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祠诗碑亭位于积水潭桥东南角
(德胜门西大街甲60号)。汇通祠是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区的一处标志性景观,坐落于什刹海西海北岸的一座小土山上。祠坐北朝南,红墙灰瓦,石券山门,匾额上书“潮音普觉”和“功兼利济”。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姚广孝建,原称法华寺,又名镇水观音庵。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诏疏通河道,重修镇水观音庵,并赐名汇通祠。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写诗刻石立碑,这就是至今仍立于汇通祠的乾隆御制诗碑。这通御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通高243厘米;碑身宽72厘米,厚33厘米。

西城区文保牌
西城区文保碑
西城区说明牌

汇通祠曾使用过的门票,现免费参观

汇通祠说明牌
汇通祠初为姚广孝建。姚广孝十四岁落发为僧,法名道衍。洪武十五年,明太祖选高僧侍奉各亲王。道衍与燕王朱棣相谈甚合,并请求被带走,答应要送给燕王一顶白帽子。“王”字加上个“白”字是“皇”的隐语,着实让朱棣又惊又喜。朱棣把姚广孝带回北平,让他担任庆寿寺主持,而事实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谈军国大事,成为朱棣的心腹军师。特别在朱棣“靖难”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出谋划策,立了大功。即位不久,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如此一来,修建紫禁城皇宫,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姚广孝参与了定都北京的重大决策,确定紫禁城皇宫的方位,兴建。
远眺汇通祠
为了嘉奖姚广孝的功德,德胜门西被设置了水关,并在此地堆土为岛,水从两旁入积水潭。在岛上建了姚广孝祠,后改为镇水观音庵。
汇通祠建于明初,清乾隆时重建,1986年复建,1988年竣工。采用假山中暗藏箱式基础的建筑方法,建筑格局基本依照旧貌,仍坐落山上,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朱墙黛瓦,古朴庄重。


汇通祠区域现辟为景区,新建大门朝北位于北二环路边
元代这里设有水关,《日下旧闻考》记有“旧在德胜门西里许,水自西山经高粱桥来,穴城趾而入,有关为之限焉。下置石螭,迎水倒喷,旁分左右,既噏复吐,声淙淙然自螭口中出”。
正对大门的是一座石桥,小桥上的吐水螭首和河里趴着的水兽是原来汇通祠的原装遗物。
汇通祠初名镇水观音庵,清乾隆年间重修后,更名为汇通祠。既然是镇水观音庵,当然必须有镇水兽,河里趴着的这个就是镇水神兽。

沿着路标拾级而上,转到山顶南侧,就看到了汇通祠的山门。山门歇山调大脊筒瓦顶,石券门。

祠内院正中前殿三间,匾额“郭守敬纪念馆”,硬山调大脊,筒瓦顶。西侧有郭守敬塑像。

郭守敬是河北邢台人,他面见元世祖忽必烈并提出六项水利工程建议时,年仅32岁。郭守敬先后规划设计了重开金口河引水工程、引玉泉水济运河工程、通惠河行水道工程,并将昌平沙河的泉水引入颐和园昆明湖(元称瓮山泊),再引入积水潭,给北京城补充了足够的水以供使用。他开通了漕运,使修建元大都的木料能通过运河运进京城,同时也把江南富庶之地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除了治水,郭守敬在数学、历法、天文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他推出的著名的《授时历》,比欧洲早300多年。他还发明了简仪、仰仪等十多种天文仪器。

郭守敬纪念馆是根据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的建议,为纪念郭守敬之功绩,于复建的汇通祠内开辟郭守敬纪念馆。

郭守敬,字若思,生于公元1231年,卒于1316年,他自幼勤奋好学,入仕后,曾历任提举诸路河渠、副河渠使、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同知太史院事、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职。


后院正中是一座两层小楼,面阔三间,二层楼前出轩,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出轩部分为悬山箍头脊四檩卷棚。

纪念馆环境清幽,展室内以文字、图表、模型方式展示了郭守敬在水利、天文、历法三个方面的主要贡献,“太史名垂宙宇,都水功在人间”的对联是对他一生的总结与概括。

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一套,其中第7、8枚介绍郭守敬。

展室外墙上还有一个铜板刻“元大都水系图”

