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血战石门

标签:
秦史秦献公 |
公元前364年,秦主动进攻,在石门大败魏军,“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获得战国时代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对于秦而言,这是励精图治的精准破局,即使冒险也必行之,此后“秦始复强”。
石门位于何处,学者有不同观点,综合来看,当今陕西的旬邑更为合理。石门之战是三思而后行的一次大战,必有所图,亦有所虑。当时黄河渡口大多处于魏国控制之下,秦专注于收复河西,又刻意低调隐忍,秦军主力不太可能跨过黄河倾力攻击位于现今山西的石门。确定了位置,可以更加容易理解秦的作战诉求。旬邑的石门山地处河西腹地,位于秦都栎阳西北方向,战国时候名为“漆垣”。魏国在河西布局长远,构筑了稳固的防御体系,以少梁、洛阴、漆垣为观,地理大三角支撑稳定,分别控制黄河渡口、渭洛流域以及关中北部门户,牢牢封印秦国东进之路。三点之中,漆垣距离最近、地利最佳,秦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漆垣即石门,是河西大三角的居高之地,背靠上郡的战略纵深,向南俯视关中平原,魏国在此驻有重兵,长期经营,甚至曾在此铸币“桼垣一釿”。占据漆垣,魏军随时可以冲击秦国核心区,占据完全战略主动。秦面对困局,必须向内经营、静默蓄力,“待敌之可胜”。魏武侯、惠王两朝全力向东南拓展,先后与楚、齐冲突,又向中原迁都,西部力量逐步空虚,对秦国由压制转为防御。公元前366年,魏在洛阴的武都筑城,试图弥补短板,巩固河西防御体系。秦对此不再容忍,主动发难、击败了魏韩联军。这次小败没有触动魏国,公元前365年魏军依旧伐宋,取胜之后居然没有对秦报复。微妙的转折是深刻的启示,魏国在河西颓势已显,秦国开始酝酿收复大计,漆垣是关键的突破点。
“藏于九地之下”方能“动于九天之上”,秦知难克难,进中求变,试探之后力开新局,在公元前364年发动了对魏的石门之战。在战略层面,秦不再纠缠于黄河沿岸、渭洛之地,荡开一笔、北上“啃硬骨头”,主动进攻魏国最强据点,有攻其不备的效果。在战术层面,秦军可能通过运动战“调虎离山”,诱使强悍的魏武卒离开坚固的防御阵地,使敌丧失地利。秦反客为主,在有利于自身发挥的石门一带进行决战。百年之后的长平之战,秦军运用相同的战术战法,获取相同的决定性胜利。在武器层面,秦军可能在远程攻击武器上有所突破,集中使用弓弩,形成“远火”覆盖,改变了战场形态。实际上,这有可能是受到魏国启发。魏文侯时代,李悝镇守上郡、压制秦国,就高度重视并推广使用弓箭。秦献公时代,墨家入秦并得到重用,带来了大量军事技术,原本作为防守分散使用的弓弩,经过升级完善集中使用,可以形成强大的突防力量,秦军逐步形成冲锋前放箭的战术战法,尤其能够弥补仰攻的短板。兵种的聚合使用产生了新质战斗力,放长击远,爆发力强劲。
即使在战略、战术、武器等方面都有充分准备,秦军赢得石门之战也十分不易,是一场硬碰硬的血战,“斩首六万”鲜见于前史,战果振奋了秦人,更震惊了天下,击碎了魏武卒的神话。秦风烈烈,虎兕出柙,周天子主动致贺再次崛起的秦国。一思一动、此消彼长。魏国在石门遭受巨大损失后,仍然继续忙于和赵韩的三晋内战,在失去河西的道路上越行越远。石门在手、单点突破,秦获得了巨大的战略空间,献公末期、孝公时代在拉锯战中逐步攻取少梁、洛阴,一点点瓦解魏国的河西防御体系,彻底撕开了东进的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