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31—40)
(续上篇)
31、水木明瑟
位于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在映水兰香东北。本景为仿扬州水竹居。室内用西洋式水力机构驱动风扇。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用泰西水法”水声造景的先例。
水木明瑟景区位于濂溪乐处东南,正好建在中部水道中段,雍正时期就已建成,起初叫“耕织轩”。水木明瑟主体建筑临溪而建,名叫丰乐轩。在丰乐轩北为“知耕织”和“濯鳞沼”殿。丰乐轩东北即著名的“水木明瑟”殿。“水木明瑟”殿又俗称风扇房,将水引入殿宇,模仿西洋水法,利用水力推动风扇,既图凉快,又有水声,泠泠瑟瑟。在炎热的夏天这里一直是帝后避暑的好地方。




32、方壶胜境
建成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位于福海东北岸湾内,四宜书屋之东,涵虚朗鉴之北。是后代众多学者考证后公认的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
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建筑宏伟辉煌,是一处仙山琼阁般著名景观,主题阁楼实为一座寺庙建筑。
整个建筑群的平面与里面均采用严格的对称布局,又一个中轴线连着南北两个群组。在方壶胜境以西还有一组充满意境的景区——三潭印月,该景区是圆明园仿建的西湖十景之一。





33、澡身浴德
位于福海西岸。主建筑澄虚榭在福海西南隅,东向正殿三间。圆明园盛时,每于端午节,例在福海举办龙舟竞渡活动。嘉庆帝时一般率王公大臣等在澄虚榭观赏。
望瀛洲亭是临岸四方亭,位于澄虚榭之北。是乾隆皇帝每年端午率王公大臣观阅福海龙舟竞渡之处。乾隆诗注曰:望瀛洲为“亭子名,向年坐以观竞渡处”。乾隆二十一年端阳节,五月初一、初四、初五福海斗龙舟,乾隆皇帝皆至望瀛洲观阅。




澄虚榭——澡身浴德的组成部分

延真院——澡身浴德的组成部分
34、平湖秋月
雍正朝就已经建成,正殿为三间大殿,檐下悬挂雍正御书“平湖秋月”匾。正殿北建有敞厅三间,外檐挂乾隆御笔“花屿兰皋”匾,西北角有游廊与流水音亭相连接,殿前有临水敞厅三间,临水敞厅紧临水面,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境,坐在敞厅内可欣赏福海西岸与东岸的美丽景色,也是去暑纳凉的好地方。
在平湖秋月殿东面有一座吊桥,福海的大型游船都是从此口进入北面的大船坞停靠的。桥的东端高台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攒尖顶木亭,亭外悬挂乾隆御笔“两峰插云”匾,与杭州西湖“两峰插云”同名,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每到九九重阳节,此处是帝后登高之处。
藏密楼属平湖秋月景区。南向三间歇山楼,外檐悬乾隆御书“藏密楼”玉匾。此楼乾隆初年已有,乾隆二十三年始题匾文。乾隆诗句云:“委宛得层居,遂以藏密名”。
35、蓬岛瑶台
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莱、瀛洲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
蓬岛瑶台结构和布局根据古代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设计;宫门3间,正殿7间,殿前东列畅襟楼,西列神洲三岛,东偏殿为随安室,西偏殿为日日平安报好音;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桥,可通北岛,岛上建殿宇3间。
蓬岛瑶台中的大岛象征着“蓬莱”神山,在蓬岛瑶台大岛的西北和东南的小岛则象征着“方丈”和“瀛洲”另外两座神山,东南岛上还建有一座六方亭,岛上堆有大量山石,还有许多御刻石,这些石头中有部分至今还保留着。
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

由图可见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西北面有一曲桥,可通北岛。


东南侧渡桥


西北侧渡桥

36、接秀山房
建于1731年(雍正九年)前后。此处前俯巨湖澄碧,远望西山秀色。本景区建筑的命名曾有改变;正殿接秀山房后改悬“云锦墅”额。最南部的院落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改建成三卷大殿“观澜堂”。接秀山房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7、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选址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四周被高山围抱,两山之间形成一个狭长的湖面,湖西建有城关,建筑则分布在湖的南北两侧。正殿“别有洞天”殿坐落在湖北岸,初为五间卷棚悬山顶殿宇,乾隆中前期改建成三卷五间大殿。

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别有洞天殿西添建了一个回廊小院,院内放置有一个太湖石——青云片。青云片与万寿山乐寿堂院内青芝岫系姐妹石,都是当年明代书法家米万钟从房山采得的,本来想一起运到自己的勺园内,但因各种原因被扔在了良乡,乾隆从西陵祭祖后遇见此二石,命人将此二石运至西郊,大的被放置在清漪园(今颐和园),小的就放置在别有洞天时赏斋内,并赐名“青云片”。
现该石连同底座存放在中山公园南门附近
乾隆题字
在时赏斋院湖对岸临湖还建有石舫一座,乾隆赐名“活画舫”。石舫内设有大小桌椅可供休息,舫内还挂有《八仙图》一幅。
38、夹镜鸣琴
主体建筑是一座横跨水上的重檐四坡攒尖顶桥亭,亭子上挂乾隆御书“夹镜鸣琴”匾额,这里的夹镜是指桥北面的福海与桥南的内湖用桥相“夹”,而鸣琴则是指桥东面山坡上小瀑布跃落,冲激石罅的自鸣。
夹镜鸣琴在福海南岸。东边是南屏晚钟。在福海南一座横跨水上的桥亭,取李白“两水夹明镱,双桥落彩虹”之诗意。东为南屏晚钟、西山入画、山容水态,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






广育宫——夹镜鸣琴的组成部分



39、涵虚朗鉴
涵虚朗鉴,即雷峰夕照,位于福海东岸,是仿照杭州西湖的雷峰夕照建造的。雷锋夕照为西湖十景中唯一有待修复重建的景点。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后人又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每每夕阳西下之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
40、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曰: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规月桥
为廓然大公八景之一,位于景区西南,是从水路进出廓然大公的通道。规月桥是一座造型美观的石拱廊桥,桥拱较高,以便皇帝的御舟通行。半圆形的桥洞倒映在水面上,宛如一轮满月,与拱券上的乾隆御题“规月桥”三字相得益彰。桥身上面建有游廊,随势起伏,颇具韵味。游廊东面与廓然大公殿相连,西面转折向北可通往澹存斋。
规月桥——廓然大公的组成部分

出土的规月桥石构件堆放在桥头,遗址南面建起一座简易的新桥用以通行。
规月桥的一块石材上刻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御制规月桥诗,为廓然大公八景诗中的一首:“拖如玉带曲如钩,上置行廊又似舟。仙术何须倩法善,往来常作广寒游。”现该石刻存放圆明园展览馆展示,其余石构件则围上铁栏就地保护。

绮吟堂——廓然大公的组成部分

双鹤斋——廓然大公的组成部分

规月桥——廓然大公的组成部分
采芝径——廓然大公的组成部分
影山楼——廓然大公的组成部分

静佳轩 ——廓然大公的组成部分

詹存斋——廓然大公的组成部分

峭茜居——廓然大公的组成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