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选中国传统村落(1.5)黄岭西村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确定了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于2012年12月20日公布,北京市有9个村落入选:
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
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
黄岭西村
黄岭西村,因地处黄岭之西而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
黄岭西村为典型的山地村落,整体格局清晰,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内主干道,将村子各部分联系起来。村内尚存众多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风貌古朴,村委会旁的灵泉庵为独具特色的山村庙宇,庙内石雕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民间宅院的巧妙结合。黄岭西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岭西排”共有18名烈士为国捐躯。
黄岭西村整体格局清晰,分为三部分。所处的河谷地被泄洪河道分割成为“上涧”“中涧”“下涧”3个组团,空间分布可以总结为“一村三涧,三山围合”。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内主干道,将村子各部分联系起来。三路交汇处路面变宽成为村内最大的广场空间,是整个村落的开放空间核心。每部分的建筑以台地形式分层布置,内部设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次干道联系各层台地,并与主干道联系。各层台地的建筑均沿等高线横向布置,单个建筑院落则在进深方向垂直等高线布置,形成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展开的山地村落风貌。在村落西侧与北侧分别有菩萨庙和灵泉庵,作为公共建筑,它们所在地势较高,成为村内的两个制高点。
黄岭西村现纳入爨柏景区
黄岭西村现有12座民居列入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号民居
3号民居
5号民居
6号民居
8号民居
11号民居
15号民居
31号民居
32号民居
62号民居
72号民居
73好号民居
黄岭西有山神庙、九龙庙、五道庙、龙王庙均已废毁;清代的菩萨庙及清光绪元年重修过的清泰寺尚有殿堂;清代光绪年间重修的灵泉庵就在村委会旁,山门、正殿以及南厢房基本完好,是独县特色的山村庙宇,尤其庙内石雕,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民间宅院的巧妙结合。
灵泉庵
灵泉庵俗称北庵,位于黄岭西村北隅,创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修。解放后改作小学校,现存殿堂。
庙坐东朝西,背靠山,面朝大街,为一进三合院,规模不大,前有山门一座,门额曰“灵泉庵”。门前左右两侧墙腿石上各雕有一尊护法金刚,顶盔贯甲,手持降魔杵,脚踏祥云,形像十分威武。院内正殿三间,面阔9米,进深6米,硬山调大脊,两端有砖雕鸱吻。合瓦顶,排山勾墙,六檩五架梁,彻上明造。六抹方格门。二抹方格窗。戗檐为砖雕“鹿鹤同春”,墙腿石雕佛门宝相花,其上为“福到眼前”。据村民讲,正殿原来供奉菩萨,共有三尊佛像,为女像,疑为观音。正殿右则有耳房一间。
庙名为“灵泉庵”,原来在殿后崖根处应当有一股泉水。黄岭西村缺水,被称为“干巴黄岭西”,因而水源是极其宝贵的,这里有一股泉水,无疑就成了天赐的生命之水,故而建灵泉庵,以答谢上苍。菩萨是村民的保护神,故而供奉在正殿。黄岭西原有斋堂通往柏峪和清水的两条古道。该村盛产煤炭,主要供应附近各村,运输主要靠驴骡驮运。南配殿供奉马王是为了祈祝驴骡强壮,运输顺利,这显然与历史上的村中经济有关。
门前左右两侧墙腿石上各雕有一尊护法金刚,顶盔贯甲,手持降魔杵,脚踏祥云,形像十分威武。
五道庙
黄岭西村村西北8里处有清泰寺,俗称柏峪寺,仅存遗迹。原来还有九龙庙、山神庙,均已不存。现仅存西涧路北的五道庙。
菩萨庙
菩萨庙在西涧路南,为菩萨庙和龙王庙两座庙宇,左右相连,现仅存遗迹,有殿房三间,破损严重,其余均为断壁残垣,形制难辩。
村内的古井及水槽留作纪念。
村内的碾房留作纪念。
村内现存的一级古槐树
。
英雄墙
1940年8月开始的“百团大战”,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就平西主力部队而言也受到了一定损失。紧接着敌“报复扫荡”开始,更显兵力不足。为补充兵力,迎接更残酷的斗争,冀热察区党委从1940年10月反“扫荡”开始便发出了号召,布置了扩军任务。平西各县按着上级部署,采取集中一些模范队、青抗先作为扩军基础,有的以成立“子弟兵团”为号召,有的以成立“复仇队”为号召进行扩军。但在反“扫荡”中都瓦解了,而昌宛县子弟兵团不但坚持了下来,还过渡为挺进军主力。黄岭西一个百户小村就组织起一个排,有30多人参加八路军。“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到处可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昌宛联合县就组织起有1100多人参加的子弟兵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