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的寺庙 (石景山古建群)
石景山古建筑群位于原首钢厂西北部的一座海拔183米的小山上。石景山古建筑群源于唐代,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从宋、辽、元、明、清各个朝代,对石景山古建筑群修缮虽然程度不同,但还传承有序。在明朝正德、万历年间曾有过较大规模的修缮,清乾隆年间也曾有修缮。但到了上世纪中叶,建筑群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石景山上古迹遍布,有晋唐时期的金阁寺,明正德年间的碧霞元君庙和众多摩崖石刻,还有玉皇神祠遗址、晾经台和古井等,有“燕都第一仙山”的美誉。

石景山区文保碑

远望石景山寺庙建筑群

山头上最显眼的这座塔式建筑叫“功碑阁”,是首钢在原金阁寺塔遗址上于1993年建的,这是石景山的最高处。
石景山园区通往寺庙群有多条路线,主入口位于石景山南侧
。

南入口的新建石牌坊,上书“南山门”。

游客休息区

第一道木牌楼

第二道木牌楼

一路沿台阶上山,途中经过古石桥“罗锅桥”。

通过复建的南天门进入寺庙古建群的平台
石景山寺庙古建群起始于半山腰。古建群东半部分主要以碧霞元君庙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建筑,西半部主要是以金阁寺为主的佛教文化、建筑,石景山承载了佛、道两教和谐共处的神奇。
从东面上山要经过东天门,平台最东侧为东天门。
东天门
东天门应为明末建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风格上,它肃穆威严,古朴典雅。古时它有三个作用:一是保障安全,便于守护人登高观察周围的形势,大门夜间关闭,也具有城关的功能;二是顶层设神像,方便了人们进香拜佛的愿望;三是具有美化环境的装饰意味。
东天门为道教建筑,建筑坐西朝东,分为二层。一层,砖石结构,虎皮墙身,拱形门洞,顶上内外“十”字发券,门洞两侧石壁镶嵌楹柱式石刻,造型美观。石刻上承莲叶,下托荷花和吉祥草纹饰,中间砥平洼下,表面已剥落无字迹,推测古时应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联语。二层,应为佛阁,灰筒瓦,坎墙上格子窗到顶,北开门,也就是说原来东天门北侧现在洋灰马路是堵围墙,围墙上可行人进入二层佛阁之内。古时,阁里应有神位,人们从门洞下经过相当于参拜了神灵,也表明由此进入了天界。

东天门


拱形门洞顶上内外“十”字发券,门洞两侧石壁镶嵌楹柱式石刻,造型美观。石刻上承莲叶,下托荷花和吉祥草纹饰,中间砥平洼下,字迹已剥落。
古井
东天门西侧是石景山古井,据传古井为一大施主捐款建造。井水为活泉水,水质甘甜。原井旁有古槐一棵,直径近米(现已无存),据此判断古井已存有300年以上。井口双眼,井台与地表持平。整座井筒直径大约2米。井深实测为64.5米,可惜现在已无水了。井口盖有1米见方的石板一块,上开双眼,从其所处的位置看,应是古建群中的僧人们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933170000002
石景山古井明古城街道

石景山区文保碑
元君庙古建群
过东天门,路北是碧霞元君庙古建群,该古建群由碧霞元君庙、元君殿和天空寺三部分组成。日伪时期曾更名“本愿寺”,因日久天长庙宇逐渐破落。1985年,在原址按原制式重建庙宇。该建筑群位于石景山金阁寺遗址之东。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933171810078 石景山古建群元君庙明、清古城街道
碧霞元君庙古建群的东侧面
从墙外可见望诊亭
1、碧霞元君庙
碧霞元君庙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太监钱宁建。东有东天门,南为人工峭壁。碧霞元君庙建成后,钱宁曾“诱帝微行”,即带领皇帝来游石景山。据记载:嘉靖元年(1522),皇帝派三名官员来石景山把庙拆毁,并命李默撰文叙述毁庙原因。嘉靖皇帝平毁碧霞元君庙,是因为太监钱宁把正德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无恶不作,为所欲为。所以,皇帝把钱宁处死并平毁他所建的一切庙宇。到万历年间(1573),董常侍复建了碧霞元君庙。

