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经略台真武阁

广西玉林市的容县,有一座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比肩齐名同为“江南四大名楼”的经略台真武阁。
容县在玉林东北,也就五十公里,坐车,不紧不急的,一个小时就到。
经略台真武阁就位于容县城东文化公园内,绣江北岸。经略台相传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诗人元结出任容县经略使时,为操练军士,修筑了此台,以此得名。
经略台长50米,宽15米,高4米。中间为夯土,四周砌砖石。台上原有建筑,历经战火,早已废圮。明代初年,在经略台遗址上建道观玄武宫。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为奉祀真武帝以镇火灾,玄武宫被扩建为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木质楼阁,并改名为真武阁。
经略台真武阁虽不如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那般声名远扬,但在文物价值上却有着远超它们的独特魅力。而且,相比之下,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虽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都曾经历过多次重建。滕王阁自初建以来,历经了 29 次重建;黄鹤楼夜是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始建于1981年;岳阳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次重修。而且,这三座楼除了名称和传说故事其,他们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全都是现代的,也就算不上古建筑。而真武阁历经四百五十余年的风霜雨雪,战乱频繁,屹立至今,从未落架大修过。人们今天所看到的就是它四百五十年前的真身,这份历史的原汁原味是其他三座名楼所无法比拟的,故而被誉为“天南杰构”。
经略台真武阁为格木结构建筑,格木是一种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乔木,其质地坚硬,耐腐蚀,木质呈深褐色。经过岁月的沉淀,如今经略台真武阁的格木材料已变成黑色,更显其古朴典雅。整座真武阁为三层三檐,歇山顶,高13.2米,宽13.8米,进深11.2米。出檐深远,造型独特。
真武阁由二十根立柱撑起,其中八根从地面直通顶楼,是三层楼阁荷载的主要支撑。柱之间用梁枋相互连接,每根立柱上各有四朵斗拱,上面再承托四根檩木,托住整个楼阁。
全阁采用穿斗式构架方式,把近三千余根大小不一的木构件凿榫卯眼,斜穿直套,串联嵌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不用一钉一铆,也没有一个铁构件,皆以“杠杆结构”原理组成一个稳固的统一体。
真武阁的底层四周没有墙壁,只有二十根粗大的立柱,故而更显得整座建筑格外宽敞坦阔。
整个建筑中,最为神奇的是二楼大厅内的4根立柱,其支撑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饰等全部荷载,而立柱底端却悬空不落地。柱脚跟柱础之间有约3厘米的空隙,可以塞进一根手指头。
真武阁悬空立柱
它的做法就是将从底层通到二层的八根通柱,变成二、三层的支点,在通柱上分上下两层横贯七十二根挑枋,这些挑枋象天平上的横杆一样,外面长的一端挑起宽阔的瓦檐,里面短的一端跳起二层的内柱,故而使它头顶千斤,脚不落地。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并不少见,而真武阁却是用得最巧妙奇绝的。
这种结构极具抗震能力。所以,真武阁建成四百五十多年来,真武阁经历了5次地震,4次台风,始终巍然屹立。
正因为经略台真武阁结构奇巧,历史悠久,故而被誉为“天南奇观”、“天下一绝”,还被画入邮票。所以,真武阁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理所当然的。
登上真武阁,俯首可见绣江粼粼波光,点点轻舟,远眺则都峤山巍峨雄姿如在面前。
听说,容县还是唐代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乡。唐代许子真在《容州晋宁县杨贵妃碑记》一文中记述,杨玉环就出生于容县杨外村。杨外村隐匿于在重重丘陵深处,一条小河自湾肚田蜿蜓南流,至十里圩汇入绣江。不过,对那种半传说的景点,我不太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