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绮春园之单独景点)
圆明园百余处景点中,少数是由三五座园林建筑组成一景,多数则分别有十多个乃至二十多个景点。并按照不同功能,有的景群以楼阁为主,有的以殿堂居多,有的则庙宇成群;多数景群既有体量较大的殿堂楼阁,又配以轩斋亭廊等小建筑,与山水泉石花木相结合,创造出各种意趣殊异的园林佳境。除了前述40个著名景点,另外还有不少单独成景的景点。

圆明园三园之一的绮春园
在圆明园组成部分之一的绮春园中,有诸如中和堂、敷春堂、蔚藻堂、风麟洲、涵秋馆、展诗应律、春泽斋、生冬室、庄严法界、频香榭、四宜书屋、延寿寺、清夏斋、含辉楼、澄心堂、畅和堂、绿满轩、正觉寺、河神庙、惠济祠;心镜轩、鉴碧亭、天心水面、卧云轩、会心处、松风萝月、眺吟楼、浩然亭、仙人承露台、岩中趣、饮绿亭、喜雨山房、烟雨楼、知乐轩、云漪馆、湛清轩、挹爽亭、凌虚亭、招凉榭等单独成景的景点。
其中在原址处设立了明显标志的有:
绮春园宫门
位于绮春园东部,始建于1809年(嘉庆十四年),是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后所幸存下来的一处完整的建筑。1987年在绮春园宫门原址修复内、外两道宫门及宫墙、角门,修复为遗址公园大门。
迎晖门是绮春园的第二道宫门,皆专供皇帝、皇太后出入。
敷春堂
是绮春园宫门内的中心景观,道咸时期是皇太后的寝宫区。中路前部为寝殿,后部为园林景观。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敷春堂仅残存18间值房、茶膳房和药房。同治十二年(1873年)试图局部重修圆明园时,本景为修复重点,将敷春堂作为慈禧太后的寝宫,更名为天地一家春。

敷春堂现做为公园管理处使用
风麟洲
位于敷春堂以北的湖中央,由东西二岛组成,二岛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
在西岛正殿前还建有敞厅三间,外檐悬挂嘉庆皇帝御笔“绣漪轩”匾,绣漪轩南为临水码头。凤麟洲东岛是一个垂花门的简单四合院,为太监值班房及寿膳房。凤麟洲北岸还建有重檐四方亭一座,名曰“浩然亭”。此亭在乾隆时期就已建成。











浩然亭
原为重檐四方亭,建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前后。1860年“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1992年在原址复建为重檐六方亭。





涵秋馆
位于敷春堂西北的长岛上,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于嘉庆年间,是绮春园春夏秋冬四季景观的秋。涵秋馆坐北朝南,为七间双工字大殿,外檐悬嘉庆皇帝御笔“涵秋馆”。嘉庆皇帝曾有诗句:“遇润秋来早,新凉庭院涵。松梢涛韵漾,池上镜光含。旭皎辉高宇,明霞衬远岚。蝉音答丛樾,何馥送澄潭”



春泽斋
春泽斋殿南临水建有敞厅三间,外檐悬嘉庆御书“水心榭”匾,水心榭东西建有游廊与春泽斋殿相连。嘉庆皇帝曾有诗句“曲折回廊四面周,水心虚榭景全收”来描写水心榭。
春泽斋东为中院,中院正殿五间,前后有廊。外檐悬嘉庆御笔“畅惠轩”,此殿与春泽斋其它地方不同的是畅惠轩前砌有花墙,正中开小门一座。
畅惠轩东还有一座小院,称东院。东院正殿五间,前后有廊。外檐悬挂嘉庆御书“茂悦精舍”匾。此殿是嘉庆十五年(1810)建的。殿东西建有游廊,游廊东部建有十字大亭一座,游廊经十字亭南折向东,通至展诗应律景区。




庄严法界
在圆明园庆乐升平戏台扮戏殿南,湖对面,有一个东、南、北三面都临水的小半岛,岛上建筑皆为黄琉璃瓦覆顶,这就是建于道光时期的小型寺庙园林——庄严法界。庄严法界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由东西两组院落组成。西边为二进大殿,山门为方亭式,门外檐悬道光御书“庄严法界”。进入山门后,南北并排建有二组五间硬山式大殿,前殿挂“法光无量”匾,后殿挂“得大自在”匾。殿内都供奉有佛像。



