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2019-07-14 08:10:03)
标签:

红螺三险

杂谈

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红螺三险”就是房山区著名的八景之一。关于“红螺三险”,明朝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和清朝于敏中等编纂的堪称小四库全书的《日下旧闻考》中均有记述。乘房32路公交车在坡峰岭风景区下,西行进入景区后沿环山步道北行约十里路可达宝金山的玉虚宫。从玉虚宫向西北顺沟而行约半小时可达红螺三险。
       在去往红螺三险三险的山道上,有乱石山沟路,有天梯的天险,有局部小断崖,有泉水瀑布遗迹,可以说路况复杂,有一定的危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从玉虚宫前往红螺三险的道路依稀可见用山石砌成的古路。行至大沟分叉之处,向右边的沟口走,爬巨石而上,走不多远便见一巨大的岩石卡住山沟,在大石的左边与沟壁岩石间尚留有一缝人可通过。此处即为有名的云会门。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云会门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在巨大的岩石上刻有30公分见方“云会门”三个大字,落款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十二月。
   
       过云会门便进入红螺三险的下险了。这一带山古称幽岚山,又称红螺山。
前行不远便见沟边平坦的地方及坡上有房屋的残壁遗基,这里曾有竹园寺,并有个小村庄称竹子园。残垣以北约两百米的竹园寺遗址尚存两个碑座及一碑,碑身倒在地上,字迹漫漶皆不可辩。遗址残垣遗有有古砖。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竹园寺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从竹园寺遗址沿古路上行,小路在山沟中断断续续,行约二、三里路在峭壁的小平台上密密的灌丛中有一片房屋的遗迹出现在眼前。 残垣后的西侧岩壁有一朝向东面约1.8×0.8米的摩崖碑。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圆角方首,额纵书两列“万古流芳“。碑面“大明崇祯甲申乙酉季春    重修红螺三险翠竹岩乳峰庵四置分明西至御岩谷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此摩崖碑是在原碑面上再次凿刻的,有少量原碑刻字与最后刻字混杂一起。
  
       树丛中有一长1.3米、宽0.6米、厚0.14米的倒碑,额篆书“乳峰庵碑”四字。这块立于明隆庆伍年(公元1572年)正月十二日的碑。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乳峰庵建在峭壁上的一个宽不足十米的小平台上,上下皆为悬崖峭壁,向东、向北方向看形像逼真的乳房形山峰挺立在面前。正北面高高的一座山峰耸入蓝天,酷似一丰满硕大的乳房,乳峰庵之名应由此而得。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由乳峰庵向西北前行百余米而向左上三、四十米有一平台,沿小路左行四、五十米,在茂密的灌丛中有一塌毁砖塔,塔基下有盗洞。塔侧有一长1.1米、宽0.4米、厚0.12米的石碑倒于草丛中。碑首楷体横书“乳峰庵塔记”五字。从碑文中看出,这是一座墓塔,所葬为该庵的庵主。由小路继续前行不远又有一残塔。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从乳峰庵向上便进入了红螺中险地段。路渐渐地难走起来,在极陡的崖壁中有一平台,其上东西并立两块汉白玉石碑,这便是红螺中险无极寺遗址。极乐寺平台前即极乐寺的西侧约80米的路边有大石墙,绕上石墙是一平台,平台上有残垣遗迹。残垣的南侧有一倾斜的巨石,巨石北面有大明弘治年间的摩崖刻字“中险月华庵山翠中”等。月华庵残垣西侧的南壁上有壁挂山洞三层,洞口有几处小石墙遗迹,洞在高处不可攀,估计当初是缘梯而上的。
       下月华庵平台稍东即是中险极乐寺遗址平台,平台上两碑的后边是已坍塌只剩残垣断壁的寺址。两碑的规格相同,龙首长方座,汉白玉质,通高3.5米,宽0.8米、厚0.2米。两碑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五月,东边一碑为重修极乐寺碑,详载了该寺所处的位置及重修的起因,捐资发起人太监的姓名及职位。西边一块为功德碑,记录了其他捐资物料人的官职、姓名等等。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极乐寺遗址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从该寺的规制及所立碑的文字来看,中险极乐寺在当时是相当有名气的,其规模、等级亦属上乘。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西边一块为功德碑,记录了其他捐资物料人的官职、姓名等等。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东边一碑为重修极乐寺碑,详载了该寺所处的位置及重修的起因,捐资发起人太监的姓名及职位。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极乐寺后墙躺地碑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极乐寺附近残碑:重修极乐寺 大明嘉靖十七年
   
       极乐寺正殿左后角有一高两、三米的巨石,靠石立有一碑,东向,该碑圆首无座高2.0米、宽0.8米、厚0.2米,碑额上部有一圆,圆中有一“佛”字,其下分两列纵书楷体“中险无极行实碑记”八字。碑身遍生青苔,变成黑绿色,字迹已无法辨认。由该碑得知该寺亦曾称无极寺。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碑北侧两米有一小洞口人可钻入,从北侧而出,洞口较大,这就是传说中所提及的红螺洞。红螺洞长近二十米,宽2至3米,高低不等,内分两叉,里有人用石干砌的石墙。洞口有小路,向北前行过一大石堂,有一石碾盘。前边小路右侧有一高约五米形似宝瓶的砖塔,砖雕精美别致,塔室已被盗掘。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至此路到了尽头,峭壁上有一龛,高约一米、宽半米,汉白玉石的龛匡上刻有“龙王堂”三字。下边的潭水边有一宽约半米的汉白玉断碑,立碑年代不详,内容断续不清。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龙王堂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沿来路回返 极乐寺遗址西侧的灌木丛中还有两块汉白玉残碑,一块是大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9年)春记载重修极乐寺的,另一块碑则是记载重修梯锁的,该碑立于大明正德四年(公元1510年)。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无极寺背后的山称金刚山又名红螺山,自该山西侧小路盘旋而上。小路宽约半米,下边是立陡的悬崖绝壁。路突然终断,举头上望,一条宽不足一米的山缝由石条砌成石梯,近似垂直,难怪称之为天梯。石阶宽不足二十公分,梯顶一块重以吨计的巨石由20公分粗的几根柏木横向撑住,与岩壁形成一洞。十三米高的“天梯”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上险的摩崖石刻较多,笔者仅去了一次,所见部分石刻抄录如下:
  
刻字处1: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刻字处2: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刻字处3: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由上险走另一条路返回,途中可见朝阳洞。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469、房山区的寺庙(红螺三险)
    
       从遗留的文字看,此处兴衰皆在明朝,许多文字记载都与宫中的太监有关。文字记载的年代最早为明天顺四年(公元1461年),最晚为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8年),以明万历年间留下的文字最多。红螺三险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