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的寺庙(十二)
宣仁庙
宣仁庙位于北池子大街2号、4号,清雍正六年(1728年)敕建,祠祀风神,俗称风神庙。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祀雨神),赐号“应时显佑”,庙曰“宣仁”。庙内有雍正皇帝御书“协和昭泰”匾额,献殿祀风伯,寝殿祀八风神。风伯系司风之神,风神庙之意在于祈求神灵保佑,不使国家遭受风灾。
玄帝庙
明末的“玄帝庙”坐落在德丰西巷。院内原有道教建筑。供奉玄帝,即玄武大帝,又名真武大帝。民间称为北极玄真武上帝。古人以龟、蛇为玄、武,认为玄武为护卫北方之神。明成祖起兵篡位,称玄武有保佑“靖难”之功。以此朝廷、官府及民间广建玄帝之庙。民间信仰认为玄武属北方之神,北方在五行中属水,水能胜火,将玄帝视为防火大神。


延寿寺
延寿寺位于方砖厂胡同79号(原方砖厂25号),坐北朝南。该寺院建于清代中晚期,原有山门、前后殿及东西配殿。山门面阔一间3.9米,进深5.7米,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前殿三间,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后殿三间,大式硬山大脊筒瓦顶,正间改为吞廊,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箍头脊筒瓦顶。

东城区说明牌
1985年调查时,已成民居。2001年调查时,山门及主要殿宇尚存,除山门及前殿外,其余殿宇已有改动。





药王庙
药王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中国历来名医辈出,如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人被不同地区的当地人奉为药王,并设庙祭祀,统称为药王庙。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3933170000017
药王庙明天坛街道
前殿
该药王庙位于东晓市街的中学校园内。占地20余亩。始建于明末天启年间,为武清侯所建。因明、清两代京城药王庙很多,故又称位于外城天坛之北的这座药王庙为南药王庙,其规模比其它药王庙为大。
庙的主要建筑分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寺庙形式:山门门额镌刻“敕封药王庙”,门前原有两尊大铁狮子,进山门有一对大旗杆,每年腊月至正月底,旗杆上挂大红灯笼,旗杆后有报时的钟、鼓楼。
南药王庙有三层大殿。第一层大殿为药王殿,面阔3间,东、西两侧配殿各3间。正殿中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塑像及药圣孙思邈、药王韦兹藏。大殿两侧,分别站立十大名医。东配殿供马王爷和龙王爷,西配殿供月下老人。第二层正殿和配殿与第一层的建筑形式、规模相同。正殿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东站立四大天王,西列兵器。东配殿供斗母娘娘,西配殿供奉九位圣母。第三层大殿是三清殿,面阔5间,正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两侧分别供着道教所信奉的其他十几位天神。三清殿两侧设有配殿,院内东、西两边立着30余座石碑,碑文分别为修建各大殿时知名人士的题词和题记,今均已无存。在三清殿正西,与它并排而立的还有一座二层小楼,楼下是关公殿,楼上为唐明皇殿。
东部的建筑贯穿在南北轴线上。与山门并列平行的有一排临街罩房,面对罩房第一层殿是吕祖殿,供奉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其后有文昌殿、真武殿。真武殿后有一座戏楼,戏楼北是药王寝宫,宫内供奉着药王爷和十大名医,在它西边还有一个小配殿,供财神爷赵公明。
最后是一栋二层上下开问各七间半的木楼,楼上供奉东王公、太阳公、东岳大帝、灶王爷、南北五祖等几十位神像,多为木雕或铜铸,楼下存放祭神的用品杂物。东边有七、八个小院落,多为僚舍。
东部庙房多已拆除,西部除山门以外,主要三层大殿及配殿至今尚保存完整。为重点保护文物。
该药王庙被学校占用,笔者趁修复施工时混入,被阻拦前胡乱拍了几张。
永宁寺建筑遗存
永宁寺坐东朝西。山门面阔三间
9米,进深5.5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券门横额书“古刹永宁禅林”,两侧各有面阔1
米,进深2.2米的角门一座;前殿面阔三间12米,进深8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左右配殿面阔三间9米,进深5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后殿面阔五间15
米,进深8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黄琉璃瓦剪边。

东城区文保牌

山门前堆满杂物
寺庙牌匾
梓潼文昌庙
梓潼文昌庙位于帽儿胡同21号,坐北朝南。据《光绪顺天府志》及《燕都丛考》记载:文昌帝君庙在地安门外之东,明成化年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
文昌帝君庙是北京五坛八庙之一,帽儿胡同的此庙,又名文昌梓潼庙。文昌宫,又称文昌庙,文昌帝君是文昌星与梓潼帝君合而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星和梓潼帝君都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两者合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故称文昌帝君,文昌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清代嘉庆六年(1801)曾大修,文昌庙有山门、钟鼓楼、魁光殿、桂香殿(祭文昌帝君)、御碑亭;还有关帝殿、财神殿、大悲殿,总计全庙大小殿堂楼屋89间,每年春秋二祭(春祭在二月三日,相传是日为文昌帝君生日),规模仪礼如关帝庙。文昌庙原来只有道士,后遂以和尚为首,庙内和尚属佛教华严宗(贤首宗),辛亥革命后,文昌庙停止祭祀活动。

东城区说明牌
文昌帝君庙原有山门三间,筒瓦调大脊硬山顶,已拆除盖了楼房,现为小学。现存庙宇建筑尚完整。前殿名魁星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廊,旋子彩画。殿内金魁像一尊,高2.4米,一手持笔一手端砚,足下镏金麒麟;文昌帝君像一尊,带木制雕龙神龛;十面二十四臂观音像一尊,已无存。殿前一皇帝敕谕碑,已埋入地下。殿后有嘉庆六年《御制护国文昌帝君庙旧碑》一通,螭首方座,通高3.98米,为清嘉庆皇帝撰文,大学士刘墉书,记载了文昌帝君庙的历史


现此处仅存留一块珍贵的石碑。据颐和吴老考证:
一、此碑是清代重刻明代碑文。从碑额题字“重刻明成化敕建文昌庙碑文”可知。为何重刻,嘉庆年碑文已经记载很清楚了“而此碑则断烂漫灭不可复完,乃依原文补刻以誌”。
二、为何费劲重刻明代碑文呢?从重刻的明代碑文可以知道,碑文为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亲撰,详细记录了建造文昌庙的原因和经过,甚至谁督建、谁出钱、建好后神像摆放等等甚是详尽,末了宪宗还赋一首长诗作为结尾,他的诗可是不多见。更主要是清代皇上认为明宪宗“其朝多耆彦、蠲赋省刑”,也应是当朝所为之事吧。
三、此碑文为嘉庆老师朱珪所撰,大学士刘墉书丹,可见嘉庆皇帝对此事的重视,清重刻明碑碑文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也为我们石碑保护提供了借鉴。
四、碑文可谓北京历史的再现。碑文里提到了靖恭坊,此是明代留下的北京城内的行政区划,南锣鼓巷以西为靖恭坊。还有碑文讲到的“厚载门”就是地安门,“桥”指的是“万宁桥”。还有就是现在的帽儿胡同西面曾经是“提督衙门街”,现在已经消失了。
五、由明宪宗碑文可知,其大修文昌庙后在正殿里塑了其生母周太后的像(新像圣后皆与于后殿之内),并在诗中祝福母后寿与天同(圣母弥寿如天同)。


12龙边饰的碑身、碑文

重刻明成化敕建文昌庙碑文


碑首背面

碑首正面

管理国子监事物
诸城刘墉书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