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子杂谈:筷里乾坤

标签:
厨子筷子 |
中国人都会用筷子,这是吃饭的“基本功”。记得儿时,用不好筷子,母亲便让我练习筷子夹跳棋子,既练习手指协调性,也磨炼心性,熟练之后觉得这是生活中的小小乐趣,也深深喜欢上了筷子。两根不起眼的竹条或木条,简简单单、灵活实用,取法自然、掌中乾坤,敬崇先祖、大道至简。
长度自有分寸。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是天大的事情,没规矩不行,传统的筷子是有规矩的。长为七寸六分,象征的七情六欲,长度适中,也是警示。有人之常情,但须知常守常。拿起筷子,就是提醒自己必须控制好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耳目口鼻皆有其度,切莫“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少吃多滋味,“新旧不想见”,是为修己养生之要。
两端自有方圆。可以想象,筷子发明之处大约就是两根小棍棍,但其在实用改造和中华文化中不断进化,成为今天两头一方一圆的样式。从实用来看,圆头容易夹住东西,方头容易静于桌面,动静皆宜;也便于区分接触端和使用端,更加卫生。从文化来说,天圆地方,吃饭是天地之间头号大事,能吃饱吃好,既要自己动手、动筷子,也要谢天谢地,常怀感恩。
取材自有东西。筷子是寻常之物,多取材于竹木,或是讲究,以金银打造,大体总是木金之属。金银之筷,看似贵重,实为不便,用之不多。竹木尤其是竹子,生长很快,便于取材,不辨贵贱,道之本意。道中有道,筷子是用来加东西的,自然用“东西”做成,东西南北中,木金火水土,东西应于木金。木金克木金,原汤化原食,饮食原来如此。
成双自有阴阳。据说用筷子能够锻炼大脑,姑且不论真假,一手握双筷,要做到灵活自如还是要有点“童子功”,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物若成双,必有阴阳,筷子也是如此,必须一动一静,才能夹得准、夹得稳、夹得快。如想双筷皆动,可以试试夹豆腐、夹弹珠,结果会说明一切。法于阴阳,动静之间自有轻重。
握法自有太极。知动静,还要用法。动筷如运笔,五指有余,十足把握。拿筷子一般捏在中部,取前局促、取后难控,取中自如,进退随意。当然,遇到异常食物,取前或取后也是寻常,如臂加长。据说有一种大长筷,适用于大圆桌,不能自己给自己夹东西,只能给对面同桌夹食物,太极进退之间,可谓“达人达己”,也是一桩乐事。
小小筷子,分寸、方圆、东西、阴阳、太极,皆在其中,自有乾坤。人法天地,先祖智慧,敬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