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齐·险在不险

最危险的情事,往往是以温和的面貌、甚至大好形势的外表出现,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时势相易,一动皆动,一变皆变,直到近前才猛觉灰犀牛。险在不险,识之若晚,回天无力。战国时代齐灭宋国,或许就是这样典型案例。
公元前288年,秦约齐国“东西称帝”,但齐为“东帝”两月,自去帝号,占取道义高点,反手掌握主动,于次年组织五国伐秦。齐国战略转换丝滑,把列国矛盾转嫁给了秦国,但步步成功也让齐膨胀起来。秦得巴蜀而富,赵灭中山而强,齐渴望独占膏腴之地宋国,以拉开发展的大框架。当时,齐国武备鼎盛,天时、地利、人和俱备,齐灭宋似乎是一场没有危险的行动。
其一,齐国历经宣、威、闵三代,军力建设逐步成熟,五都之兵、技击之士调度得力、战力较强。齐军此前多次进攻宋国,曾遇到较强抵抗,陷入胶着态势。但此次借助五国伐秦的掩护,齐国集结了精锐主力,可以发动突袭宋国的攻势,对其形成一次毁灭性打击。
其二,宋国的地势平坦,无江河大山之险,又处于九州通衢之地,此次齐军集结主力,从多点进入战斗位置,可以从形成合围之势。
其三,宋是秦国盟友,秦昭襄王尤为重视,但五国伐秦,秦自顾不暇,何能助宋?其他各国在关注或参加齐国组织的联合伐秦,注意力都在向西,无人想到齐国会乘此时机对宋国下手,迅雷之下,齐国应可一举破宋。
有此三点,宋国似乎唾手可得、而且毫无危险。于是齐国发动了第三次对宋作战,一鼓而下,吞并宋国全境,表面上看国力达到顶峰。然而险在不险,看似无险之战,却激发了巨大危险。齐独得厚利,天下为之侧目。秦从“东西称帝”中吸取教训,很快化解了五国伐秦,并利用齐国灭宋激起的情绪,策动联合发齐。
公元前285年,秦军率先发齐,“蒙武击齐”“拔列城九”。同时,秦频繁与赵、楚等会晤,酝酿声势浩大、几乎令齐亡国的联合军事行动。公元前314年,齐军攻占燕国,公元前284年,燕军攻入齐都淄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令人唏嘘。阳极至阴,险在不险,不知变易,进退无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