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选中国传统村落(3.2)沿河城村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2014年11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公示了第三批994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京市有3个村落入选:
门头沟区雁翅镇碣石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城村
密云县古北口镇古北口村
沿河城村
沿河城村自古以来就是驻军屯兵重地,拥护着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沿河城建有城墙防御工事,整个村落被城墙完全包裹,呈现出防御性集中式的布局,村落内地形变化比较平缓,房屋排列沿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布置,有沿河城城墙、城门、敌台等众多历史遗迹。
沿河城,一座明代构筑的坚如磐石的城池之村和军事要塞,地处门头沟区西北部崇山峻岭的大峡谷中,紧邻永定河,是塞外通往京城的要冲之一。曾名“三岔村”。它于明万历六年(1578)创建,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地势险要,层峦叠嶂;这里苍茫迷幻,敌台林立,素有“沿河城八景”之说。
城墙
自古以来,沿河城村就是驻军屯兵重地,拥护着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城墙上有条石,人们利用当地河中材料,上砌有大块鹅卵石,建成整整齐齐的石城。北侧城墙西端筑有角台,中间有马面三处,居中辟有一处水门。水门很小,仅容1人通过,且南高北低,平时城内排水,正好外流。以前遇上战时,敌人由此进门洞势必要低头上坡,很难钻入。
城堡有些毁损,但是基址、城墙、垛口、敌台得以保存。经过整修城墙,石墙整齐了许多。城门凸出城墙,城门洞很长,门洞里面两侧各有一小洞,是当年守城士兵休息所用。小洞大小,正可放入棺木。城墙上有1米多宽的马道,供骑马巡城之用,上有雉堞女墙,可瞭望射击。

国家级文保碑

沿河城北侧城墙


沿河城西北角

沿河城西侧城墙
城门
城门之上皆有城门楼,因年深日久城门楼皆已坍塌,荡然无存。东西城门各名之为“万安门”、“永胜门”,因为沿河城是依南山而建,故南北城门皆为水门。西、南、北三门仍存,其中南门因雨水会形成山洪直接威胁后街村民的安全而被垒闭。东门名“万安门”,可惜毁于20世纪50年代,只残留城墙和门洞尚可辨认,后修复。东门城墙上立有“沿河城”的石碑。

北京市文保碑
东门:

东门后身

2013年访时旧照
北门:
南门:

2013年访时旧照
敌台
敌台,顾名思义,用于屯兵作战,常建在交通要道险要处。敌台居高临下,扼守要冲,易守难攻,为战事增加了胜算。
一般的敌台高10米以上,呈方形,边长近10米,分三层,下部为实心,中层内为方形砖室,回廊外壁每面设有四个窗口,用于了望敌情和发射火器内室一侧壁间有夹墙,用砖砌成的台阶一直通往台顶。台顶四周为垛墙,在墙上开有射孔。
在沿河城外西北方向不远处的山口两侧各有一座雄伟的敌台,编号为“沿字四号台”和“沿字五号台”。沿山谷行进,峡谷内一侧半山腰处还有一座敌台,保存完好,编号为“沿字三号台”。
沿字三号台:

北京市文保牌

“沿字三号台”匾额
北京市文保牌

“沿字四号台”匾额

沿字五号台:

沿字五号台匾额

图右侧为五号台,图左侧为四号台。


柏山寺位于沿河城村外,靠近沿河口敌台的万柏山山腰处,据传建于唐代,现只剩一片残破遗址及正殿一间。寺庙坐北朝南,正殿一座,面阔三间,10.35米,进深一间6.25米,硬山调大脊,灰筒瓦覆顶,檐头带勾头滴水,垂脊小兽头。五架梁,单层椽子,梁柱枋椽上均施彩绘。殿内四壁饰以壁画,青砖墁地,整座殿堂庄重而轩敞。
正殿附近的宋塔解放后拆除,塔基近几年因为施工开路已全部拆毁,塔铭也不知去了何处。正殿后有小路上山至菩萨洞,洞内娘娘是新塑的,菩萨洞刻石也已被盗。菩萨洞刻石据介绍为汉白玉石质。

