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箭在弦上

标签:
兼并战国 |
古人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俱言成事不易。春秋战国,诸雄相争,兼土并国,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兼而有之。多有看似机缘巧合,实为深谋远虑,如拉弓满月,箭在弦上,静待天时人变而矣。
齐、楚、秦、晋从周王朝中破茧而出,并国最多、最烈。若论影响天下格局之战,应有秦并巴蜀、楚灭庸国、赵(晋)吞中山、齐伐燕国。每战皆惊天动地,似乎又都是大国后发制人、顺势而为,然而谋虑之远、筹措之深,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公元前316年,久有嫌隙的苴、蜀、巴三国相互攻讦,俱求助于秦,秦以“拉架”之名,将相齐出,司马错、张仪合率精锐,挥师南下,一举平定巴蜀。秦国似乎得到了上天眷顾,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巴蜀之人求助于秦而非楚!楚国视巴巫为自家禁脔,早已深耕西南。秦较之于楚,更善于以“通”促成,“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神话说明了秦早在惠文君之前,就已经致力与巴蜀的开展正式及民间往来,在硬件方面形成了便于通行的金牛道,在软件方面形成了巴蜀对于秦人的“依赖”。秦惠文君在继位后不久,就亲自前往秦、蜀、巴交界山区,以行猎之名做战略勘察。也正是有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他日庙堂之上有东进和南下之争,秦王心中有数、一锤定音。以此而论,秦二十年余年间筹措谋划,时机一至万弧挺刃,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楚人灭庸,也非一时冲动。庸国地处江、汉之间,在楚上游,如鲠在喉。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庸人乘机联合群蛮袭扰楚国。楚国迅速组织反击,施展骄兵之计,与庸七战七败。庸国轻敌之时,楚国策反群蛮,联合秦、巴,两面夹击,灭亡了称雄一时的庸国。齐国伐燕,源于燕国内乱,齐王事先和燕太子平约定相助,然而齐军引而不发,燕国各方鹬蚌相争、各自大伤元气,齐军才北上一举进入燕都。赵吞中山,也是积聚数代之功,早有赵简子遇“中山狼”的传说,至赵武灵王,徐徐发力,数次不懈攻伐,终得所愿。
秦挥师巴蜀,行军秦岭山地,何以轻车熟路?庸国何敢乘楚国饥荒,袭扰万乘之国?燕国内乱,太子何以求助于齐?中山与魏、赵、齐相互纠葛,何以灭而复生,生而再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积厚成势,只待致命一击。不胜在己、可胜在敌,箭在弦上,有意瞄准、无意击发,待天时人变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