庙门高4米,面南,
筒瓦屋顶,磨砖对缝墙。五级垂带式台阶,两侧围墙高2.45米。庙内有115平方米院落。正殿3间,东西配房各3间,北侧客房各2间。主殿后有崖壁,高4.7米。

过梁上匾书:“碧霞元君庙”汉白玉石额

正殿

东配殿

西配殿
2、天空寺
天空寺位于碧霞元君庙北侧的高台之上(碧霞元君庙正殿后面有台阶可到天空寺),天空寺西南角有一院门,院内南端独立山门为原有建筑,方形,门上寺额为旧时墨书的“天空寺”三字。天空寺有两进院落,与它西侧的元君殿的占地面积几乎相等。一进院内正殿三间,殿前左侧有古槐树一株,树龄约5、6百年,还有左右配殿及客房。正殿后面为后殿,有正殿3间,左右客房各2间,计7间,后殿北侧有人工山崖,高约10米。
建筑规模与形式都是鸱吻大兽的卷棚顶,灰砖到顶,抬梁式大木构架,进深宽大豁亮。两侧配房与碧霞元君庙几乎一样。天空寺以“天空山”即泰山得名,供奉碧霞元君之父泰山神。
后殿
摩崖石屋
摩崖石屋位于天空寺外东北侧崖壁下,有石阶连通,该建筑坐西朝东,直对着高炉高位水池。从药王庙东侧通道来到庙后崖壁的北侧,有一条陡峭的石阶小路下到地下,石屋前仅有一米来宽的路径。再底下就是呈90度的陡峭崖壁。石屋共2间,相隔2米。其中一孔宽2.4米,进深3.4米,高3.5米,面积约8.1平方米。另一石屋,宽2.7米,进深3.7米,高3.5米,面积约10平方米。石屋由厚10公分左右的片青石垒成,石屋呈券顶,类似陕北的窑洞,券顶浑圆,复以白灰,年代久远,白灰大多已剥落,露出片石。石屋门口距地面2米搭建有厚10公分的石条,上边垒有方形的透气窗口。石屋整体建造工整,质量坚固。屋内有炕、放油灯等杂物的方形孔洞2个。
专家根据所用片石的风化程度推断此石屋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另外从石屋崖顶石缝里长出的已枯死的直径近30厘米的古柏的树龄来推断,有近千年也不为过,由此推断此石屋的建造年代应不晚于唐末宋初。可能是古代开凿石景山各个佛洞的石匠住所。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801150000083
摩崖石屋宋、辽、金古城街道




在上面两座崖壁石屋的下层还有石屋3座,基本在水池边上。

(摩崖石屋照片摘自云岗老伯)
3、元君殿
元君殿位于碧霞元君庙旁,元君殿包括正殿、月台、戏台。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形式同元君庙正殿,但更加壮观雄伟。虎皮石墙,青石台明,正殿前两层台阶,上层月台六级台阶,一层月台抹灰扶手墙,青石墙帽、中轴线上十七级台阶。甬道南端一座虎皮石台明墙砖压顶平台,乃戏楼基座。

正对碧霞元君殿是一块古戏台遗址

在元君殿左下边竹林里的石碑,碑身上、碑额上文字已无存。

位于元君殿西南侧不远处的绿地当中有清诗碑。石碑嵌于影壁式建筑墙内。该石碑是清同治辛未(1871年)秋9月,安徽贵池县诗人桂本諴游石景山,作《登石景山》诗一首,明写石景山风光景色,暗中以“浊浪”、“清供”、“马驼”等句披露了“慈禧垂帘听政”之时弊,并买一方青石,请人将该诗刻于石上,镶嵌于碧霞元君殿前。时隔二十一年后的光绪壬辰(1892年)秋季时,有同乡方汝霖游此,见诗和之,并请人将石面磨去,重新镌刻,现石碑石刻字迹较清晰完整。
玉皇神祠遗址
玉皇神祠遗址台地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20米,并排有三座一进院道教庙宇遗址。基址上出土过青牛石。疑为唐代玉皇殿原址,供奉玉皇大帝,明代改为供奉三清,故暂名玉皇神祠遗址。庙宇遗址后上方,有天街甬路一条,可登顶昊天门。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803180000086
玉皇神祠遗址清古城街道
1、三清观
三清观,有居中的正殿和一东一西的配殿古建筑遗址。三间七架梁正殿坐北朝南,硬山起脊带吻兽,灰筒瓦,重檐,覆盆式柱础,石陡板台基,垂带踏跺中嵌御路石。
西配殿
东配殿
2、吕祖庙
三清观西侧为吕祖庙遗址。正殿为八仙殿,现存与正殿等长的佛台,应供奉吕祖等八位仙人,东配殿基址尚存,西侧为还源洞。


