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小记:秦·求贤令的密码

(2025-07-03 16:15:23)
标签:

秦史

商鞅变法发挥奇效,其前奏也同样震古烁今。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是雄文,也是奇文,更是宣言,还隐藏着秦百转千回、奋起图强的密码,答案就在文本之中。

 

读史小记:秦·求贤令的密码
(图片来自网络)

求贤令指出的问题。求贤令之奇在是一篇公开的自我批评,在于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内因、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但是内因是主要的。秦陷入落后挨打的窘境,根本原因在于“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四朝不宁的共同问题是君位传承不稳。“躁公卒,立其弟怀公”;“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静静的文字背后,是跌宕起伏、内耗不止,“丑莫大焉”。厉共继位前十余年,齐国权臣三弑其君;厉公末期,晋国三家灭智氏,秦也深受影响,秦史真实记载当时各国乱象,“景公四年,晋栾书弑其君厉公”“景公三十六年,楚公子围弑其君而自立”“哀公八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而自立”。“履霜坚冰至”,秦本能高度警惕,也不懈探索,深感必须进行强干弱枝的变革,打造内核稳定的政权框架,这或许就是商鞅变法前的思想准备。

求贤令发布的时间。秦孝公继位元年就发布求贤令,与其说是少年君主血气方刚,不如说是明睿之主承接献公之教,两代秦君的一致共识,根基稍固之后,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奋起求变。在内部,献公以石门之战、少梁之战的开创式胜利,稳固了秦君对于军队的绝对掌控,奠定了秦君的无上权威;以迁都栎阳,开辟了秦探索新政的试点,新兴的有地有产者代替了公族的旧有利益者,这些形成了孝公求贤求变的政治基础。在外部,三晋相攻不暇,强大的魏国深陷东部战线,这是秦难得的窗口期。因此,秦孝公颁布求贤令没有丝毫犹豫,“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求贤令针对的方向。群雄竞争,首要问题是搞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要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自己的能人搞得多多,把敌人的能人搞得少少的,此消彼长才能强弱转化。当时秦要搞变革,献公是摸着石头过河,本国人才极度缺乏。求贤令草拟之处,着眼就不限于秦国,文末最后一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同列“宾客”“群臣”充分说明秦渴求天下之才;把“宾客”置于“群臣”之前,反映秦之决策层对于“强秦者”可能来源于外部的基本判断。求贤令不是秦国内部文件,对外传播必然有重点方向。魏国是秦的头号劲敌,也是战国变法的发源地,“西河学派”人才鼎盛,如果魏才秦用,实现此消彼长,必是秦之大幸。商鞅入秦不是偶然,而是讲方法、抓方向、不懈努力后的结果。

求贤令的激励政策。处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徕非常之士。求贤令对于“强秦者”的慷慨是极富吸引力的,“尊官”“分土”是顶格待遇,既尊且贵,也成为以后秦国人才政策的基石延续下去,同时也成为秦国激励国民的基本思路不断深化。从春秋到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所争为何,所鸣为何?大体都是阐述如何富国强兵,同时保持有序发展的社会结构,安定人心、满足需求成为关键问题。在“尊官”“分土”的思路引导下,秦发展出二十级军爵制度,国民及入秦者都有机会分享秦国发展和扩展的成果,新兴地主集团置换原有利益团体,辅之以高效集中的治理体系,整个国家如同加注满燃料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了。怯于私斗,乐于公战,闻战则喜。

自我批评如果诚恳,大概都会比批评更加深刻,“求贤令”诞生于痛定思痛、将起未起的变革前夜,以自我批评启动自我革,因而鞭辟入里,直抵要害。漫漫苦楚,知丑去丑,治标治本,道归于一,秦大出天下就在情理之中了。

 

读史小记:秦·求贤令的密码
(图片来自网络)

 

附: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

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

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