做证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