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禅寺,原名瑞灵寺,明代时改为今名,村民称其为“玉皇庙”或“大庙”。据明《宛署杂记》载,“灵泉寺在凌(灵)水村。起自汉时。弘治年(1478-1505)僧员海重修,庶吉士王伦记。”照此,其为古籍记载的门头沟区内最早的寺庙。而据灵水村历史名人谭瑞龙的后人谭天启老人回忆,他在幼年时期曾听老人说,该寺是北魏时期由冯太后所建。无论汉还是北魏,可见其已非常古老了。
灵泉寺规模宏大,祀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为深山区少有的大型佛寺。民国年间,改为学校,解放后扩建为灵水小学。现仅存山门、影壁、汉白玉顺弥座一个,以及两棵白果树(银杏)。
进入山门,为天王殿,天王殿东北侧是关公殿,面阔8米,进深6米,硬山大脊筒瓦顶,砖吻垂兽,排山沟滴,前出廊,梁枋上绘有旋子彩绘。天王殿东北侧原有和尚塔(覆钵式)一座。

天王殿后面是三世佛殿,面阔三间12米,进深7米,悬山大脊,筒瓦顶,砖吻,垂兽,四小兽,博缝板下有悬鱼,檐下有一斗二升蚂蚱头大斗袱,平身科二攒,拱眼壁绘佛教故事彩画及佛像。彻上明造,五架梁,带角脊,荷叶隔架科斗拱,由金柱及梁檩之枋上皆一斗三升斗拱,平身科二攒,脊瓜柱上有一斗二升交麻叶头大斗拱。梁枋等皆施以旋子彩画,殿内墙壁上有彩绘壁画。殿前有月台,长8米,宽6米。殿之两侧有旁门各一,为硬山筒瓦顶,三世佛殿东侧有配房三间,为硬山大脊,筒瓦板瓦合瓦,砖吻兽,房内有壁画。笔法生动,形态传神。

三世佛殿后面是三大士殿,面阔三间8米,进深6米,小式作法,硬山清水脊,筒瓦板瓦合瓦,彻上明造,五架梁,梁枋有旋紫彩画。三世佛殿西侧有一跨院,为四合院,正殿三间,硬山清水脊,筒瓦板瓦合瓦,前出廊,有斗拱,额枋上有涤环板,面阔10.5米,进深8米,东西配殿各二间,面阔6.2米,进深4.2米,硬山清水脊,筒瓦板瓦合瓦,五架梁。南殿三间,面阔10.5米,进深6米,硬山清水脊,筒瓦板瓦合瓦。

山门前有影壁,高约2米,宽10米,厚0.6米,硬山清水脊,筒瓦板瓦合瓦。
寺庙坐北朝南,山门为砖石结构,歇山式,大脊筒瓦顶,有砖兽,垂兽及三小兽,双层砖檐,檐下死角吊有风铃,券门为石雕件拼砌而成,山门面阔4.1米,进深2.5米。山门两侧有旁门各一间,规模形制相同,歇山,大脊筒瓦顶,砖吻兽,垂兽,三小兽。

门额有“灵泉禅寺”,并提“大明嘉靖已七月即日重开山第一待住持圆恭立”等字(现已难辨)。


山门东侧有一棵树龄300年古槐
银杏树素有“活化石”之称。在灵泉禅寺遗址院内,长有两棵树龄达几百年的高大银杏树,为国家二级古树。这两棵树本来都为雄性,本不能结果,但奇特地是,其中西侧的一颗银杏树上长有一雌性“树椎”,长120厘米,直径20多厘米,树椎向上的一枝每年结果。

有人说,这一树椎是先人将雌枝嫁接在雄树上而长成的。看来住这里的僧人或村民几百年前就已掌握了高超的银杏树嫁接技术,这在今天也不易。灵水村的这棵古老而神秘的“雌雄同体”银杏树,让来此观赏的人们啧啧称叹。

原三世佛殿前有两颗古老的银杏树

其中一棵为雌雄同体
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村西,与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紧紧相邻,相传建于金代(1230年),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此龙王庙常被称为“南海火龙王庙”,龙分很多种,青龙白龙、水龙火龙、草龙及四海龙王的若干子孙,他们各有一定的本领,一套专门技术,掌着云雨闪电的雨量变化。火字代表南方火位之意,传说关羽就是赤火龙下界,在南海火龙王庙中供的就是南海火龙神,并有关羽等神像,主管阴阳平衡,水火交融使本地平安,丰衣足食的意思。此庙建于西山莲花山麓,两处泉水相伴,因水盛而修成火龙庙。

