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小记:秦·惊险的转折

(2023-04-15 18:31:03)
标签: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十九年),在秦相魏冉的推动下,秦齐相约并称西东二帝这是战国大事件秦试图联手齐国,共同对付三晋,进而平分天下。但是战略企图过于明显,就会失去灵活性,秦主动求盟,一波三折、走势诡异,反而产生巨大的战略被动。秦受挫醒悟之后,迅速恢复了灵活身段,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将错就错、借力打力,再次实现了重大突破。 

读史小记:秦·惊险的转折
(图片来自网络)

秦孝公时代,秦国曾与齐国联手,通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大削弱了当时的战国首强魏国,系列胜利使秦国摆脱了长期压制,不但巩固了河西的基本盘,还打开了东进的缺口。胜利令人回味,成功让人陶醉,固有经验极易形成路径依赖。六十余年后,当秦国想在东进上再有作为,自然想到和已经更加强大的齐国联手,挤压三晋,各自得利。但此一时彼一时,秦在孝公之后,经过惠文王、武王励精图治,已经成长为六国都颇为忌惮的强国,防止秦大出天下已经成为各国共识。而魏冉执政的秦忽略了自身和时局的变化,老路走不通新目标,变局就向不可掌控的方向演变了。

据史料记载,齐闵王在纵横家的劝说下,改变了与秦结盟的意向,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当时齐国力鼎盛,有心逐鹿中原,对于潜在竞争对手十分警惕。三晋若削,秦必长驱东进,两利相权取其重,齐在全面对比之后必然选择抑秦为先,对秦关系由此前的友好协作调整为警惕观察,乃至于挤压削弱,防秦抑秦成为齐国的重要任务,此后齐主导五国伐秦,虽未伤其筋骨,但已表明态度。

秦看清齐国意图和时局大势之后,迅速改变策略。当时三晋居中,秦、楚、齐为外三极,在齐秦之间,楚国成为关键变量。如果楚、齐交恶,或者楚大举东进,那么秦国就有机会调整战略方向,改为东、南并进,从楚国方向大出天下。这是一箭双雕之计,难在静候时机、创造机会,借力打力、顺势而为。对楚方向,秦刻意保持楚怀王之后逐步缓和的态势;对齐方向,秦内敛精神精力,一方面丝毫不受齐国影响,持续蚕食三晋,一方面严密监视齐国,不放过任何可乘之机,甚至迎其所好,诱使其迈出危险一步。

齐对宋国觊觎已久,但宋处天下膏腴之地,列国关注,岂可轻举妄动。秦多方暗示齐国,秦、齐可以西、东两个方向各自“大展拳脚”,秦不会过问齐国任何扩张行动。同时,秦频频出击三晋,魏国甚至主动献出旧都安邑,似乎是给齐国做“示范”。有样学样,齐国按耐不住,还是对于嘴边的“肥肉”宋国下手了,数次伐宋、终灭其国,点燃了战国时代最为猛烈的导火索。秦在暗处策动了五国伐齐,楚以救齐的名义入齐,却成为齐国最危险的敌人。楚国援军主帅淖齿被齐闵王任命为,救齐是假、分土是真,关键时刻居然痛下杀手,将齐闵王剥皮抽筋折磨而死,齐楚之间形成了结下不可调和的矛盾。

五国伐齐,秦未得寸土,却又收获丰厚,齐楚在东方结怨,为西方留出了巨大的战略空隙。秦随形就势,数年之后发动声势浩大的鄢陵之战,占据楚国半壁江山,驱楚东进,齐楚矛盾更加激化。十年之间,秦为似无为,静如处子,动若雷霆,先后削弱了齐、楚两大主要对手,为一统六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读史小记:秦·惊险的转折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