前殿东面墙上是元代齐履谦撰写的“知太史院事郭公形状”,就是郭守敬的事迹介绍。
从纪念馆所在的屏山下来,从东侧绕向后山可见“屏山听瀑”刻石。

1976年,因修建二环路地铁,汇通祠被全部拆除。1988年堆土为山,重建汇通祠,西城区政府委托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等承担汇通祠的施工设计,1988年9月竣工。汇通祠楼北侧有吴良镛撰文并书的《重修汇通祠记》。
《重修汇通祠记》全文:
元大都建城聚西北诸泉水,流行入都而汇于积水潭。明初改筑京城,在德胜门西置水关,下置石螭。迎水倒喷,并堆土为岛,水从两旁入潭,上置镇水观音庵。乾隆时改建名汇通祠。此处远映西山,南临清波,象征水自山出,归入翰海,水声淙淙,若海潮音,仅此一端,亦可窥都城规划者之匠心。近至五、六十年代,修筑地铁,全岛夷平。十余年后,清华大学建筑系有修复议,得市区政府与专家之积极支持,建筑格局参照旧貌,用为都城规划者郭守敬纪念馆。地面地下建楼房,外覆土石,以广利用,仍置石螭,重兴流水,并寻得旧碑,立亭护之。历数年工将成,蔚为大观,颇为赞赏。北京古都文物因建设发展拆毁不少,无需一一修复,但择其要者,因旧创新,古为今用,虽属新构,略窥文脉。都市发展日新,此城市历史发展之标志得以永存,辟为景点,以利游憩,亦胜事也,此亦汇通祠修复意义所在,是为记。
吴良镛撰文并书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汇通祠楼后立有一块鸡狮石。据说是一千多年前的陨石,上有天然形成类似一鸡一狮之形状,故名鸡狮石。积水潭古时又名鸡狮潭,亦是因此石而得名。文革时鸡狮石被毁。80年代中期重雕。
后山的平台上,复制了我国古代的伟大科学成果——简仪和浑仪。


这是浑仪。从汉代起,我国就有制造浑仪的文献记载。

这是简仪,是郭守敬在浑仪的基础上,于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简仪的运转装置在结构上与近代天文望远镜几乎一样,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造的赤道大仪早了三百多年。

浑仪西侧下方的碑亭,诗碑亭为混凝土浇筑而成。

南北侧横梁上有王东昉所书的“峡云”、“岫雾”题字。


《重修汇通祠记》其中的“寻得旧碑;立亭护之”,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西城区政府在大规模整治什刹海修复重建汇通祠时,找回了乾隆御制诗碑,在汇通祠后紧靠北二环路边建一石亭,并将石碑立于其中。

这块乾隆题汇通祠诗碑,是重修后的汇通祠至今保留下来的历史原存遗物。因其形状好似一把剑柄,也被称为“通剑碑”。
建一座“通剑碑”的因由:此碑所立的地方正是汇通祠下水闸所在之处。据记载,西海北岸汇通祠下曾是北京的入水口,其时,“水势凶猛,响若海潮。”汇通祠下有一座巨大的水关,内设可以活动的木闸嵌入两旁的石槽之中,整个北京城内水域的水位高低与流速,都靠它来掌控,所以,这里有京城水域咽喉之称。明代在此处建“镇水观音庵”,就是想祈求水神保佑北京水系风平浪静。清代重修汇通祠后,乾隆皇帝怕水闸法力不够,于是又加上一把宝剑来镇守水关。

碑身通高2.43米,方座夔龙首。

碑阳为行书体乾隆御制《汇通祠诗》,记述了积水潭“长流济大通”的功能和“积水映遥空”的美景。

碑阴为《积水潭即景诗三绝句》,描述了“疏淤导顺植桃柳,三里长溪可进舟”等积水潭景色。

在此诗题二十五年后,亦即乾隆五十一年(1784年),乾隆皇帝又于丙午夏写了一首《瞻礼一律》,刻于碑身西侧。诗中表述了他在“疏通潭积水”后
“廿五阅流年”,仍关注着蓄水防淤,虔诚地谒祠“愿薄甘膏渥大田”。
积水潭即景三绝句:
积水苍池蓄众流,节宣形胜巩皇洲。疏淤导顺植桃柳,三里长溪可进舟。
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肪,春树人家望转迷。
烟中遥见庙垣红,瞬间灵祠抵汇通。雨意溟濛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竼。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瞻礼一律
辛巳疏通潭积水,逮今廿五阅流年。不无淤壅应濬沼,有籍蓄潴利运川。
广陌纡临视工毕,灵祠礼谒意祈雯。行云施雨青神惠,愿薄甘膏渥大田。
乾隆五十一年(1784年)
汇通祠诗
潴蓄长流济大通,澄潭积水映遥空。为关溯涧应垂制,因葺崇祠喜毕工。
海寺月桥率难考,灯船歌馆漫教同。纪吟权当留碑记,殷鉴恒深惕若衷。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汇通祠曾用过的大钟现存放与北京古钟博物馆
汇通祠铸文清晰可见

从诗碑亭下来向西绕到屏山南侧,汇通祠南侧的什刹海水面矗立着一座郭守敬塑像。

这座纪念塑像是郭守敬的故乡河北省邢台市捐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