门头沟区文保碑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南海火龙王庙
位于灵水村西莲花山山麓,建于金代(又说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南海火龙王庙(火字代表南方火位之意):龙分很多种,青龙、白龙、水龙、火龙、草龙及四海龙王的若干子孙,他们各有一定的本领,一套专门技术,掌握着云雨闪电的雨量变化,传说关羽就是赤火龙下界,在南海火龙王庙中供的就是南海火龙神,并有关羽等神像,主管阴阳平衡,水火交融使本地平安,丰衣足食。该庙坐北朝南。占地南北27.6,东西32.3米。主要建筑物已塌毁,只存山门一座。
山门为砖砌歇山筒瓦顶,有吻兽,垂兽,拔券门,砖刻匾额,周围刻莲瓣,书“南海火龙王庙,大明嘉靖岁次丙申(1536)重阳吉日造,普林乡重修”。匾下券门上原有砖雕狮子、鹿、龙等纹饰。山门面宽5.5米,进深4米,有旁门两个。
西跨院内有坐北朝南菩萨殿三间,硬山调大脊合瓦顶,已残破。菩萨庙为小式作法,内为彻上明造,五架梁,通面宽9米,通进深7米。菩萨院山根有两处泉水相伴,因水盛而修成火龙庙,一泉曰“灵泉”,灵水村即以此得名。
龙王庙院内有一株胸径达3米许的古柏,其上长出喿树一株,被称之为“柏抱桑”,又叫“柏抱桑孙”;西跨院有古柏一株,胸径2.2米,其上长出桑树一株.径0.5米,被人称之为“柏抱榆”,
又叫“柏抱榆子”。这里为“灵水八景”之一。


龙王庙与戏台(图左)相对而建

山门东侧是一棵300年树龄的古槐
寺庙后身
进入山门迎面是一棵古柏及正殿

正殿南海火龙庙
西跨院南厢房

西跨院正殿观音殿

龙王庙修复前旧照
天仙圣母庙
天仙圣母庙紧邻龙王庙东侧,供奉云霄、琼霄和碧霞三位圣母,神通广大,尤其能保佑生子。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天仙圣母庙
位于灵水村西,建于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位于南海火龙王庙北侧,坐北朝南,原规模很大。山门面阔2.4米,进探1.6
米,硬山合瓦调大脊,砖吻兽,今山门无存。二门建于山石砌筑的平台上,中为踏步,两则各有拔券洞一个,山门一间,面阔3.4米,进深2.9
米,硬山调大脊,筒瓦砖吻兽,三小兽,檐下有一斗二升斗拱,平身科四攒,施旋子彩绘,彩龙惟妙惟肖,这条龙的龙爪很特别,它多出一指,据专家分析只有皇帝来到的地方才可以画这样的龙爪。两条龙的下方画有道家的八大吉祥物:花、罐、鱼、肠、云、锣、伞、盖。两端还有八卦中阴
阳鱼的图形。脊檁上有“咸丰三年(1853)五月初三日重修”字样。有耳房两间,硬山大脊。如今二门已改成现代式样。
正殿三间面宽10.7米,进深8.1米,硬山大脊,砖吻兽垂兽,三架梁,有排山滴水,大额枋上有和玺彩绘。配殿东西各三间,面阔4.30米,
进深2.
20米,硬山大脊,砖吻垂兽,三架梁。两侧有寮房,南北各三间,今已残破不堪,寮房内墙壁上原来有“七十二司”壁画,今已无存。”


山门

山门后身

庙内全景


正殿圣母殿

西通廊

东通廊
2013年初访时状况:
修复前旧照
白衣观音庙
白衣观音庙位于村南山上,旧时香火很盛,现在的庙宇是在原址上重修的。灵水以风水建村,村形为“龟形”,而这个白衣观音庙就是龟形头部。
《京西举人村——灵水》——《多神多庙灵水村》:“白衣观音菩萨庵:位于灵水村南堂鳌头之上,原址不存,现仅存一棵20厘米粗、7米高柏树,庙内所供即古戏中“白蛇传”中白蛇仙子,内中同样塑有小青的神像。”


远眺观音庙

正殿


西配殿

东配殿
魁星楼
文昌阁和魁星楼位于村东北部山上。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是主宰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曲星”,魁星是中国北方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魁星楼属道教建筑,明代以前创建,坐落于灵水村东北坡一个高台上。……魁星楼坐北朝南,为悬山式卷棚顶,筒瓦顶,有垂兽及蹲兽,面阔6米,进深6米,所供神像无存。现只剩下残基,已废毁。魁星楼与村中的文昌庙合称“文星高照”,是灵水的八景之一。”


