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访灵渠

兴安县位于桂林市东北,车程一个多小时。我去兴安,主要是想去亲眼看看秦国时期修建的那条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灵渠。
那天,天气阴沉沉的,车到兴安县汽车站。然后,东行数百米,就到了灵渠接龙桥。然后,就沿着数米宽的灵渠河南行,悠悠慢慢地,过三将军墓、泄水天平,走了两三公里,便是灵渠公园。
进公园,在灵渠边樟树和桂树成荫的小道上继续前行。灵渠旁,有一座不大的建筑,是四贤祠。
四贤祠里,供奉着秦朝的史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朝广西观察使李渤和唐朝广西防御使鱼孟威这四位修建灵渠的“四贤”。
公元前221年,秦朝大将屠睢率50万人南征百越,因山高路险,辎重运输艰难,大军进攻受挫,屠睢便派运粮官史禄开挖一条运粮通道。史禄经过一番考察,发现如果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榕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之间开挖出一条渠道,引水行舟,便可轻易地运输粮草。于是,史禄便发动民众,开挖渠道。经过4年代艰苦努力,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开挖出一条34公里长的渠道。因为这条渠道借用了古澪河故道,所以被称为“澪渠”。后又改称灵渠。灵渠的沟通,满足了秦军的后勤运输。
随即,秦军便借助灵渠运送辎重给养,打败西瓯地方政权,统一了岭南,并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其后,由于战乱,灵渠淤塞严重,航运中断。公元42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平定广西叛乱。马援率军路过兴安,见到灵渠堵塞,便下令军民共同疏浚灵渠,使得灵渠恢复了通航。
到了唐代,灵渠又因多处被“江水溃毁”,不少地段因滩陡水浅,船只难以通行。广西观察使李渤便发动民众再次开挖淤塞渠段,还设置了“陡门”(水闸),借以提高水位,便于往来的船只航行。
灵渠
四十年后,广西防御使鱼孟威感觉灵渠上仅有几座“陡门”,还远不足以解决灵渠通航的需要,便又在灵渠各段又修筑了18座陡门,大大便利了灵渠的通航功能。
这座四贤祠,最初建于何时,没有记载。只是到了元朝时,岭南西道肃政访使也儿吉尼见灵渠淤积坍圮,无法通航,便捐出自己的官俸,派遣民工修葺灵渠。此时,恰巧遇上秋雨连绵,处处泥泞,难以施工,工程进展十分缓慢。就在此时,修渠官员偶然发现了四贤祠遗迹,便前去焚香祈祷求助。不料香烛还未烧尽,居然就“云日开朗”,阳光普照。民工们当即全力开挖,很快就疏通了灵渠。
也儿吉尼为感激“四贤”保佑,便在此处重建“四贤祠”,永世祭拜。
我去四贤祠时,未带香烛,但也要祭拜一下这些惠民利民的先贤。于是就掏出香烟,点燃后,在每位先贤像前,各立上三支。然后在袅袅上升的青烟中,逐一肃立膜拜。
四贤祠庭院内,有一方3米高的“湘漓分派”碑。原来,古人认为,湘江和漓江本是同源,同出于海洋山脉的龙母山龙母洞,进入灵渠后,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所以叫“湘漓分派”。其实,经过现代探查,湘江是源于海洋山,漓江是源于越城岭的猫儿山,两江分属不同的两个水系。
四贤祠内“湘漓分派”碑
有意思的是,在四贤祠内,还有一方石碑,叫“劣政碑”。
原来,早在1916年,吕德慎出任兴安知事(县长)。可这位吕知事却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惹得民怨鼎沸。广西督军陆荣廷得知,二话不说就把吕德慎削官为民。吕德慎虽被罢官,当地百姓还觉得不解气,就又给他刻了一块“劣政碑”。
碑上只有二十个字,“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县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自古,立碑都是记录某事或歌颂前人贤德的,竖立一方“劣政碑”无疑就是“遗臭万年”,实属罕见。现今,如若也给那些贪官都立上这样一方石碑,那该有多好!
四贤祠内“劣政”碑
出四贤祠,再前行不远,是铧嘴。
铧嘴是灵渠的关键设施。为了将湘江水导入灵渠,就需建一道“前锐后钝”的分水堤。因其形似犁铧,故名“铧嘴”。“铧嘴”后接两条长堤:北堤稍长,称“大天平”;南堤稍短,称“小天平”。三者组成人字形分水堤。“铧嘴”前端面向湘江上游,将湘江水一分为二。其中,三分南流,从“小天平”导入南渠;七分北流,被“大天平”导入北渠。南渠向西延伸汇入漓江,北渠向北延伸重回湘江干流。
分水堤坝矮于两侧河岸。枯水期时,湘江水被全部导入渠道;到了洪水期,江水越过堤坝,流入湘江故道,既可泄洪,又可避免灵渠为洪水毁坏。
灵渠的建成,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时至今日,仍在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