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的寺庙:庙碑
重修三义庙碑
重修三义庙碑位于窦店镇二街村(原为交道乡二街村,房35路公交车交道站),紫码路西侧的二街村村委会的西院内,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汉白玉质,方首,无座,目前仆地平放,立于明代。碑阴朝上,额题“为善最乐”,碑文内容为人名及捐款数额。碑阳内容无法看到。
重修朝阳庵碑
重修朝阳庵碑位于西南吕村委会院内,乘公交房30、房35西南吕下车。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碑已被砸碎。朝阳庵原在村委会以西百余米的路北侧,庙址至今尚存。据村民说:庙址曾作为西南吕完全小学的校舍,现用作村委会库房。碑原在小学操场,压篮球架用,现已被收存。碑额“万古流芳”。可辨文字:“重修朝阳庵碑记
......大清乾隆四十六(1781)年岁次辛丑秋八月上浣建立”。

重修兴福寺碑
重修兴福寺碑位于福兴村村委会院内,房28、房40福兴站下车,院内有两块巨大的石臼,为福兴村经幢(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年代不详,八面,四宽四窄,上面有字,为经文。旁边有重修兴福寺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碑阳刻:“重修兴福寺碑记“,立于清代。碑阴为重建功德,提到附近许多相关地名。



良乡三教寺十方院碑、重修寿因寺碑
良乡三教寺十方院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重修寿因寺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位于良乡火车站东北方,现已基本完成拆迁的原梅花庄村的西北角,良乡铁路工区院门外。另有一块静公铭记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在其院内。这里原有一座寺院,建于明万历中期,曾名三教寺、十方院,清康熙时重修时改名寿因寺。
两碑相邻,图左为良乡三教寺十方院碑,图右为重修寿因寺碑。
良乡三教寺十方院碑为明碑,螭首方座,碑首高100厘米,宽100厘米,厚40厘米;碑身高196厘米,宽94厘米,厚32厘米;碑座高30厘米,宽138厘米,厚76厘米。碑身、碑座皆为素面。碑文字迹清晰。碑阳额篆:“三教寺碑”。首题:“良乡三教寺十方院碑记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经筵日讲官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掌院事西京王图篆
赐进士吏部考功清吏司员外郎袁宏道撰
赐进士第广东道监察御史前中书舍人苏惟霖书”。落款“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五月吉旦”。碑阴无额,为功德碑。

房山区文保牌
寿因寺碑为清碑,螭首方座,碑首高118厘米,宽118厘米,厚45厘米;碑身高223厘米,宽108厘米,厚40厘米(碑侧平面厚38厘米,加浮雕凸出部分厚40厘米);碑身两面的四周浮雕有十条小龙和火球围成的长方形边框纹饰,碑座高30厘米,宽165厘米,厚90厘米,碑座上也有浮雕龙。是康熙十六子、后来的庄亲王允禄“奉敕谨书”。碑阳额篆:“敕建寿因寺碑”。首题:“重修寿因寺碑记”,落款“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壬寅夏六月朔日,皇十六子允禄奉敕谨书”。下钤二印,上印“皇十六子之章”,下印“万年”。碑阴文字漫漶不清,模糊可辨左上角“大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八月”字样。看来,碑阴较碑阳晚刻20多年。

房山区文保牌

独力创修节孝祠碑记
独力创修节孝祠碑记位于良乡文庙东侧的一个社区居民活动站的门前广场内,是节孝祠的遗物,是一块贞洁碑,额题:“万古流芳”,碑文中有的字已漫漶不清,碑文记录了为旌表清末本地烈女“王徐氏”的事迹而创建节孝祠的过程。文庙以东曾有崇圣祠、文昌祠,节孝祠曾在文昌祠占据一间,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由兴隆庄人王志将其迁出,在东侧为其祖母“王徐氏”另建节孝祠。



李氏宗祠碑
李氏宗祠碑位于阎村镇西北的大紫草坞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青白石质,方首方座。记录了李氏宗祠建立的缘由。碑阳额题:“承先启后”,碑中部分文字缺损,首题:李氏宗祠碑记,碑文为: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落款:赐进士出身候选知县游观第撰文,良乡县廪膳生陈璞书。光绪十一年(1885年)岁次乙酉夏月敬立。碑阴无字。

重修慧聚寺碑
重修慧聚寺碑位于西甘池泉西北,穿过京昆高速,在一个地名叫做轩辕寺的地方,这里应该就是慧聚寺的原址,现仅存南侧院外的重修慧聚寺碑以及院子西北侧坡上的严行大德灵塔。重修慧聚寺碑共有两块。

房山区文保牌

两碑并排而立

东碑,龟趺螭首。额题:慧聚禅寺碑记。碑文首题:慧聚禅寺重修记,落款:成化十年岁次(1474)甲午季春吉旦住持比丘文欢置。住持僧文欢号无极,万寿戒坛寺住持知幻之徒孙,碑文记录了文欢将当时的慧聚寺遗址重建的始末。慧聚寺当时为万寿戒坛寺下院,因此戒坛寺对重修慧聚寺极为重视,碑文中亦记载此事。碑阴无额,碑文分十数列刻捐资人名。