正觉寺
正觉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乃大夫李遵旧宅,寺内旧有铜模唐明皇像。宋代改名正觉寺。该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由二名喇嘛住持。寺内设僧房八座22间,由正觉寺山门、天王殿、三圣殿、文殊亭、最上楼、配殿等主要建筑组成。


山门全景




正觉寺山门外檐刻有“正觉寺”三字,为乾隆御书,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合璧。

门前欧阳中石先生题字:不能忘记

进山门后,东侧钟楼。

西侧鼓楼

天王殿


三圣殿
文殊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为大式重循八角亭,该亭又称殊像阁、文殊阁。据记载,文殊阁内奉有文殊菩萨骑青狮之像,总高二丈有余。文殊菩萨像及其背光均为木制包金,下乘白玉石台。2003年9月修复。

从东南方向看文殊亭及最上楼
最上楼有后楼七间,楼东西各三间顺山殿。最上楼供佛五尊,法身连座通高三尺零六分。最上楼、三圣殿前各有东西配殿五间。周围廊房为喇嘛住所。
鉴碧亭
鉴碧亭位于绮春园宫门内西侧,是一座重檐方亭,四周有廊。嘉庆时就已建成,嘉庆皇帝很喜欢这个坐落在湖中央的大亭子,曾多次写诗赞美。
仙人承露
位于涵秋馆东山外侧山凹处,有点景之物露水神台,亦称仙人承露台。为山石丛中建高台,上竖铜铸托盘仙人,寓意承接天降甘露。仙人面东,台前有四柱石栏。前临东湖。据昔日藏图可知,此景似为嘉庆年间修建。
圆明园被劫毁后,仙人承露台之铜仙人不知散失何处,但该台圆形石雕须弥座仍在,1925年前后被拉运至中山公园。1931年3月下旬,营造学社在中山公园举办《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时,此石为参展遗物。现圆形石雕须弥座倒扑在中山公园管理处之北.
频香榭约建于清嘉庆年间,此景居绮春园中部,境僻幽秀,疏林倒影,曲径回环,泛舟游赏,殊多情怀,公元1860年10月毁于英法联军之火。现仅存方池遗迹。公元1986年春清理遗址,1992年夏刊石以记之。
天心水面
位于鉴碧亭以北,残桥西北方向。原为一处临水敞榭,面阔五间、南北各接三间抱厦,北额题:“天心水面”,南额题:“玩鹤亭”。
展诗应律
位于绮春园后湖南岸,建于1801年(嘉庆六年),殿宇五楹,其东有桥与涵秋馆毗连,其南与庄严法界隔水相望,其北则平湖净碧,天宇空明,松柳含窗。于此景可览自然之妙趣,抒怀抱而寄吟思。故名“展诗应律”。正殿前边建有戏台,是帝后节庆赏戏之所。
流杯亭
此亭在绮春园西北部,清夏斋一景,为四方重檐,亭额曰"寄情咸畅"。因该亭之大理石基座上,凿有云形流杯渠,所以俗称流杯亭。

流杯亭之“曲水流觞”石座,现存于圆明园流失文物展厅。
残石拱桥
圆明园盛时,园内有近200座桥梁。此桥为昔日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如今只残存多半个单孔石拱,它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
单孔石平桥
进入绮春园经过残石拱桥后沿步道北行,跨水道有一座单孔石平桥,桥下连接着庄严法界湖与有凤麟州岛的东湖。此桥为原址复建。
会心桥
位于绮春园后湖西岸,1988年重建成单拱石桥,桥南原有一组建筑“会心处”,今遗迹无存。


三孔桥
涵秋馆北三孔桥,原为石墩砖拱桥,园毁后于20世纪50年代夷为平地,1979年在原址修复。今桥为石墩、水泥拱、大理石栏板。
三园交界
绮春园最北端,有一块碑石,刻有“三园交界”。
这里就是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的交界之处。从这里向西,直达圆明园,向北即是长春园。
三园交界刻石北侧有一座“曾宪梓先生捐资修复圆明园围墙纪念碑”,记录香港著名爱国人士曾宪梓先生捐资800万元重修圆明园围墙。
圆明园内围墙
圆明园外围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