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选中国传统村落(1.7)苇子水村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确定了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于2012年12月20日公布,北京市有9个村落入选:
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
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
苇子水村
苇子水村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龙八盆之中,依山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有5座基本完好。村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河上架有13座桥,其中5座水泥桥,8座石桥。随河沟宽窄变化,桥身的长短随之变化。石桥的建筑材料均为石头,沙子,大灰,形状多为拱桥。材料简单,一般就地取材,石头块头不大,经过能工巧匠之手的雕琢而形状各异。
苇子水村不大,村子沿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而建,沟口即是村头。村头的石桥旁,耸立着一颗百年老槐树。岁月风雨的侵蚀,掏空了老槐树的躯干,远远看去,它就像一个佝偻着身躯守立在村头的老人,向过往的行人叙说着自己的沧桑:这个宗族源自山西洪洞。老槐树是苇子水村的标志。一条用山石垒砌,深宽近两米的流水沟,沿着山沟从村头延伸到村尾。水沟上每相隔不远,就砌有一座石桥,供行人通行。这样的小石桥一共有十二座。苇子水村的石桥在桥梁建筑上也是别具特色的。所有的石桥都不是石条铺砌,也没有桥墩,全靠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发券垒砌而成,并且石桥的券拱弧度不一,最小的仅有5度。沟是干涸的,听村中老人介绍,以前沟里常年水流丰沛,芦苇丛生,苇子水村因此而得名。
苇子水村历来有“一榆两槐四古柏”之称。“一榆”是棵龙爪榆,数百年来它一直庇护着一座四合院。“两槐”除了村头的参天古槐外,村中的另一株槐树矮小得有些可怜,树干只有拳头般粗,可它却与村头的槐树同龄。听村中老人讲,几十年来就见它这般大小,像这个村子一样,不曾有过多大改变。“四古柏”傲立于四处山头,它们却生长在一条直线上。
门头沟区文保牌
龙王殿
龙王庙目前已复建,与观音殿同在一间殿下,两殿背靠背分隔。
苇子水村一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一桥
这是最大的石拱桥,建筑在村的西端。据村民讲它是村里最早建筑的一座桥。该桥长7.8米,外宽4.9米,内宽3.8米,拱券为两层,第三层是平铺的一层,再上一层有出檐,成为桥面。桥上的护栏位置砌筑着石墙,现在测量西边高1.45米,东边高1.90
米,村民称这桥翅。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803180000067 苇子水村一号古桥
清
苇子水村二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二桥
距离第一桥11.5米,由于桥北已经抬高,是一座上坡桥,反过来也可叫下坡桥。桥面也是铺砌着山石,已被踩踏得很光滑。桥的护墙比较低矮,已经用水泥抹光。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803180000068 苇子水村二号古桥
清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三桥
外宽6.5米,内宽5.8米,长4米。桥翅高0.6米,距离第二桥有20米。桥面铺砌的石头也都踩踏得很光滑了。此桥所以较宽,因为在它的东侧附加了一座桥,是一正一副两桥连体并列的,叫双桥或对对儿桥更为合适。这里是街道方位转换的地方,过桥之后,就走沟南了。桥面加宽,方便南北交通,特别是大大方便了汽车通行,转弯更加方便了。
苇子水村四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四桥
俗称小槐树桥,现在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外宽2.5米,内宽1.5米,长3米,桥翅高0.5米,距离第三桥24米。这座桥是桥北主人高永清自家于清代所修建的,也是他家出门的唯一通道,是他家一家使用的拱桥。现在,桥北已被院墙遮挡,成了“断桥”,失去了使用价值,桥上堆放着一些山柴。该桥拱长工2.7米,拱高0.25米,拱厚0.3米。起拱不足十分之一,且拱桥砌筑不十分整齐。
这里的桥虽然起拱,已放大到2.3米,已超越安全系数之外。当初建桥时候是出于怎样的原因而造成这种状态,我们不一定能查找出来,但是,该桥只是一家人使用,而后又处于闲置,没有经过更多人的踩踏和负荷更大的重量,所以没有出现任何事故,无论如何,它不会比其他桥坚固。这是一座更要加以保护,可作欣赏观看而不要再去使用的桥梁。
苇子水村五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五桥
1983年,村集体考虑到北边碾子院一带去街南距离太远而修建的。村中的第四桥已久不通行,从第三桥到第八桥距离约169米,为南北通行方便,在第三桥与第四桥间而偏西地方修建了一座宽1.5米、长3.9米的水泥桥,两旁安装了铁管做成的护栏,桥上两三个人可以并行,就使南北街道有连接距离大大缩短了。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六桥
2006年兴建的水泥桥,距离第五桥仅仅9米。桥面宽12.5米,长6米(加上街道宽度有12米以上的宽度)、厚0.26米。因村内有多辆农用汽车,130卡车等车辆,是村委会领导为解决进街汽车掉头用而建的桥梁。为使用便利,桥上未设护栏。
苇子水村七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七桥
距离第六桥45米,桥宽4.95米,长54米,厚度0.20米。该桥的出现与个体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这里只有高增春一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高增春家富裕了,为存放自家的农用汽车和过沟的便利,他在建房同时,建起了水泥大桥,桥两旁安装了铁管护栏,门前虽有深沟,却如坦涂。
苇子水村八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八桥因这一带称上园,而称上园桥。它也是一座古桥。距离第七桥25米。桥长3.5米,宽3.4米,桥翅0.6米,桥下深2.5米。这里是一处河沟的自东向北的拐弯处,街道也向此从河沟的右侧变到左侧,到了此地,使人确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据说夏季雨量最大时,山洪暴发,洪水漫过桥面,而这座坚固的桥,也没有被冲垮,桥旁人家的房子地基也是从河沟里砌筑上来的,如今依旧岿然不动。可以说,过去村里人实在,活茬实在,桥在,房在,奋斗精神,千古不坏。
苇子水村九号古桥
《京西古桥苇子水》:第九桥
也叫做一队办公室桥。桥长4米,外宽3.5米,内宽2.6米,桥翅高0.7米,距离第八桥44米。原来村内分三个生产队,这里是第一队,20世纪60年代,由生产队出工烧制白灰,运来石头,分两层发券,最后铺筑桥面石。现在办公场所仍在。
苇子水村十号古桥
《京西古桥苇子水》:第十桥
早年修造的拱桥,也叫桥儿。桥长4米,分宽3米,内宽2.1米,桥翅高1米,距离第九桥36米。这里已经到了村子的边缘,有许多人去房空,无人居住的院落,周围环境安静得使人如在世外一般。但是这里却是村子的原始发祥地,有初民高自笔、高自墨曾经居住的石屋,那可是高氏祖先的居住地啊!
苇子水村十一号古桥
《京西古桥苇子水》:第十一桥位于村东,是为南北通行车辆行人而建的水泥桥,距离第十桥52米,桥面外宽2.4米,内宽1.8米,长2.9米。两旁建有低矮的拦脚墙,人在上面行走,不至于因为不小心滑到桥下。
苇子水村十二号古桥
《京西古桥苇子水》:第十二桥
原来是生产队建筑的石拱桥,2006年村委会在原来石拱桥上进行了扩建,在上面又铺砌了水泥砂浆,使之更加平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