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的寺庙(一)
报隆庵
报隆庵位于上石府村。《北京市石景山区地名志》记载:报隆庵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的群山之中,沿石府村南的山间小道东行,曲折迂回,经过一道山沟,便来到四面环山的一块小平原上。小平原的面积百亩许,靠近北边山脚的地方,有座孤零零的小庙,它已破败不堪,这便是报隆庵。
报隆庵坐北朝南,庙前小河一道,上有石板桥,桥下平时无水,下雨时有水潺潺流过。桥西不远处,有古槐一株,据当地人介绍,桥东原来也有一株古槐,可惜解放后被当地人砍伐当柴烧了。
过桥进寺,寺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多已无存,仅剩基址。靠近山门的殿基内,长着一 棵直径尺许的核桃树,不难想象,此殿堂早已坍塌。经天王殿旧基可达后院,天王殿原有三间,内供四大天王、弥勒和尚及韦陀塑像,均为木制,表面包金,可惜均已无存。天王殿今仅存遗址。后院正殿供奉观音、普贤、文殊三大士,塑像早已无存,殿堂亦行将倒塌。东配殿杂草丛生,依稀可见基址。殿前一碑倒地,朝上的一面无文字。院中一井,水面距地表两米许。
据双塔邨人博文:清乾隆年间有位法号叫广明的僧人,住持此庙。民国十年(1921),石府村大户牛姓、高姓出资,曾重修报隆庵。
报隆庵东北方向为报隆庵塔院,现存一塔,砖石结构,喇嘛式,方形塔基,塔座四周均浮雕两个石兽,石兽四周刻有花纹。塔座上方阳刻梵文,环列四周。该塔通高七米许。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包世轩先生认为,此塔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其为明代建筑无疑。
从地图上看,报隆庵所处的位置,北有北豹沟,南有豹沟,报隆庵正好位于两沟合龙处。想当年,此地人烟稀少,虎豹出没,“豹沟”由此得名。从豹沟的得名,推知“报隆庵”的正确写法应是“豹龙庵”,即“豹沟、北豹沟两沟合龙处的小庙”之意。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943180000023
报隆庵清五里坨街道
报隆庵遗址方位
四方塔(报隆庵塔)
北惠济庙雍正御制碑
北惠济庙雍正御制碑位于新首钢大桥北侧(距新首钢大桥桥东步行登桥梯西北200米处)。
永定河,古称桑干河、卢沟。每年7至8月汛期,河水从燕山峡谷急泻,两岸峭壁林立,落差为320米,最大流量5200立方米/秒左右。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河水浑浊,年含泥量3120万吨,故又称浑河、小黄河。亘古以来,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挟带次生黄土,冲积形成北京平原,石景山区的中部和南部恰好位于北京平原的顶部。浑河迁徙无常,历史上曾自石景山以下留有多条故道,其中离北京较近的大型故道有三条,因此又称无定河。元代和明代,屡次加固岸堤。清康熙年间,进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康熙帝将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沿称至今。
康熙帝着力整治浑河,成效显著,康熙三十七年七月,赐名永定河。雍正帝继位后,继续治理永定河。雍正三年(1725年),海河流域暴雨成灾,70多个州县受灾,颗粒无收。雍正帝命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察看永定河水系河道,并依照雍正帝谕旨,提出治理永定河、子牙河、卫河、淀河的治河方案。翌年,开始实施治河与兴修水利相结合,在京东霸州、文安、大城、保定等州县试种水稻,当年喜获丰收。至雍正七年(1729年),营造水田6000余顷,连年丰收。雍正帝认为,岁岁丰收有籁于永定河神的保佑,于是命怡亲王在京西选址,建永定河神庙,这就是北惠济庙。
称其为北惠济庙,是因为永定河沿岸原有一座惠济庙位于卢沟桥以南,始建于金代,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旧时,北惠济庙宏伟壮观,御制诗文众多,堪称永定河沿岸河神庙之首。现幸存雍正御碑亭一座。(位于新首钢大桥桥东北侧,距步道梯100米)。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934180000042
雍正御制碑清古城街道

