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2019-02-11 16:50:18)
标签:

静安寺

三义庙

杨堤关帝庙

中山街关帝庙

杂谈

通州区的寺庙(一)


静安寺

       静安寺位于通州区新华街道静安寺胡同(该区域因拆迁改造,现在的位置大约在新华东街以北、东关大道以西地段)静安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创建,明洪武、万历年间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震圮,后于原址复建,每年举办法会,是通州古代庙会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农业干部培训所占用,后改为农业干部招待所。“文革”间拆改严重。1992年始作库房。南向二进院落。山门殿三间;正殿三间,台基甚高,为金代遗风,殿宇高阔,为区内鲜见;后殿五间,院内立有明代重建静安寺碑一通。2015年予以整体修缮,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寺南向,二进院落,全部面积约一千三百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三间,中有通道,硬山合瓦,箍头脊,大式做法,墀头浮雕雄狮,后殿五间,硬山筒瓦箍头脊,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以西,次间之后天井处,立明代汉白玉螭首龟跌碑记一通,记载了万历年间重修此寺经过,后院残存金代白玉经幢顶与座各一件。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12933180000046 静安寺清新华街道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通州区文保牌(1985年)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通州区文保碑(2016年立)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寺庙东北角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寺庙东面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寺庙东南角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山门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正殿及配殿     
  
       2011年访时旧照: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院内立明代《通州重修静安寺》碑,字迹已漫漶不清




中山街关帝庙

       中山街关帝庙位于中山街小学(公交西大街路口西站下)。中山街关帝庙建于清代,现仅存三间大殿。殿前一棵几百年的古槐仍生长茂盛。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12943180000048 中山街关帝庙清新华街道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大殿坐北朝南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三义庙

       三义庙位于玉带河东街358号成人教育中心院内三义庙创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清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倾圯。雍正六年(1728),由山左(今山东)人士重修,且做会馆,又名山左会馆。嘉庆二十三年(1818)于通州置义冢地十四亩。1935年,国民党二十九军部分官兵驻扎于此,与城内日伪军对峙,1937年7月与日寇血战后被迫撤离。新中国成立后,该庙被通县粮食加工厂占用,拆除正殿东耳房。1999年,通州区成人教育局欲拆除或迁建未遂,后经修缮,由区电影发行公司使用管理。
    此庙是京杭大运河北端通州商业码头处繁忙短途运输的重要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古代人民为北京繁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记录了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反映了古代民间相助为乐的优良传统美德,历史内涵极为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12933180000058 三义庙清中仓街道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通州区文保碑
 
   该庙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山门一间,歇山筒瓦顶,无梁,砖雕仿木结构,券门,门额砖雕阳文“古刹三义庙”匾,东西角门各一,硬山筒瓦清水脊。正殿三间,硬山筒瓦调大脊,前后廊,六抹正交菱格隔扇门各四扇;西耳房二间,硬山合瓦过垄脊;东西配殿各三间,形制同耳房;配殿北山侧东西平台各一间;正殿西天井亦平台房,曾有过道门通西小院。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山门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阳文“古刹三义庙”砖制匾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山门后身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正殿前有古树二株,东柏西楸,干曲叶茂。次间前各立碑一通。西碑为《重修三义庙碑记》,螭首方座,铭文载山左在通人士修三义庙事,且效三国刘、关、张讲义气。文后落款“山左会馆”。东碑为《三义庙创立义园碑记》,形制同前,铭文载山左人士多在通州从事小推车短途运输业务,有病殁者,则由本省同乡捐资购地买棺于此处尸殓事毕后予以埋葬,碑阴额刻楷书“山左同立”四字。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重修三义庙碑记,沉积岩石制,螭首方座,阴面无文。首高八十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九厘米,楷书双勾“万古流芳”四个大字,身高一点三六米,宽八十一厘米,厚二十五厘米,淳雕缠枝菊花。碑文由湖北荆州府长阳县教谕弟子谭一豫撰写,共楷书十行,每行三十七字,右刻捐资人姓名,下款为雍正六年岁次戊午季夏月。座高七十厘米,宽一百零八厘米,浮雕梅、菊、鹿等动植物。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三义庙创立义园碑记一通,青砂岩身,汉白玉座;首高六十六厘米,宽九十厘米,厚二十七厘米,额头阳面楷书“永垂不朽”,阴面楷书“山左同立”。碑身高一百七十厘米,宽八十六厘米,厚二十三厘米,阳面楷书铭文:“三义庙创立义园并施棺木碑记。”共六行,每行五十四字,右面刻捐资人姓名,落款:“大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寅菊月吉日住持僧端率徒孙觉悟敬立。”阴面记园及香火地的面积,共有文字八行,每行五十六字。座高七十米,螭首方形,宽一百二十五厘米,厚四十九厘米,浮雕灵芝、云等物。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西配殿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东配殿