正殿为八仙殿

西配殿为钟离殿

东配殿为吕祖殿

俯瞰吕祖庙,前方绿屋顶建筑为金阁殿。
3、药王庙
三清观东侧为药王庙遗址,占地约55平方米。寺庙遗址格局清晰,正殿居中,坐北朝南,东西配殿环护。
正殿
西配殿
东配殿
东配殿后面建有望诊亭
金阁寺
金阁寺历史可追溯到晋唐时期。山上现存明万历年间的碑刻载:“且夫净土寺,古《刘师堰石记》云: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岩穴鲜有存焉。”说明在晋唐时期,石景山上已有了藏经史,金阁寺是继承了晋代以来遗留的佛教遗产。该寺在唐初武德年间建成了玉皇殿,在唐代的元和四年——十四年进行过扩建或重修,扩建人应该是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刘总。“元和”是唐宪宗李纯年号,“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如果按唐碑的年代推算,金阁寺距今已有约1200年的历史,比京西门头沟的潭柘寺建立的时间还要早。“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更有石室瘗窟、孔雀洞、普安洞、普观洞、本来洞、还源洞、石佛等遗迹,证明金阁寺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
金阁寺位于石景山南山腰西部,面临悬崖,金阁寺建筑格局上是依山傍势,层层升高,具有高山寺庙建筑的显著特色。格局上先是山门、回香殿、孔雀洞等为一进院;玉皇殿为二进院;最后是山巅的金阁寺塔和山崖西侧的石室瘗窟及晾经台。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803130000001
石景山古建群金阁寺唐古城街道

石景山区文保牌

金阁寺山门
金阁寺山门位于回香殿前方,寺庙区台地西南角,距东天门130余米,西侧、南侧皆有陡崖。

山门为明代建筑,现存基本完好。为砖石结构,拱券正中嵌有石额一方,无字。青石基座。仿木叠涩檐,顶部覆盖灰筒瓦,整体敦厚凝重古朴。

山门后的茴香殿
碑亭
碑亭位于山门迤北,里面的石碑就是明朝许用宾撰写的《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这处仿古碑亭建于1990年。《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碑仅少量文字剥落,余皆可识,碑文记述了金阁寺的历史。碑上记载“金阁寺自晋朝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岩穴鲜有存焉。”该寺在唐代极为有名,目前存于寺内的明代《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的碑额,为“重修金阁寺添置碑记”
碑亭东北侧是金阁殿、天王殿。
金阁殿为二层楼阁。


鼓楼

钟楼
天王殿位于金阁殿西侧
石景山上的所有洞穴依山而建,雕凿而成。在诸多石洞上方的岩壁缝隙间长有很多古柏。天王殿后身从西向东依次是孔雀洞、“双眼古井”、本来洞。
孔雀洞
双眼古井位于孔雀洞东侧,“本来洞”的西侧。它的北边有拴马或固定井绳的石条,石条边缘处有开凿贯通的锁眼。双眼古井井壁直径1.8米,测量深度为27米,实际深度应有70多米,应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803170000085
金阁寺双眼古井明古城街道

石景山区文保牌
俯瞰双眼古井

在双眼古井平台的北侧崖壁上新修建了一座巨幅佛经墙,这座佛经墙刻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本来洞
本来洞位于双眼古井东侧,是原金阁寺众多的佛教洞窟之一,“本来”一词,即“本来无事”,是佛教禅宗分支牛头宗的修行主张。辟洞刻石佛者,应该是禅宗中主张“本来无事”的牛头宗所为。本来洞坐东朝西,洞顶南侧为人工开凿,北侧为人工累积而成。洞內东墙壁距地面约一米的地方雕有阿弥陀佛像一尊,造像通高近1.28米,盘腿端坐在两层莲花座上,佛头部为拳发螺髻,面相丰满圆润,大耳下垂,双目微启下视,胸部正中刻“卐”纹饰,上身着敷搭式通肩袈裟,内著憎地支,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下身著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双层仰莲须弥座上。专家考证,此佛像为元末明初作品,刻工精细,保存完好。洞内地面南侧有火炕一铺。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804170000082
石景山本来洞明古城街道






