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11—20)
(续上篇)
11、日天琳宇
为大型皇家寺院,分西、中、东三部分。西边为并排两组佛楼,两座佛楼后部各建有后罩楼,前后楼由穿堂楼相连接,正面作不对称处理。偏西的佛楼楼下殿内悬挂乾隆亲笔御书“日天琳宇”,楼上供奉玉皇大帝。在楼的西南边为一转角楼,是座太岁坛。偏东的佛楼外檐悬雍正御书“极乐世界”匾,楼上供奉关帝。两座佛楼都供有众多佛像及大量手抄经文等。二楼规制皆是仿照雍和宫建造。在佛楼东面建有供奉龙王的龙王庙,庙的山门悬挂有雍正御书“瑞应宫”匾。在乾隆朝后期,瑞应宫内又添建了雷神殿,殿内供奉雷神一尊。

一天喜色—日天琳宇建筑之二

瑞应宫—日天琳宇建筑之三
12、澹泊宁静
澹泊宁静又称田字房。雍正初年就已建成。四面均可欣赏风景,殿北面是一片水田,文源阁修好可北望文源阁。南面是平静的小湖,东面为一片松林,而向西可欣赏映水兰香景区。澹泊宁静是帝后在西北部的一处主要的休息寝宫,澹泊宁静殿内设有宝座,北面还安设有床,乾隆皇帝在西北部游览或在文源阁读书累了,很喜欢在此休息并进膳。在澹泊宁静东还建有翠扶楼,楼西有藤萝架与澹泊宁静对映成趣。
本景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东为曙光楼,北为翠扶楼,西门外为多稼轩,东为观稼轩、稻香亭,东北为溪山不尽和兰溪隐玉,西南为水精域、静香屋、招鹤磴、互妙楼。









稻香亭—澹泊宁静组成部分

互妙楼—澹泊宁静组成部分

多稼轩—澹泊宁静组成部分
13、映水兰香
映水兰香位于澹泊宁静之西,正殿五楹,西向,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知耕织。





14、四宜书屋
位于廓然大公东北面,有殿堂5间,正殿称安澜园,南为采芳洲、无边风月之阁,西南为涵秋堂、远秀山房,北为烟月清真楼。有别于绮春园四宜书屋。为乾隆南巡后,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
安澜园位于福海西北。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之一。安澜园之正宇五楹为四宜书屋,东南为薜经馆,又南为采芳洲,其后为飞睇亭,东北为绿帷舫。四宜书屋西南为无边风月之阁,西南为涵秋堂,北为烟月清真楼,楼西稍南为远秀山房,楼北度曲桥为染霞楼。对于这些建筑,乾隆一一题咏,称《安澜园十咏》。

15、濂溪乐处
本景是圆明园中面积最大的园中之园。本景位于圆明园北面,汇芳书院之东南。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园中心是一个被湖面和小溪所围绕的大岛,岛略偏西北,东南水面较广,湖四周被山环绕团团围住,山水连成一片。本景正殿九楹,后为云香清胜,东为香雪廊、云霞舒卷,南为汇万总春之庙。


















水云居——濂溪乐处组成部分

慎修思永——濂溪乐处组成部分

知过堂——濂溪乐处组成部分

墨光亭——濂溪乐处组成部分

汇万总春之庙——濂溪乐处组成部分

汇万总春之庙石额现存圆明园展览馆

16、西峰秀色
西峰秀色号称园中小庐山,仿照江西庐山改建;后垣的花港观鱼,仿照杭州西湖胜景而建。每年七夕,都在此摆设巧宴盛会。西面隔河为小匡庐,后有龙王庙。东为含韵轩、一堂和气、自得轩、岚镜舫,北部花港观鱼仿杭州西湖同名景色的意境。
西峰秀色景区是圆明园内皇帝的主要寝宫之一,雍正皇帝就十分喜欢在此居住,乾隆皇帝也多次来此拈香进膳。西峰秀色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景点内容十分丰富。景区的入口位于岛的东南部,是一个木栅栏搭成的小门。过小门后是一个架有藤萝架的小院,正房檐下悬挂雍正御笔“自得轩”匾,自得轩西院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名叫“一堂和气”。殿内设有宝座和床。一堂和气殿的西院就是西峰秀色的正殿。
西峰秀色正殿为五间三卷大殿,外檐悬挂雍正御书“含韵斋”,是清帝在西峰秀色的寝宫。含韵斋四周修有回廊,回廊四周种植有大量玉兰,这里是圆明园欣赏玉兰花最佳的地方。含韵斋西是一座临河敞厅,外檐悬雍正御笔“西峰秀色”。从敞厅西望,隔水是一座小型瀑布,乾隆赐名“小匡庐”。山体是由巨石叠成,坐在东面的敞厅里欣赏瀑布,仿佛就置于庐山瀑布前。雍正年间,每年七夕雍正皇帝接后妃来此乞巧,戏赏银河边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在小庐山的中部,原还有一个巨大的洞府叫三仙洞,洞门朝西有汉白玉石门,洞内可以容下二百人。圆明园被焚毁后,此洞一直保存完好,抗战期间还有附近村民来此洞避难,如今此洞已塌,但整个小庐山的山形保存基本完好。






在西峰秀色岛的北面还建有一座过河敞厅,此敞厅早期为木概板桥,乾隆中期将木板桥改建过河敞厅,名叫“花港观鱼”,取自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站在敞厅上可欣赏湖中的莲花及各种观赏鱼。
在花港观鱼过河敞厅西有一个小岛,岛上剑石嶙峋,种植了五棵青松,远远望去很像一座大盆景。


