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的寺庙:妙应寺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也是中尼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国家级文保牌

北京市说明牌

门票

白塔寺全景

俯瞰白塔寺
白塔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觉宝殿、七佛宝殿、塔院以及两侧的配殿等组成;塔在院中央偏北,四角各有一亭,塔前有一座“三世佛殿”。
白塔寺的山门,三间单檐歇山式,红墙灰瓦。
天王殿前分别是单檐歇山式的钟楼、鼓楼

钟楼
鼓楼

天王殿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开间规模比较小。
天王殿后的大觉宝殿面阔五间,灰筒瓦顶庑殿顶,为寺院正殿,原殿内供奉三世佛像,即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方净流离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现陈列“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殿前檐悬挂“意珠心境”匾。意珠心境的牌匾四是乾隆皇帝所题。

大觉宝殿及前面的经幡

殿前的两座石兽从须弥座就可以看出雕工的精美
大觉宝殿的西配殿常设“白塔寺历史文化展”
七佛宝殿同样是单檐庑殿式建筑,开间五间,中间三间是落地的门,左右两间是窗。殿基只有一层,殿外四周没有回廊。

七佛宝殿前立有大明嘉靖年间香炉

殿内的藻井
七佛宝殿后是白塔所在的用红墙小院,白塔建在一个较高的屋基上,使之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妙应寺白塔始称“释迦舍利灵通宝塔”,门额印证了这一史实。
进入院门迎面就是三世佛殿,三世佛殿开间三间,灰筒瓦调大脊歇山顶。东西两壁悬挂8幅清代唐卡。此陈设为乾隆时设置,并一直保留至今。

正面供奉三世佛像。

乾隆御赐御笔“具六神通”匾
小院中间耸立着白塔,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

西南角的角亭

东南角的角亭

西北角角亭

东北角角亭
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
塔基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

高高的塔基四周摆放了不少铁灯

铁灯

排水构件简洁

塔基西侧的铭牌

塔基东侧的铭牌:“北京市文物管理局1978年8月重修妙应寺白塔、角亭及殿堂。1980年4月竣工。”
在塔基的西南角,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展示牌——“罗德俊手书”。这是
1978年9月,相关部门对白塔进行修缮时,三位文物专家在塔顶天盘边缘的一个夹缝中发现的一份手稿。
手书约略记述了当时目睹日军侵入北平的历史。“今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争。六月二十九日,日军即占领北京。从此,战事风云弥漫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枪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现战事仍在激烈之中,战事何时终了尚不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纪念。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罗德俊”
全文虽仅有148个字,却满含着作者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
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
北京城内有两座白塔,一座在北海,另一座就在白塔寺。白塔寺也因塔而成名,他比北海白塔建造的年份要早些。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占很重分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