东壁距地面0.8米的地方雕有阿弥陀佛像一尊,专家考证,此佛像为元末明初作品,刻工精细,保存完好。

造像通高近1.28米,佛高0.9米,盘腿端坐在两层莲花座上,佛头部为拳发螺髻,面相丰满圆润,大耳下垂,双目微启下视,胸部正中刻“卐”纹饰,上身着敷搭式通肩袈裟,内著憎地支,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下身著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双层仰莲须弥座上。
还源洞
还源洞紧邻吕祖庙西侧旁门,位于本来洞上方。坐北朝南,洞门为石条砌成,在石门的上方和左侧垒有石质X字形的透气窗。洞内为石质券顶,边墙上有古人在人工开凿的崖壁上凿出道道波浪形水纹。洞内地面极不平整,左部有人工开凿的引水槽,正中凿有深60公分,边长80公分的叩拜池一个,疑为道教尊奉的“神水华池”遗迹。据专家分析,还源洞系道教文化所开创。


还源洞紧邻吕祖庙西侧旁门
还源洞上方为十二生肖殿及元辰殿。
十二生肖殿
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元辰殿
元辰殿位于十二生肖殿之上。供奉斗姆元君及六十位本命神(六十甲子),五方帝君。

图中最上的殿宇为元辰殿
元辰殿东侧有一小门通往天街
天主宫位于石景山半山腰海拔162米的人工崖壁之上,天主宫建筑群包括天街、昊天门、西天门、玉皇殿和东西配殿以及西北侧山上的祭坛。
天街
天街是从石景山下东北方向前往金阁寺天主宫的一条上山道路,因其位置接近山顶故名天街。
天街是一条进入金阁寺天主宫的主干道
天街两侧是新建的二十四孝壁

街北面有一眼古井
从天街自东而西顺台阶拾级而上,经过二十四孝浮雕墙,到了尽头,即到了昊天门台阶下。再登上28级陡峭的台阶,便到了昊天门。
昊天门
昊天门是天街进入天主宫的门户。“昊天”即“广大无边的天”之意。这与天主宫所供奉的玉皇大帝在道教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关,到了昊天门就如同到了天宫,过了昊天门就如同到了九天之上,可以在天界参拜玉皇大帝了。
现存的昊天门由片石垒成
券门正中镶嵌长方形石额一块,自右向左阳刻着楷书“昊天门”三字,其中“昊”字的下角已破损。
从昊天门向东回望
西天门与昊天门相对。两门之间甬道的北侧是天主宫院墙,与昊天门不同的是,昊天门二层为楼阁,而西墙门二层为亭台。出此门即是陡峭的山崖,过去应是栈道式悬梯可通到山崖底下的石窟。

远眺西天门

西天门
玉皇殿(天主宫)
玉皇殿殿庑高大,金碧辉煌。玉皇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他是道教至高无上的鼻祖。玉皇殿建于唐代的武德年间,在明代由万历年间的大太监王体乾等捐资重新修缮并改名为“天主宫”,殿前耸立的石碑就是重修时所立。

俯瞰玉皇殿




门额:天主宫

玉皇殿大殿三楹殿堂,为硬山式建筑,大式硬山脊,覆黄琉璃瓦,重檐,镏金彩绘,灰砖起墙,正脊两侧有鸱吻大兽,垂脊上有仙人等垂兽。

金阁寺天主宫碑位于重建的玉皇殿左前方。该碑高3米,宽0.8米,厚0.2米。碑文前部约二分之一已损毁,残存部分清晰可辨,碑阴部分多有漫漶。碑文记述了石景山几度易名以及重修天主宫的经过,歌颂了玉皇大帝庇护人间万物的神功。“神京之西,四十里许,山曰石经,又云湿经,亦名石景。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为燕都之第一仙山也”。
石景山金阁寺建于晋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较为可信。石景山的戾陵遏及其纪勋碑已荡然无存,但这些重要金石文字,都被矗立在石景山上的这块古碑保护下来,可见其珍贵。此外,其碑文书法遒劲挺拔,饱满润秀,刻工精湛,不失为艺术珍品,更有着欣赏价值。

