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哀公救楚
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攻入郢都,楚王出逃。这是吴国的长期疲楚之策成功,更是涉及晋、楚、秦、齐,牵动春秋格局的大事件。楚臣申包胥千里入秦,苦求救兵,何去何从,秦国陷入犹豫。
秦有两次犹豫被特别记载,一是华阳之战前,救不救韩国;二是面对申包胥苦求,救不救楚国。前者之难如阳、一点即破,后者之难如阴、深思方妥。面对当时国内外的复杂变局,既不能妄动,又不能不动,包含了救不救楚、如何救楚、救至何步等多重考量。处于低谷期的秦慎之又慎、致微致精。
救不救楚。秦楚长期交好,楚强盛一时,根据“救秦戎”钟铭文,楚平王还曾出兵救援秦国。吴国攻楚,是多年谋划的成果,背后又有晋国的支持,疲楚之计步步得逞,终于攻入郢都。吴国主要目的不是灭楚,客观上看也无法骤然灭楚,更多是春秋称霸思维。短期而言,吴军虽然攻入郢都,但必然无法久留楚国,何况吴国背后还有越国、更远处还有齐国。长远来看,一个不具强力扩展潜力的楚国,更符合秦国利益,尤其可以尽量延缓秦楚共同觊觎巴蜀的矛盾,但一个被过渡削弱的楚国会大大解放晋国,使秦的东线压力骤涨。因此,秦楚应有共识,此次必救楚难,楚臣申包胥深知此意。
如何救楚。春秋时代,强国皆有千乘之力,晋齐楚秦更在其上,如何救楚又不引发自身危机,秦国思量再三。其一是后方安全。秦哀公时代,秦晋久不相攻,但如果秦军全力南下救楚,晋未必无动于衷,不可不防。其二是确保必胜。吴军兵锋正锐,秦如救楚,不能越俎代庖,但出手必须成功,决不能陷于添油之误。以国力而言,秦军派遣精兵强将,出动1/4至1/3军力较为合理,史称“发五百乘救楚”。秦将子满以“未知吴道”为由,“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以最小代价完成了救楚任务。其三是何时救楚。如果快速介入,秦军反而首当其冲。楚为大国,具备战略反击能力,猝然遭败尚未有效动员,需要的是时间。申包胥哭廷七日,展现的不是耐心,而是洞若观火后的坚持。秦军在恰当的时间至楚,以雪中送炭之名,行锦上添花之实,可谓事半功倍。
救至何步。当时大局纷乱,晋楚是争霸的主角,吴越紧随其后,秦偏安一隅,并无中原逐鹿之心。史料未曾记载楚对于秦国有何回馈,秦似乎做了一次义务劳动。驱逐吴军后,秦既不恋战,也不计较回报,快速收兵西归。但保全楚国,或者说是唤醒楚国,推其与晋、吴较量,搅乱中原局势,可能就是秦国最大收获。春秋战国转换之际,大国都出现了阶段性的内乱不止。秦审时度势,整顿内政,最大程度保持稳定,保证君位有序传承,防止产生晋、齐、楚曾出现的分裂或者颠覆性问题。其次,秦避实就虚,取众人所不争,向西南方向拓展新世界。此后三十年有了“蜀人来赂”的记载,超前谋划、沉淀修为,为大国崛起攒足后劲。
七日长短,恰到好处。秦军救楚出兵之际,秦哀公亲赋《无衣》,以热烈之情确认秦楚同盟,充分肯定申包胥的坚定、坚持,发挥秦军救援的最佳效果。夕惕若厉、或跃在渊,只求其实、不求其名,虽在低谷、亦有所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