远眺文昌阁、魁星楼

魁星楼
文昌阁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文昌庙
位于灵水村村口魁星庙侧的券洞城台上,民间俗神建筑。主供神君“文曲星”,也叫文昌帝君。明代以前创建。坐东朝西。大殿三间,硬山大脊,筒瓦板瓦合瓦,有吻兽、垂兽及蹲兽,现已残坏,有排山沟滴,面阔9.5米,山墙及后檐塌落,殿内原供奉的神像、大殿现已坡烂不堪。
”
马王庙
灵水村前“过街楼”上的那间房子即是马神庙。《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马王庙
在进村过街楼二层,庙已残破,庙中供马王爷,属道教神,三眼神(有二郎神杨戬、火神王灵官、马王爷马天君)中的一位。……。百姓们去求“妻财子禄”百叩百应。马王庙建于村口意义可想而知。”灵官马天君,又叫“三眼灵光”、“华光大帝”、“花酒马灵官”等名字。
因年代久远,有些寺庙已经无处找寻,只能从村中见到的几处标志牌中了解那些寺庙的一点渊源。
虫王庙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虫王庙
在北山后,虫王姓刘名因,宋代山东蝗害严重,他勇猛救灾,而俗称“刘猛将军”,为灭虫累死,被封为虫王,正月十三祭虫日。”
山神庙遗址
《京西举人村——灵水》——《多庙多庙灵水村》:山神庙位于村后南坡大松树底下,供老虎和蛇。
五道庙遗址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五道庙
始建年代不详,坐西朝东,面阔一间3米,进深3.3米。硬山合瓦顶,小式作法,三架梁,彻上明造,前带廊。无存。”
牛王庙遗址
《京西举人村——灵水》——《多神多庙灵水村》:“牛王庙:位于龙王庙西侧半山坡上,主祀的是在《西游记》中写到的牛魔王之子“红孩儿”,通身着红色,民俗中认为是为了身体健康生活富裕,六畜兴旺而供,实质上也存在办事公平孝敬长辈之内涵,虽庙小也是一位仙。”
土地庙遗址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土地庙
俗称土地爷,同供土地婆。是某地段或某一地区甚至一家之地的守护神。”原建早毁,旧址可认。
尼姑庵
尼姑庵是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灵水村尼姑庵原有正房三间,钟楼、鼓楼各一座,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龙王庙戏台
村内古戏楼建于明代,与南海火龙王庙山门相对,坐南朝北,建在石砌台基之上,硬山皮条脊,灰筒瓦顶,面阔三间6.8米,进深8.7米,台口高2.64米,硬山皮条脊,灰筒瓦顶,有滴水。八柱,五架梁,戏台中部有隔扇,分为前后台。隔扇左中右设三个门,利用其出台和回台。至今保存完好。每年风调雨顺庆丰收,逢年过节,都要在这里唱戏。灵水村历史上有戏班子,唱的是蹦蹦戏,蹦蹦戏是评剧的前身。

门头沟区文保碑








村中还有一处与刘懋恒有关的“君子不争”碾房。《京西举人村——灵水》:““君子不争”:灵水村的刘懋恒官至山西汾州知府,为官清正,深受当地人民的敬爱,在他迁任时,当地人想送他礼物,又怕其不收,就送了一盘石碾子。刘懋恒将石碾子运回村中,供村民公用。农民受小农经济的影响,有自私自利的劣习,以推碾子为例,
常有争抢之事发生。清光绪年间,灵水村举人、曾在山西任左云、静乐知县,官至吉州候补知府的刘增广在公用碾房内的墙壁上写下了“君子不争”四个大字,引导人们提倡文明,发扬谦让的美德,
树立了良好的民俗作风。”



八角龙池
《门头沟政区通览》:“八角龙池
是村内主要建筑之一,它坐落在“堂上”,池内养着数条五颜六色的观赏金鱼,也叫“金鱼池”。整座鱼池是圆形,周围用石块砌成,池面上有用加工好的带有凹槽的石料砌成,上边又用木架带榫插入凹槽,形成八角围栏,高度有一米左右,故称“八角龙池”。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9943210000426 灵水村八角龙池 ”

八角龙池简介
三禁碑
灵水人很早以前就有了环境保护意识和举动。南海火龙王庙的墙壁上至今还镶嵌着一块300多年前为保护这里的八角池水源而铭刻的“三禁碑”。
碑的全文是:“大清康熙岁次辛未仲夏初旬,合村聚会。庙前池边,禁止污秽,堆粪洗衣,如有违反,鸣钟议罪,罚供祭神,使知警畏,凡我村民均相劝诲,刻铭于石,流传后辈。池内三禁:凶泼投跳,愚顽搅混、儿童汗溺。池台三禁:宰杀腥膻,饮畜作贱,浆衣洗菜。”
灵芝柏
灵水村北有一座小山岗,名为“北山”,山口处有一株千年古柏(侧柏),树冠平展,枝杈横生,树叶茂盛,宛如华盖,傲然独秀,被当地人美称为“京西灵芝”,为国家一级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