西配殿财神殿

东配殿三官殿
出昊天门向左走上山顶的大路,到达功碑阁。
功碑阁
这座塔式建筑物功碑阁,是原首钢1993年在原金阁寺塔遗址上建立的,这是石景山最高处。根据史书记载,原址上建有一座金刚宝座式古塔,亦或有说是舍利塔,高十多米,可惜金阁寺塔已荡然无存了。
站在这里举目远望,钢城、群明湖、永定河尽收眼底。
崖葬石窟
崖葬石窟位于石景山西侧偏北的半山腰上,距山顶四五十米。(绕到功碑阁北侧有一条小道下去到半山腰就可见)。悬崖峭壁上的五个石室,多为扁方型,由北向南横向排列,有明显的雕凿痕迹。
石室瘗窟是佛教露尸葬的一种,将遗体施舍给飞禽、走兽。佛教中的石室,原为修禅所开凿,后来成为露尸葬的场所,这种场所被称为石室瘗窟。早在晋代,就有僧人坐化于修禅石室的记载。隋唐时期,石室瘗窟更加流行。隋代僧人法纯,圆寂后遗体“葬鹿原南.凿龛处之,外开门穴,以施飞走。后更往观,身肉皆尽,而骸骨不乱。”唐代长安济度寺比丘尼法愿圆寂后,也是采用的此种葬式。
五个石室下部均为仿砖砌石刻,跨出室外,四层,丁字砖,但正中有台级和垂带。可以看出,开凿人是把石龛视同殿堂。石室上部的石刻纹饰极精美,宝塔状,上尖下圆,里面有上弦弯月的形象居中,月下有山石卷草图案,精雕细刻,至今完美。塔顶上有似三星的花纹,颇为壮观。崖的右下方,有一残塔基,有石刻构件尚存。据此推测,这里原有一塔,可惜已难审其规模了。
石室瘗窟特点:其一,西向,位于高岗之上,即“千寻直壁.万仞高崖”,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没”。其二,场所空间能容纳一位坐着的人体。其三,多系开放式的空间,没有门窗,便于飞禽、走兽的食用。其四,附近建塔,待飞禽、走兽将肉食尽,其弟子收拾遗骨,葬入塔内。石景山上的石室完全符合石室瘗窟的特点。此处照片摘自云冈老伯。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802150000084
石景山崖葬石窟宋、辽、金古城街道
崖葬石窟位于石景山“功碑阁”西侧山崖,石壁面向西偏北一点,据山顶约二、三十米,长有二十余米,高三十来米。
崖壁上有五个石窟室从北到南一字排开
从北数笫一座石龛宽约1米,高约0.8米,进深约0.6米,上刻有仰月佛花。

从北数笫二座石龛宽约1.2米,高约1米,进深0.8米,上刻有仰月佛花。

从北数笫三座石龛位置比第二座高出0.5米,宽约1米,高约1.2米,进深0.6米,上缘为孤形,有云形纹饰,上刻有仰月佛花。

从北数笫四座石龛位置更高,但比较简陋。宽约0.8米,高约0.6米,进深0.5米,龛眉上刻有文字,很像密教的“六字真言”。顶部上刻有日月同辉,它的仰月下有两棵树,不同于其它石龛室。

从北数第五座石龛室最小,没完工。(以上崖葬石窟照片摘自云岗老伯)
历史上,石景山被称为“燕都第一仙山”,关于它的传说很多。相传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在石景山下的永定河里落水,在山上晒经,所以石景山又叫湿经山。石景山因有双眼古井,又被称为石井山。另外,以前上山的路都是石径,所以也有人称它为石径山。据说明清两代有正德、万历、康熙、雍正四帝登临石景山,眺望永定河,并留下了众多诗篇。这是一处令人神往的探访古迹的好去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