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小记:齐·远攻近交

(2023-12-09 19:04:59)

战国时代,范睢曾向秦昭襄王谏言,认为秦国策略有“远攻近交”的失误,应尽快纠正,调整为“远交近攻”。其实,秦国一直就近蚕食三晋,尤其对魏、韩攻伐不断,从未刻意实施过“远攻近交”。反而是秦国的主要对手齐国,在宣王、闵王时代,远攻燕山、近失中山,把“远攻近交”从故事变成了事故。 

读史小记:齐·远攻近交
(公元前314年,齐军攻占燕国。图片来自网络。)

战国乱世,大国争相崛起,大多历经百战方能脱颖而出,类似电子竞技中打怪升级的过程,要吞并周边小国,甚至是区域性强国,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和体量。例如,秦吞并巴蜀,楚吞并庸国,赵吞并中山,完成关键一跃后,往往实力大增。但齐国在这场竞速赛中远远落后了,不是不想做,而是选错了方向,走出了南辕北辙的轨迹。

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山位于华北平原,居燕、赵之间,也在齐国睡榻之侧;就国家体量而言,中山是千乘之国,取之大有裨益。列强对于中山都各怀心思,魏、赵分别数次发动攻伐中山的战役,中山也经历灭国、复国,足以见证中山的重要性。齐以大国为对手,在其战略设计中,可能把中山定位为牵制魏、赵的“棋子”,两国保持较好关系,暗中给予中山支持,养之以为用。中山看似为齐国的整体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齐国也因此丧失了下好先手棋的机会

大国之所以为大,必须有广袤领土,形成安全纵深。赵国先后五次攻伐,最终解决了这一“心腹之患 ”,极大地增强了国力,确立了三晋最强的地位,也成为齐国强劲对手齐主观上不愿吞并中山,远征燕国又不能吸纳其土,向南又不敢轻动虽然孱弱但仍有虚名鲁国,向外拓展被严重迟滞。环伺四周,齐国最后主攻方向聚焦在宋国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开展行动。宋国九州通衢,天下膏腴之地,列强觊觎已久,皆不敢轻取,齐妄动大家的奶酪,当然也就难免自身的厄运了

远交近攻还是近交远攻,都是形式,本无定法,必须因时因势为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齐错失对外拓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步迟、步步迟,令人扼腕。 

读史小记:齐·远攻近交
(齐国刀币,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