  


杨堤村关帝庙


       杨堤村关帝庙419、通州区的寺庙(一)位于杨堤村委会的大院里。关帝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据村里的老人说现在的庙是民国初年重修的。以前这里地势低,小庙只有13行砖,上面是土坯。重修的时候变成了满砖。1958年大跃进,村民把关公像扔进了河里,庙前的大槐树劈了当柴烧,大钟也砸了炼钢铁。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12943180000179 杨堤关帝庙清誋县镇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光绪版《通州志》记载:最早在明代,有个叫杨景芳的人受命于此看护运河大堤,并且在堤旁居住,雇佣穷民耕种份内农田,人多起来逐渐形成村落。所以该村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杨景芳堤,后简称为杨家堤、杨堤。
       杨堤村位于京津公路旁、大运河西岸。村里有句老话:“杨堤街两头长,刨去小庙没瓦房。”意思是说——以前的杨堤村人穷得根本盖不起瓦房,除了村里的小关帝庙是瓦房外,其他的,全都是土坯房。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通州时讯记者王欢寻访村里的老人:以前运河时有泛滥,河堤一旦决口,运河周围的大小村落都会遭殃,仅靠一村之力远远不足以与之抗衡,于是,在与自然角力的漫长过程中,附近的几十个村子自发形成了抗灾联盟,而这个联盟的中心就是——杨堤村的小关帝庙。每当运河涨水,就要敲钟,周围三黄庄、沈庄等20多个村的男人听到钟声,都要拿着工具来防汛抗洪,家里的女人们则负责送饭等后方补给工作。抗洪大事,人人有责,谁家不来,大伙儿就扒他家的房。这是群众自发抗洪的一种组织。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这座小庙最大的作用是进行祭祀活动。有句民谚广为流传:“大旱旱不过五月十三”。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是关老爷磨刀赴会的日子。雷声就是关帝的磨刀声,雨就是关帝的磨刀水,也有把“五月十三”称作“雨节”。一般年头都会在五月十三前降雨,过了五月十三再不下雨,老百姓就急了,该求雨了。于是小庙门儿打开,烧香上供,有人写了求雨祭文来念,全村老少都戴着柳条圈跪在下面求雨。念完了词,大家就抬着猪头、肘子和鲜货往河里一扔献给河神。若赶上发水时,则有一个男人顶着大笸箩扮演王八,往河里扔好吃的,还要亲自下水,向河神祈求别发水了。那些鲜货,穷人家平时都吃不上,穷孩子们会下河抢捞着吃。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从前生活在运河两岸的通州人,一边享受着运河漕运、水产等种种恩惠,一边承受着运河暴虐泛滥带来的种种苦难。为了祈福消灾、趋利避害,便有了种种祭祀活动。杨堤村所保留着的这座关帝庙,默默讲述着通州人与旱灾水患斗争的经历。对于研究运河历史有着极高的价值。杨堤村以前只有几十户人家,穷成那样了还要建座庙宇求雨治水、组织活动,反映了运河畔的一种独特民俗。记载这种文化的遗迹已经非常少见了。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殿内早就没了神像和供桌,墙壁糊着熏黄的报纸,报纸剥落的地方,依稀露出一些壁画。
 
       这座小关帝庙也叫七圣祠,坐北朝南,只有一间主殿,没有围墙和配殿。殿内曾有一桌案,其上面南供奉着的是关公、二郎神、财神、雷神、青苗神等泥塑神像,并有土地和山神分列东西两侧。案桌下则站着周仓、关平、雷公、电母、判官和小鬼。殿前有一棵大槐树,树上挂了一口大钟。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这间小庙曾作为村邮站使用,后来年久失修有坍塌的危险,就弃之不用了,现在里面只堆放了一些杂物。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通州文物专家周良说:这里最有意思的是房檐上的彩画。那是一种独特的古建施工技艺:将粉浆装在沥粉器中,由粉尖挤出,从而勾勒出花纹的线条,然后再在里面填色。用这种方法做出的彩画非常生动立体。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房檐上的莲花纹勾头、牡丹纹滴水
    
419、通州区的寺庙(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