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的寺庙(二十)
石花洞
石花洞本是一天然洞穴,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四月,圆广和尚云游时发现了此洞,命名“潜真洞”,并在洞口对面的石崖上镌刻“地藏十王”像。明景泰七年(1456年),圆广和尚又命石匠雕刻十王教主“地藏王菩萨”佛像,安座第一洞室(现在第一洞内有几尊石刻佛像,看样子不是老物件,估计原佛像已经不存了),则又称为“十佛洞”(石佛洞)。因洞内石花集锦,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在石花洞开发期间被北京市政府定名为“北京石花洞”。1981年9月,建立了石花洞筹建处。经过六年的筹建,1987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赵朴初题字:石花洞

在石花洞口向西约50米处的南崖壁长30米的崖面上,有石花洞摩崖造像(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现已建长廊保护。传说山上有十尊佛像,能找全十尊像的人可以金玉满堂,但是大部分人只能找到8个洞龛。

房山区文保牌

长廊分为三层:
第一层:东端的第一龛洞是接引佛,站在莲花座上,足踏莲花,宽大的袍袖上衣纹清晰可辨。西端有两个龛洞,左侧的第二龛洞是菩萨,坐姿,雕刻比较简单,似是依崖壁石势几笔勾勒而成。右侧的第三龛洞佛像毁损严重,近似空穴,已不可识。



第二层:中部的第四龛洞是护法天神,侧身站立,左手叉腰,右臂下垂。


第三层:四尊佛像雕刻风格与前面的不同,两两靠的很近,均为圆形龛洞且盘坐在莲花座上。东侧的第五龛洞怀抱佛尘的是药师佛。第六龛洞慈眉善目,两耳垂肩,螺旋发髻,二手放于膝腹的为佛祖释迦牟尼。西侧第七龛洞的一尊面部浑圆,大耳抵肩,肚皮滚圆,应为弥勒佛。第八龛洞的一尊身材清瘦,面容俊秀,发髻很高,胸前衣襟雕有珠佩,双手叠放,掌心朝上于腹前,应是观音菩萨。



十字寺遗址
天生院遗址
张坊镇千河口村东北方庙坨峰顶存有一处寺庙遗址,名为“天生院”。遗址上矗立明代石塔一座及明代石碑一通。因山势险峻,山路崎岖攀爬至顶峰十分不易,至今这处古迹仍较为神秘。是北京最为难见的一处寺庙遗址。
石塔建于明代,保存还算完整,坐北朝南,为青石质覆钵式塔,八角形须弥座式塔基,上部相轮、塔刹损毁,仅存下部,残高约3米。地宫已外露,里面空空如也。

开车至十渡镇王老铺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庞家坨,此处海拔900米左右。村子现只有两户人家。

去往天生院塔的山路崎岖陡峭,需2小时多。
山路难行,有很长一段需要下陡崖。
这座古塔建于险峻的山峰峰顶,与周围山体浑然天成,壮美至极。
覆钵式塔,相轮以上残损了,下半部分还算完整,地宫裸露。
亚字形须弥座以及覆钵体都是素面
石塔坐东北朝西南,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除塔刹残毁外,其余保存完好。从古塔外形看,建塔所用材料为就地取材块石垒砌,地宫之上为片状条石垒砌的塔基,塔基长3米,高1米,塔基之上方形基座长1.93米,塔座为八角形束腰,高0.67米,基中底部高0.23米,每边长0.75米,中间束腰高0.3米,每边长0.57米,顶部下面高0.17米,上面高0.21米,每边长0.75米,直径1.8米。塔身为覆钵式结构,高1.36米,塔身顶部最大直径1.3米,塔身底部最小直径1.06米,塔顶华盖高0.16米,直径0.76米,塔刹八边形须弥座高0.2米,每边长0.44米,塔身砌筑过程中于中间加入薄铁片与灰浆混合,可使石构件相互牢固粘合。

塔下地宫已被盗,正面裸露在外,为依山凿穴呈四方形长2米,宽1.3米,顶部为四方形石板封顶。据说地宫内原有一瓮缸,缸内盘坐一圆寂老和尚。在古塔周围至今仍存有瓮缸残片。
距古塔西侧下面一坡上,现存四个圆形华盖,为该塔刹之旧物。
石塔旁边平放一石碑。碑石质为白石料,碑阳朝上,首身一体,方首磨角,碑阴字不明,额雕云纹,额书楷体字“重修天生院记”六个大字,每字长10厘米,宽7厘米,碑身字风化严重,每字长、宽均2厘米。碑高1.54米,宽0.7米,厚0.1米。撰写碑文者为仰山禅寺僧人,书者为直隶涿州人,但因字迹风化,不知其人名。落款:峕大明嘉靖拾柒年岁次戊戌季春月贰拾有二立。
回程走了山北面的一条紧挨悬崖但起伏不大的路,用时3个小时,只是最后一段极速升高。
猿人遗址山神庙
山神庙位于猿人遗址园区内,目前现状为东西殿宇各三间。山神庙原本是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的一种祭祀场所。从山神的称谓上看山神崇拜极为复杂,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间。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在历史的进程中遗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演变成了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
山神庙位置图
东配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