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为快之本

战国时代,秦被称为虎狼之师,既是指其国力强盛,也是指其行动迅猛。进入昭襄王时代,秦大出天下,屡有斩获。秦有何能,多头发力而不摇摆犹豫,切换方向而顺畅衔接,此为秦胜六国之本。
秦昭襄王继位,三年加冠、戡平内乱,主要精力很快转向扩张,开启了一个频繁出击、多头开花的阶段,力度之猛、切换之快,可谓前所未有,看似在“打乱战”,实则主要经营对东、对南两大战略方向。魏冉身为楚人,亲楚而伐魏、全力东进,在其数为秦相期间,几乎每年都发兵攻打魏、韩两国,甚至获得了伊阙之战的重大胜利,歼灭魏韩联军24万人。杜仓曾为秦相,时间大约在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至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之间,极力主张先攻楚国,一来暂缓与山东之国的矛盾,二来攻楚可以就近获得实利。魏冉和杜仓的主张几乎针锋相对,但获得了施展拳脚的机会,并大有建树,这在他国难以想象。
三十余年间,秦国攻楚派和攻魏派各持己见,决策层稳坐钓鱼台,因时因势引而发之。有此底气,因为狼虎之师唯军令是从,指魏则攻魏,向楚则伐楚,毫不逡巡犹豫。兵者诡道也,时机稍纵即逝,何为典要?唯变所适。持经达变,其道在一,朝堂论策、各有殊见,疆场征伐、万众一心。将帅如此,军士亦然,向东向南,总有一军在路上,不疑不迟。犹如四手联弹琴声不乱,攻魏则连克连胜,伐楚则横扫江汉。秦军“战神”白起,虽深受魏冉赏识,但伐楚也是当仁不让。他和老将司马错精诚合作、南征北战,坚决执行既定的战略战术,赢得了一场场看似不可胜的战役,培养了一批批秦军优秀将领。特别是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军大举伐楚,司马错、白起两部军团先后出动。一路在蜀中集结、顺江而下,由西向东攻克楚国黔中郡,另一路南下奇袭,快如疾风、势如破竹,相继攻克邓、鄢等重镇,最后攻入郢都,使楚丧国之半,彻底转而向东发展,极大改变了当时的天下格局。
秦军是国之重器,只听令于秦王虎符。二十级军爵制度利出一孔,把军士和土地联系在一起、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因此,秦国故事少了戏剧化元素,没有类似魏之信陵君违抗王命,击杀本国上将,上演轰轰烈烈的窃符救赵;没有类似楚之大将昭阳私欲深重,被“画蛇添足”轻易说服,迟滞攻齐的重大战略行动。秦之幸乎?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为快之本,其道在一。定于一,静于心,敏于察,迅于行。秦并六国,实非幸也,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