在岛的东头立有一块碑石,上刻乾隆御书“长青洲”三字。







自得轩——西峰秀色的组成部分

小隐亭——西峰秀色的组成部分

含韵斋——西峰秀色的组成部分

花港观鱼——西峰秀色的组成部分

17、坐石临流
位于后湖东北,建于1727年(雍正五年)前后,景区规模很大,由西北部的兰亭、西南部的抱朴草堂、北部的舍卫城、东南部的同乐园及中部的买卖街五部分组成。
兰亭是一座重檐三开间敞亭,仿自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流觞”意境,建于雍正初年,时称流杯亭,乾隆初年题额“坐石临流”。此亭后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建为八方形,并换成巨型石柱,每柱各刻一册历代著名书法《兰亭贴》,是为兰亭八柱贴。该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八根兰亭贴柱今存北京城里中山公园。
兰亭位于坐石临流景区西北部,最初是一间小型重檐亭,雍正时期就已建成,水从亭中穿过,初称流杯亭,是仿浙江绍兴古兰亭而建。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皇帝收集到即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分别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帖》,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帖》,明代戏鸿堂刻《柳书兰亭帖》、董其昌临《柳书兰亭帖》。乾隆帝又令大学士于敏中补柳帖之漫漶(缺笔)成一册,再加上弘历自己临摹董其昌所仿《柳书兰亭帖》一册,合为《兰亭八柱之册》。乾隆皇帝下旨改建兰亭,改建的兰亭为八方重檐亭,柱为石柱,每柱刻有一帖,还在亭中竖立一座石屏,正面刻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兰亭修禊》图,北面刻乾隆御制诗四首,亭内挂乾隆御笔“坐石临流”匾。
同乐园是圆明园中最大的戏台,位于本景的东南部。有清音阁3层,宽10丈,下层设演特技的机轴;南有化妆室5间,北有观戏楼5间。乾隆间每年从正月十三起在此举行酬节会,连日宴赏宗室王公及外藩陪臣并赏听戏,每逢皇帝生日,也在此演戏庆祝数日。

舍卫城俗称“佛城”,建于雍正时期,是依照印度乔萨国的都城建造的,舍卫城也是圆明园内唯一一座独立的城池,城四周建有厚实坚固的城墙和高大的门楼,墙上还有士兵站岗,沿城环绕有护城河。整个城池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舍卫城之所以如此戒备森严,就是因为舍卫城内收藏了大量清代历代从西藏、蒙古及外藩进贡的金佛像、珍贵法器、经文等,据说各类佛像有十万尊之多。全城建筑沿中轴线布置,由厅堂游廊组成三进院落,大小不同,主次分明。舍卫城南门正对买卖街,门前有三座四柱牌楼一座,过牌楼即是舍卫城南门,南门城关上嵌有雍正御书“舍卫城”匾,城关上建有三间城楼,名叫“多宝阁”,城内供有关公。




舍卫城西侧城墙仍残留


舍卫城东侧城墙

舍卫城北部最高处庙宇的后山墙

18、多稼如云
建于雍正年间,初名观稼轩。这里种有大量荷花,乾隆皇帝曾多次与其母崇庆皇太后在此进膳,观赏荷花;有时还率文武大臣与皇子、皇孙来此观赏荷花,并留有多首诗句。嘉庆皇帝在刚刚登基时,曾被赐居在此。嘉庆皇帝也十分喜欢这里,曾留有“十亩池塘万柄莲”的诗句。
多稼如云景区分南北两部分,南面是荷花池,北面为一组两进院落,前殿三间,外檐悬乾隆御书“芰荷香”,此处是欣赏荷花最佳之处;后殿为正殿五间,坐北朝南,外檐悬挂乾隆御书“多稼如云”铜字匾,殿内还设有宝座,此殿是帝后欣赏荷花时休息的场所。




19、鱼跃鸢飞
建于雍正时期,是清帝欣赏圆明园北部景区及四周田园风光的绝佳场所。主体建筑为二层楼阁,建筑很大,为两层四坡攒尖楼阁,一层四面开门,南门外檐悬雍正御书“鱼跃鸢飞”匾,一层殿内有床,殿内有楼梯可上二楼,由于圆明园北部其他景区修建都相对较矮,鱼跃鸢飞犹如一个庞然大物,二层四壁窗子打开皇帝坐在里面,向北可望圆明园墙外民情,向西可望西山风景,向南或向东望可欣赏到圆明园秀美的风光。另外,清帝每次外出打猎,都要在此殿休息,打猎归来有时还要在此殿院内察看打猎的战利品。
20、北远山村
雍正时期就已建成为一处模仿渔村农舍的田野园景。该景地处圆明园最北部,没有任何建造精美的殿堂,修的很简单朴实,建筑分布在河的两岸,就像农村一样。皇帝如果因为国事太劳累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以来到这里住几天,感受一下乡村生活,扶一扶犁,品尝一下耕种的滋味,亲身体验一下太平盛世的味道。
北远山村建筑分布在河的南北两岸,入此景要由东南的水关进入,水关上嵌有乾隆御书“北远山村”石匾,进入水关后便是一座座低矮的农家小院,这里很多院内都种有桑树,是园内主要养蚕之地。该景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五间两卷前出抱厦的大殿,名为“课农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