石景山区文保碑
北惠济庙清雍正七年始建,翌年告成。雍正帝御制祭文两篇:一篇是《永定河神庙告成祭文》,另一篇是《奉安石景山永定河神像祭文》。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雍正帝御制《北惠济庙碑文》。
北惠济庙占地百亩,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南有戏台。山门前有石狮一对,山门三间,门额“敕建北惠济庙”为雍正御笔。进山门为一进院,院内有雍正御碑亭,御碑亭嵌汉白玉额上镌“谟肇恬波”四字,为乾隆御笔。御碑阳刊雍正御制《北惠济庙碑文》,碑阴勒乾隆御笔诗文。碑亭东西有钟鼓二楼。碑亭以北正殿称前殿,为龙王殿,供奉永定河神。殿内悬匾额“安流泽润”,为雍正御笔;殿前匾额“畿辅安澜”,为乾隆御笔。前殿东西有角门通二进院,正殿称后殿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东西有小门通三进院,院内有乾隆御碑亭,碑阳刊乾隆十五年(1750年)御制诗,碑阴勒乾隆二十年(1755年)御制诗(乾隆御制碑今藏北京石刻博物馆)。乾隆御碑亭以北为藏经楼,面阔七间,上下两层,上层供奉观音菩萨,下层藏经,藏经楼东西有转角殿。三进院以东为东跨院,有斋堂、僧舍、库房数间,系寺僧居住之所。东跨院以东、以北为后花园。北惠济庙围绕有高大墙垣,显示出敕建庙宇的气派。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为沟通浑河两岸交通,便于皇帝通行,铺设简易木板御道。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在庞村南建旱桥御道。相传,乾隆帝为求长寿,请替僧在潭柘寺出家。每年六月乘肩舆从京城起銮,出阜成门,达北惠济庙驻跸。次日经庞村南旱桥御道至戒台寺驻跸,第三日便可达潭柘寺进香。 庞村南旱桥御道宽约60米,当皇帝銮驾来时,百姓跪迎于御道两侧,并在旱桥前举行过桥仪式。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石景山地区后,拆除船渡设施,在渡口修筑碉堡,断绝了渡口两岸的交通。从此,自明清所设的渡口与御道销声匿迹。

北惠济庙现仅存雍正御碑亭一座、古柏一株。

雍正御碑亭,坐北朝南,御碑亭为方形,边长5.2米,砖石结构,大式硬山顶。御制碑汉白玉制,螭首龟趺,御制碑保存完好,精美异常。

2012年寻访时存照

御碑亭嵌汉白玉额上镌“谟肇恬波”四字,为乾隆御笔。
崇兴庵
崇兴庵位于远洋山水小区内,据介绍这座庵原名护国寺,起建于明代,山门曾有皇帝“敕赐护国崇兴庵”石额,清代、民国时期都进行过多次修经,并易名“崇兴庵”。20世纪60年代,崇兴庵曾是鲁谷小学一部分,80年代又改为旅馆。2010年用于“石景山八宝山养老照料中心”。
崇兴庵坐东朝西,分前后两院,前院以正殿为主,面阔三间,大式硬山顶,云格门窗。后院以后殿为主,面阔三间,左右耳房各三间。前后院无隔墙,从正殿左右均可达后殿。前后院南北两侧,均为配殿、厢房、耳房,从西至东依次为:耳房各一间、厢殿各三间、厢房各三间、配殿各三间。
崇兴庵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里面的老物件都已经没了踪迹,据居住鲁谷村的老人回忆,在小时候小学校的房檐上还能看见五脊六兽。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933170000040
崇兴庵明八宝山街道

石景山区文保牌

2009年修缮中


前殿廊壁彩画


北配殿

南配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