西碑,方趺螭首,额篆:重修慧聚寺记,碑文首题:重修慧聚寺记,落款:正德十一年(1516)十一月吉日立。碑文记录了当时的住持成明重修慧聚寺的经过,正德元年开工,正德十一年完工。成明,别号宝珠,乃文欢之徒,师徒二人相继重修此庙,真可谓心诚。碑阴额题:檀越芳名,刻捐资人名。
重修隆阳宫碑、关圣帝君庙碑、重修隆阳宫大殿碑
重修隆阳宫碑、关圣帝君庙碑、重修隆阳宫大殿碑位于大石窝镇辛庄村,村内原有龙王庙、药王庙、关帝庙,1949年前后均已拆除,现仅存三块古石碑,被安放在村委会门前的隆福公园内。


房山区文保牌

房山区文保牌
房山区文保牌

西侧的重修隆阳宫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较高大,方趺方首,碑阳额篆:重修隆阳宫记,首题:重修隆阳宫碑记,落款:大明隆庆六年岁次壬申夏四月吉日立石。碑阴额篆:万古流芳,刻捐资人名。落款中有“大明隆庆六年四月十一日立”的字样。碑座为新配。隆阳宫的原址,在今辛庄村西北的山下,村民现称遗址的位置为“龙宫”。

中间的关圣帝君庙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方趺方首,碑阳额题:鼎建圣帝庙碑,首题:三界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庙记,落款: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孟冬上吉立。碑阴额双勾题:万古芳名,刻捐资人名。

东侧的重修隆阳宫大殿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方趺方首,碑阳额题:因果不昧,首题:重修隆阳宫大殿建立禅堂成砌群墙置买并施捨地等事序,落款:大清乾隆弎拾壹年伍月中旬吉立。碑阴额双勾题:万代流芳,碑文刻用地四至等,有“大清乾隆三十一年三月中旬吉立”的落款。碑座为新配。
金刚殿记碑
金刚殿记碑位于北尚乐村西,村内原有一座寺院,坐西朝东,不知其名,正殿为金刚殿,殿前立有金刚殿记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寺毁碑存,至今仍立于原址。方趺方首,碑阳额篆:重修金刚殿记,碑文漫漶不清,都看不出来落款年代,房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上认为是“明代”,碑阴额看不清,碑文倒是清晰,皆为人名,应该是功德碑记。

房山区文保牌

重建慧化禅寺记碑
重建慧化禅寺记碑位于大峪沟村村东南的北白垈村内,原村委会办公室院是唐代千年古刹慧化寺的旧址。原寺坐北向南,布局规制,气势宏伟,为三进院。现院内尚存清康熙元年修寺的石碑及铁钟一口,碑文清晰,是研究慧化寺历史的翔实史料。重建慧化寺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汉白玉质,方首,浮雕二龙戏珠。碑高264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方座,下饰圭角云纹,高78厘米,宽126厘米,厚57厘米。碑阳额篆:重建慧化禅寺记,首题:重建慧化禅寺记,落款:大清康熙元年岁次壬午正月元旦立石。碑阴额楷书双钩:永传善因,镌刻着行善之人家族、住址,姓名。

泰山娘娘行宫碑
泰山娘娘行宫碑位于蒲洼乡东村内,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东村泰山娘娘庙原称李家岭娘娘庙。据老辈人说;大约始建于公元1369年到1421年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至朱棣迁都北京时。明万历时重新修建,重修的娘娘庙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大殿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壁画完美,香火旺盛。文革期间,当地的村民将庙宇拆毁,原址已被建设,当过小学和大队部,现在是东村敬老院(温馨家园)。现仅存门口的一通明万历年间重修此庙的石碑,碑青白石质,圭首,碑阳额篆双勾:重修李家岭泰山娘娘行宫碑,碑文漫漶不清,但能看清落款:萬曆叁拾壹年(1603年)岁次癸卯孟夏吉旦立;碑阴额篆双勾:万古流芳,刻捐资人名。旁边还有几块看不清字迹的残碑。







增续白衣庵香火地碑记、重修观音庵碑
增续白衣庵香火地碑记、重修观音庵碑位于白庄村,(公交838路房山白庄下车南行)。村东路北侧的一座新建的院落内。

二层楼前有两座石碑

西侧为增续白衣庵香火地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方趺方首,碑阳额题“遗留万古”,首题“增续白衣庵香火地碑记”,落款“乾隆岁次辛亥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仲春月榖旦立”;碑阴无字。

东侧为重修观音庵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方趺方首,碑阳额题“万善同归”,首题“重修观音庵碑志”,落款“大中华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嘉平月望日榖旦并将檀越诸君芳衔谨列于后……(人名)”;碑阴皆为人名及捐款数额。
重修立碑刻名碑
重修立碑刻名碑位于长操村,长操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民主政府房良联合县县委、县政府的驻地。村内原有两座庙宇,东庙(关帝庙)位于村口处,重修立碑刻名(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原为东庙在民国十一年重修山门楼及南配房八间的记录。碑汉白玉质,无额,碑座也已无存。碑阳首题:重修立碑刻名,碑文中有:重修东庙山门楼南配房八间,落款:民国十一年岁次戊戌(应为壬戌)中秋月初二日榖旦。

原西庙(龙王庙)所在地现为长操村委会,院内两棵古侧柏分别高15米、11米,树龄为300年、250年。

院内还有一块碑,是西庙的,汉白玉质,首身一体,额雕云纹,可惜所有字迹均已无法辨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