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古代建筑(碉楼)
清代之所以要在香山地区建造藏式碉楼,是因为清乾隆十一年,云南大小金川的土司莎罗奔公开反叛,并企图吞并附近众藩。莎罗奔的反叛破坏了当地的安宁,遭到附近各部落村寨少数民族人民的反对,但因各部落势力较弱,只有求助清廷派兵平叛。而叛军在各个险要路口设置了很多坚固的石砌碉楼,易守难攻,清军久攻不下。为了对付碉楼,乾隆下令在北京的香山南边修建了三座和金山相似的碉楼。选拔二千名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士兵组成“健锐云梯营”,又名“飞虎营”,进行攻打碉楼的操练。在乾隆十四年派大学士傅恒率领大军及“健锐云梯营”去金川平叛。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攻势下,莎罗奔归顺投降。这才又使西南地区形势得以平静,各少数民族又过上安定的生活。
为了庆贺胜利,乾隆下旨在阅武楼南修建实胜寺,还下旨在香山八旗营房附近修建象征胜利的碉楼,由番人(藏民俘虏)修建,平均每旗八个,有一个是“活”的,即内部空心,可以登临,其余七个都是“死”的,即内部实心,不能进入。所以在香山一带有“七死八活”之说。
正蓝旗碉楼
正蓝旗碉楼位于公交站“丰户营西站”向西150米处。碉楼伫立在一座军营门口。碉楼共四层,一层三面均无门窗,二层和三层四面均各有三个窗户,四层南面向北缩回约四成,形成一矩形平台,南墙为一门二窗,东西侧各一个窗户,所有窗口为大理石石条垒砌、用石块封堵,碉楼外立面为梯形,高约12米左右。碉楼二层南侧下方有一长方形白灰平面不知作何用途。该碉楼按地理位置分析应为正蓝旗七座碉楼之一,目前保存状态良好。正蓝旗其它六座碉楼已全部损毁不见踪迹。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33180000161 正蓝旗碉楼清香山街道
海淀区文保碑
镶白旗碉楼
镶白旗碉楼三座位于北京植物园内。海淀区文保碑文字介绍为:“镶白旗碉楼位于北京市植物园内。清中叶,乾隆皇帝为平定大小金川,在香山一带的八旗营房附近修建碉楼,用于军事训练。每旗八个,共六十四个。”

海淀区文保碑
北京植物园内曹雪芹故居西北100米处有一座碉楼,据称当年曹公经常约好友一起登楼赏月,饮酒赋诗,现楼下入口旁岩石上尚刻有“邀月台”,碉楼南立面有“古墩秋眺”刻字。该楼为三层,除一层东侧开门外,各层四面均为三座窗户。该楼为空心碉楼。
东立面
西立面
碉楼东南角
南立面
继续向北,可远观到湖北山包上有一座碉楼。这是一座四层实心碉楼,二、三层四面各三个窗户,第四层是在第三层顶部中间砌筑的一个缩小版单层建筑,四面各两个窗户。碉楼由毛石、青石混合砌筑。
南立面
西南角
从该碉楼西北侧草坪绕向湖西,沿湖边小路向南百余米,有一座碉楼。碉楼为四层实心建筑,二、三、四层四面各三个窗户。
位于北湖西岸的碉楼
东立面
东南角
健锐营印房碉楼
健锐营印房碉楼两座位于香山北正黄旗。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803180000179
健锐营印房碉楼清香山街道
从香山公交站下车后前行,到头左转沿杰王府路一直向南,行至出现有向东道路的岔口,左拐20米,路南是幼儿园,紧邻幼儿园东侧夹道可见一座几乎隐身的碉楼。
返回岔路口继续南行,行至出现有向东道路的岔口,左拐20米,路北有碉楼一座,一层已被各种建筑包裹,二、三层尚可看出碉楼模样。
碉楼南立面
碉楼再往东30米即“八旗印房”正门,现门垛尚存,其它建筑无存。
附录:
正红旗碉楼
正红旗碉楼两座位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公交南河滩站)半山亭附近。从公园东门进入后沿向北的主干道行进,遇岔路时走下坡方向,行至半山亭指示路标时,沿左侧登山步道上行20米可见一墙体残破的碉楼。
下山后沿主干道继续前行200多米,途中有一岔口,路右侧下行的坡道20米处是一座现存最高的碉楼,碉楼分为五层,二、三、四层四面均为三个窗户,五层与植物园最北侧碉楼相似,为第四层顶部中间砌筑的一个单层建筑,四面各两个窗户。碉楼四周有围墙和护坡保护。
团城演武厅碉楼
团城演武厅(公交红旗村站)西城楼由岩石砌成,拱形门洞,南北两端各有青石踏道,楼面呈梯形,高11.2米,面宽24米。供当时健锐营云梯兵演练检阅之用,现保存良好。
以上是香山地区(除军事禁区)现存碉楼的基本情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