门头沟区文保牌
《皇都古镇斋堂》:“柏山寺:柏山寺位于斋堂镇沿河城万柏山下,毗邻永定河,清《日下旧闻考》载:“柏山寺,在府西北青白口社,山四旁多柏,故名,上有柏山寺……”柏山寺建寺较早,可追究溯至唐代,明《宛署杂记》载:“柏山寺在三岔粤(沿河城沿河口,旧名三岔口),唐朝建,永乐年耆民杨建、成化年僧智觉各重修,礼部郎中王琦记。”另有成化八年(1472年)《重修柏山寺碑》记:“柏山寺……考其本寺,始建唐朝。”可见柏山寺建于唐代无疑。
柏山寺坐北朝南,正殿一座,面阔三间10.35m,进深一间6.25m,硬山调大脊,灰筒瓦覆顶,檐头带勾头滴水,两山排山勾滴,砖砌博风,正脊大亲爱鸱吻,垂脊小兽头。五架梁,单层椽子,带随枋,带角脊,脊瓜柱下饰抬梁云,梁柱枋椽上均施彩绘,十分华丽精美。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地面满铺青砖,整座殿堂显得轩敞华丽、庄重肃穆。殿前原立《重修柏山寺碑》一通及悬挂铁钟一口,大殿两侧各三间配殿,南边门楼一座,寺院很是规整严谨。在寺旁,曾有砖砌六角须弥座三层,密檐塔一座,通高约4m,为“通悟大师率公灵塔”,……,如今的柏山寺了只有保存下来的那座正殿,向人们展示着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8年6月整修前状况: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寺后万柏山腰有一山洞,当地人称之为“菩萨洞”,大明保定总兵都督范阳、张爵于万历十一年九月(1583)书写“仙人洞”,汉白玉石额,现在保存完好。”
洞壁上有残存字迹,上书仙人洞三字,为明万历十一年九月吉日钦差镇守保定总兵官都督范阳张爵书。
古戏台
古戏台建造于清代,坐南朝北,建于1.5米高的石砌筑台基上,戏台口朝北是下坡处,戏楼为一座四不靠的单独建筑。戏楼为四柱三开间后檐加长的建筑,中间立木槅扇门分出前后台,东山墙后部设进出后台的小门。卷棚顶,垂脊之端有吻兽,顶部用灰筒瓦,石望板,带勾头滴水,木制大搏风板,八柱乘架,双层椽子,木构架上施旋子彩绘。东、西、南三面为石砌山墙。
戏台在明清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为当时驻扎在村内的将士提供了举行祭拜大典和娱乐活动的场所,是沿河城最为重要的古建筑之一。

门头沟区文保牌



![1041、北京入选传统村落(3.2)沿河城村 1041、北京入选传统村落(3.2)沿河城村]()
![1041、北京入选传统村落(3.2)沿河城村 1041、北京入选传统村落(3.2)沿河城村]()
老君堂
老君堂,与戏台相对,里外两院,内院正殿三大间,坐北朝南,有老君塑像及壁画,巨钟一口,后因年深日久,庙宇胡塌,得到柏山寺末代住持寿材和尚资助修复,故老君堂又有门额曰“瑞云寺”,修复后的老君堂无塑像,仅在墙上彩绘老君像。
清末至抗战初期,为村塾所在地,由师正聪、黄国珠执教,后兴办新学,直至学校撤到斋堂之前,一直都是学校所在地。老君堂内外两院已被夷平成为学校操场,学校校长室会议室即为老君堂正殿旧址。
圣人庙
圣人庙,即文庙,位于村东,前有“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刻石,内供圣人孔子牌位。《沿河口修城记》原立于此。
沿河口修城记碑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沿河口修城记原立于村东圣人庙内,“(本文略)”中被推倒,现在存于沿河城办事处院内。碑座已无,仅存碑首、碑身。碑高2.17米,宽0.88米,汉白玉质。此碑立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总理紫荆关保定等地方兵备兼理马政驿件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北海冯子履撰并书。碑文对万历六年(1578)修建沿河城始未记述详备。……。修城之前当年身处军事要冲的山民,终年不堪其苦,……。”
《沿河口修城记》碑(存放于原公社办公地)
小校场
小校场位于沿河城内东北角,与营房、上衙门相近,每日清晨城内驻屯之军,听到衙门里号兵白显连吹响响长长的军号发出低沉雄浑的号音,便迅速在小校场齐队,在千把百总官长督率之下操练竞技。
该地曽被沿河城乡政府占用,改建为家属宿舍。
镇海侯
镇海侯正对北门,位于现在粮库门前,有一尺高的泥塑像一座,供奉的宋朝将军施谔(伯成),封号靖江王镇海侯。屋内还有壁画,相传北门为水门,镇海侯乃镇水之神,早已无存。
沿河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沿河城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中,一批优秀的儿女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93年5月13曰,
原沿河城乡政府在沿河城东门外,修建了一座“沿河城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位于沿河城东门外,公路南侧,坐南朝北,背靠青山城子坨,面对碧波荡漾的永定河,在四周栽种有苍松翠柏,环境十分优美。纪念碑的碑身髙3.14米,宽1米,厚1米,用整块黑白花的花岗岩雕凿而成。碑首为束腰形,高0.42
米,碑座高0.70米,全部用同色的花岗岩构成。碑阳由曾经在门头沟战斗过的北京市的老市长焦若愚同志题写,“沿河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苍劲有力。碑阴上面写有
63位革命烈士的名字,由沿河城中心学校索宝林老师书写,曲阳刻字匠人杨书凯镌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