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的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是摩崖石刻的一种,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清代冯云鹏所著的《金石索》载:“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意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统称为摩崖石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在中国的艺术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摩崖石刻不下百余处,除了城区外,各郊区县基本上都有。
八大处摩崖石刻造像
八大处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八大处公园证果寺西侧峭壁。为明代摩崖石刻。三尊阿弥陀佛依崖壁雕凿而成,慈眉善目,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最大的一尊高1.2米,宽0.8米。从雕刻手法和残存的文字看,与门头沟石佛村石刻开凿时间一致,诞生于明代嘉靖年间。嘉靖年间,皇帝宠幸道教毁佛,青塔寺住持与证果寺住持是同门师兄弟。即投奔证果寺,为恢复青塔寺,由当时的石匠徐大金等雕刻。
石景山区文保牌
第一处石刻距岩顶不足20米。佛陀端坐其中,卷发螺鬓,双目下视,隆鼻大耳,面相方颐,身披通肩袈裟,腰系“如愿结”带,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于仰莲之上。

龛额“南无阿弥陀佛”右联“唯有经路修行”左联“ 但念阿弥陀佛”

左侧摩崖碑

右侧摩崖碑

第二处两龛佛像位于转路下行十几米处

左侧佛像龛额”南无阿弥陀佛“龛联”唯有经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左下角有提款两行,首行为”京都青塔寺比丘成口",次行为“造佛石匠徐大金”。

右龛高0.8米,宽0.6米,龛中佛像与第一处佛像酷似。佛像右联“唯有经路修行”佛像左联“但念阿弥陀佛”。
八大处佛龛群
八大处佛龛群位于八大处公园鲍氏家祠以东约500米的崖壁上(崖壁下方即为自辘轳井向清凉寺输水石槽),垂直上下,面东,凿有石龛七八个之多,每个龛大小半米见方,进深约半米,龛顶均浮雕塔形,龛内已无古时遗物。疑为明代摩崖石刻。
八大处摩崖石刻造像是和佛龛整体雕凿而成,而此处佛造像是雕凿后放入佛龛的,故所有佛像均已无存。佛龛整体造形为覆鉢式佛塔形式,佛龛顶部雕凿出塔刹相轮图形,佛龛下部雕凿有须弥座图形。
石景山孔雀洞摩崖造像
孔雀洞石室位于石景山西侧峭壁之下,座北朝南,为人工砌筑而成。孔雀洞石室后壁镶有一阳刻的一尊阿弥陀佛立式佛像,高近一米,佛像的面部虽然有残损,但从整体看,佛像发髻高耸,面部丰满方颐,庄重大方,右手自然垂落,左手于腹前平伸,五指并拢,手心朝上平托,身着敷搭式袈裟,下着长裙,气度不凡,造型优美。专家鉴定为唐代的作品,距今已一千多年,弥足珍贵。


孔雀洞石室后壁镶有一块高1.2米,宽0.66米方石,上面阳刻一尊阿弥陀佛立式佛像1尊,高0.82米。

佛像的面部虽然有残损,但从整体看,佛像发髻高耸,面部丰满方颐,庄重大方,右手自然垂落,左手于腹前平伸,五指并拢,手心朝上平托,身着敷搭式袈裟,下着长裙,气度不凡,造型优美。专家鉴定为唐代的作品,距今已一千多年,弥足珍贵。
金阁寺本来洞摩崖造像
本来洞是原金阁寺众多的佛教洞窟之一,“本来”一词,即“本来无事”,是佛教禅宗分支牛头宗的修行主张。辟洞刻石佛者,应该是禅宗中主张“本来无事”的牛头宗所为。本来洞坐东朝西,洞顶南侧为人工开凿,北侧为人工累积而成。洞內东墙壁距地面约一米的地方雕有阿弥陀佛像一尊,造像通高近1.28米,盘腿端坐在两层莲花座上,佛头部为拳发螺髻,面相丰满圆润,大耳下垂,双目微启下视,胸部正中刻“卐”纹饰,上身着敷搭式通肩袈裟,内著憎地支,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下身著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双层仰莲须弥座上。专家考证,此佛像为元末明初作品,刻工精细,保存完好。
造像通高近1.28米,佛高0.9米,盘腿端坐在两层莲花座上,佛头部为拳发螺髻,面相丰满圆润,大耳下垂,双目微启下视,胸部正中刻“卐”纹饰,上身着敷搭式通肩袈裟,内著憎地支,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下身著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双层仰莲须弥座上。
隆庆庵摩崖造像
隆庆庵位于翠微山半山腰军事禁区内的一处悬崖下面。悬崖接近地面的地方,有一石室,系人工雕凿而成。洞口上方有尊弥勒佛浮雕像,像两侧有对联,可惜风化严重,读之不能成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