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不一样的东进

标签:
秦变 |
秦经历献、孝两代积累,拓展版图已经箭在弦上。惠文王后期曾在南下和东进之间反复斟酌,但现实中大国发展没有选择题。当秦顺利占有巴蜀后,东进是必然之举。然而怎么东进,仁智各有所见。
大国婚约是观察大国战略变化的窗口,秦与各国的联姻折射出东进思路的不断调整。秦若东出,一是越河东,入上党,居高以临天下,此法应联韩制魏;二是出崤函,通三川,挟二周号令群雄,此法应联魏制韩。孝公、惠王时代,秦与各国广为婚约,樗里疾之母来自韩,秦武王之妻来自魏,可见此时秦之策略犹在摇摆之间。
若秦出崤函,楚必震动,可能引发两强碰撞,较为激进。秦、楚久为友好,相互支撑,但惠文王末期,秦楚接连大战于丹阳、蓝田,顾忌已无。秦武王是惠文王的后继者,坚定主张东进,更准确地说,是坚定的联魏伐韩派,他曾言,“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以此作为毕生大愿,认为此可“死而不朽”。当时秦国右相为樗里疾,是势力雄厚的本土派,也是传统派,对于伐韩窥周保持“冷静”。因此,秦武王顶住巨大争议,“不听群臣父兄之议”,任用左相甘茂为帅,发动了对韩的宜阳之战。
会战宜阳对于秦、韩两国来说都十分艰巨惨烈。宜阳是韩仅次于国都的大城,“城方八里,材士十万”,储备充足,外围还有二十万韩军以及楚国景翠军团支持。秦军精锐尽出,秦武王信守“息壤之盟”,毫无保留地连续增援,苦战大半年,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攻克宜阳,重挫韩国,天下也为之一震。
攻克宜阳艰难,守住宜阳更加不易。由于伏牛山、秦岭的阻隔,秦国本土和宜阳之间的联系只有狭长的崤函通道,即使秦军占领宜阳,又攻取了黄河北岸的武遂,从地理格局看,也难以形成有足够纵深的立体防御体系。因此,单点突出的宜阳实质上不具备战略价值,此后形势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便如此,秦克宜阳,依然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成功。
武王不一样的东进尝试,极大深化了秦国对天下格局的认识,知难而变,变而求进,无难不克。南线不亮北线亮,此后跨越黄河、沿河而进成为秦东进的最佳选择。河东、河西、上党,三步之行、四世之功,一步一重天,非幸也、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