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添油烧火

标签:
秦国魏国 |
楚国宣威时代,致力于开拓北疆,魏国首当其冲,楚魏连年烽火,各有胜负。公元前329年,楚魏再度交战,楚威王于同年去世,魏国认为有机可乘,战局很快扩大,双方激战于在陉山。此战扰动了魏国周围原本已经复杂的局势,大国迅速重构对外关系,奇谋百出,秦尤为精准。
经过献公、孝公两代积累,惠文王时代,秦加快了拓展步伐。同在公元前329年,魏楚激战之前,秦军正长驱东进,沿黄河大拐弯处从北线、南线同时攻击魏国。北线秦军渡过黄河,沿汾河溯流而上,连续攻克了河东重镇汾阴、皮氏,南线秦军控制了黄河重要渡口焦城。面对秦军咄咄逼人之势,魏国又陷入对楚作战,双线都处在吃紧状态,此时秦国动向十分重要。秦缓,魏可南向攻楚,秦紧,魏则无暇两顾。秦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微妙的时机。
魏国为了集中力量攻楚,急于和秦达成重大谅解,下足血本开出“支票”,提出将割让河西的上洛地区,换取秦国保持中立,不与楚国结盟。对于如何处置对魏关系,在陉山之战前后,秦国朝堂多次进行了讨论。张仪在战前献策,建议积极转向,不但要满足魏国的提议,还要更进一步,派遣秦军虚张声势,佯装支持魏军,使其无后顾之忧,放心调动主力南下与楚交战。有秦国助威,魏、楚战事规模必定会扩大,如果魏国胜楚,那么魏更加依赖秦国;如果魏国战败,将会受到严重削弱,而没有余力和秦国在河西角力。这是只赚不赔的买卖,无论魏国成败,秦都将从中获利,极有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河西的绝对控制权,这是秦人多年的核心诉求,也是大出天下的首要基础。
张仪的建议被秦王采纳,在北线刚取得皮氏胜利的秦军离魏军最近,所部万余人就地受令,极有可能与魏国西部军团一起行动,向陉山前线靠拢。秦军不直接参战,但以壮声势,达到“劲”魏的效果。在此形势下,魏军很快得胜。秦完成了对魏国形式上的支持,又没有和楚国撕破脸皮,处于可进可退的位置,精彩好戏在战后才刚刚开始。魏国深知上洛对于西河的重要性,并不想轻易兑现承诺。秦谋臣营浅献策,秦国荡开一笔,直接联系楚国,并大造声势,形成秦楚两国即将夹击魏国的态势。这即使是传闻,也是魏国不可承受之重,“破财消灾”,很快割让了上洛地区。至此秦国几乎控制了西河所有重要据点,形成了稳固的东进桥头堡,完成了自秦穆公以来的宏愿。
纵观魏楚陉山之战,秦既深入局中,又超脱事外,只添油烧火,不下场自累。魏楚相争两耗,秦不费一兵一卒,独得西河厚利,还使楚、魏都仰仗于己,攻守自如,牢牢把握大国关系的主导权。陉山之战次年,公元前328年,张仪被任命为秦新一任相国,也是对其运筹帷幄能力的肯定和褒奖。
秦以静制动,看一观三,以系统的思维洞察全局,四两拨千斤,在关键时刻用关键之力,有想法也有办法。在旁添油烧火,让火势越烧越旺,自己在火中取益,可谓艺高人胆大。自惠文王以后,秦越发精于此道,力量倍增,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