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大年

(2025-01-27 13:02:57)

又要过年了,却没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家中也挂了各种装饰,喜气洋洋的,可小区里却静悄悄的,没有以往那挨家串门的热闹,没有炸响的鞭炮声,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过年前的期待感和过年时的仪式感,没有了年味。

记得小时,一进腊月,就开始忙着过年了。打扫卫生、办年货、贴对联、蒸馒头、包饺子、开油锅,一直乐呵呵地忙活到年三十,家里天天热气腾腾,香气弥漫,人们连走起路来,都一阵风似的,特轻快,连睡觉都带着笑靥,这就是过年的味道。

那时的人们,大都还不富裕,但那些过年民谣却时时离不开嘴边: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贴对联;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

还记得,那时,一到了腊月十几,人们就要开始赶集赶庙会了。那时候的大集和庙会,不知咋有那么多人,人人的脸蛋都被寒风冻得红扑扑的,可人人脸上都带着笑,人挤人地围着一个哥哥小摊,挑选着门神、年画、鞭炮、糖块、水果,还有红彤彤的糖葫芦……

那时的年画,多是一个胖嘟嘟的大小子和胖丫头抱着一条大鲤鱼!你别看这年画“土腥味”十足,却特别受大妈大娘和老爷们的喜欢,几乎人人都会买一张回来,张贴在家里的墙上。当然,还有不少人笑吟吟地拎着一条两三斤重的大鲤鱼,拎着一大片排骨,带着难以掩饰的笑脸慢步走着,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年,过的喜庆!

也还记得,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先就要把家里彻底打扫一遍。我们先用报纸叠一顶纸帽子,然后就挥舞着长把的扫帚,把房顶和墙面扫一遍,扫去一年来的积尘;还有床底下、柜子后面,全都不放过。当然,擦玻璃是重头戏,一间房子打扫得干净不干净,窗玻璃上没有一丝垢痕是第一重要的。房间打扫干净后,就要着手准备各种吃的了。

在农村,第一大活是杀猪。人们在院子当中,用砖头垒一个大灶,再支上一口大锅,点着了火,烧一锅热水。然后,几个壮汉走进猪圈,七手八脚按倒那头待宰的肥猪,用绳子捆住四蹄,然后,大家笑着,揪着猪耳朵提着猪蹄子,把肥猪放到热水锅旁的一个木头台子上。就在肥猪的嘶叫声中,开始了下一步操作……

在城市,不杀猪,人们都是拎着竹篮子(那时没有塑料袋),去菜场排队,用配发的肉票,买几斤猪肉或是一个蹄髈,还有几条鲢鱼草鱼,然后乐呵呵地回家。那时候,副食品供应紧张,对肉和蛋的渴望极为强烈,就连我父亲这样参加革命多年的老人,如能吃上一顿炖白肉或是红烧肉,也会乐得眉飞色舞。每当闻到满屋子的炖肉香味,父亲也都坐不住了,总是不停地找理由去厨房转一圈!这种焦急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只有那个时候才有!

鸡、鱼、肘子、排骨,是那时年夜饭的标配,不论多少,总得要有一点。记得那时,市场上少有“洋鸡”,就是现在充斥市场的“工厂化养殖”的“速成鸡”。那时,吃的鸡多都是“土鸡”,个头虽不大,炖出来的汤却都是厚厚的一层油,鸡肉吃起来也是鲜嫩无比。

那时,我还在武汉生活,人们过年,绝不可缺鱼!没有鱼的年,那不叫过年!吃年夜饭时,武汉人都习惯在餐桌上放一条“看鱼”,只看不吃,寓含“岁有结余”,也希冀新的一年“时时有余”。还有,一铫子排骨藕汤也是绝对不可少的。反正,好的食材都留到过大年的那一天,一年的美好愿望全都寄托在食物上,丰衣足食,希望明年日子更红火。

还记得,一到腊月二十九,家家都要贴对联。那时的对联,大多是书法功底高深的人用毛笔写的。如果是熟人,那些业余书法家们还会根据这家人的特点写出更适合这家特点的对联。所以,虽然每家每户的春联大都不一样,却充满了亲切,满是年味。

后来,手写的对联都变成印刷品,虽然更精致更华贵,却也更少了那一股子年的亲切味儿!

还记得,年前,就可以放鞭炮了。那时人们放鞭炮,大都是拆开来,一个一个地放,没有谁会成挂地放。这时,最快活动的就是孩子们了。他们拿着几毛钱,未在街边小摊前,反复地挑选着各式的烟花鞭炮。当他面买到几个小鞭炮或是几个小烟花后,就会在各处疯跑追闹,时不时点燃一个小编炮;有的孩子,会把一个小鞭炮放进小瓶子里或是半埋在土里燃放;也有顽皮的,会把一个点燃的小鞭炮悄悄丢在同伴的脚下,看着小鞭炮在同伴的脚后炸响,换来一阵欢笑。

到了后来,人们的口袋里钱多了,也就从南方传来一挂一挂地放鞭的方式。记得,一到大年夜,各家各户就都跑到楼下,相互攀比着,都放起一万响一挂的长鞭来。一时间,整个小区里炸响起连续不断的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那声响,比战场上的枪炮声丝毫不差,差点就能把楼房给震塌了。随之弥漫起浓烈的销烟,呛得人难以呼吸。

第二天一早,你再去看吧,住宅楼前的水泥路上,居然铺满了寸把厚的鞭炮残屑,红红的一片,把小道遮得严严实实。

一到腊月二十九,家家都要贴对联。那时的对联,大多是书法功底高深的人用毛笔写的。如果是熟人,那些业余书法家们还会根据这家人的特点写出更适合这家特点的对联。所以,虽然每家每户的春联大都不一样,却充满了亲切,满是年味。

后来,手写的对联都变成印刷品,虽然更精致更华贵,却也更少了那一股子年的亲切味儿!

还记得,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后,人们都会端坐在电视机旁,眼巴巴地盼着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不像现在这样没人看,那时春节晚会的地位,可是第一的。

然后,全家人就陪着春节晚会,一直到跟着晚会支持人一起倒计时地喊着“三,二、一”。12点的钟声响过,人们就会笑着站起身,相互祝福着“过年好”“万事如意”,迎接着新的一年。这,才叫过年!

不过,这才只是“辞旧”,还有“迎新”呢!

记得,我上四年级时,老师教我们做贺年片。那是将半张图画纸对折,在一面用剪刀剪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孔,在对折方孔的另一面,画上一朵花,再写上一句祝福的话,一张贺年片就做好了。记得,我一时来了兴趣,竟一连做了七八张贺年片。当我回家过年时(那时,我家住上海,我在杭州上学,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分别送给父亲和母亲各一张贺年片。记得,不苟言笑的父亲竟抱着我亲了一口!可后来,我觉得,在街上买来的贺年片更为精美漂亮,可也觉得,用这种买来的贺年片送人,却缺失了真实的情感,变得有如应付一般。

新年第一天,早上起来,人们大都要穿上新衣,把昨夜拖下地旧衣服丢到一边。这才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谁又不期盼着“新年新气象”?

但凡是个北方人,大年初一早上,就必须要吃饺子。一年起始不吃饺子,一年都不会顺当!这些,虽是习俗,更是一种“仪式”。有了仪式,就有了规矩;有了规矩,就形成了文化。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期间饱受磨难,几经摧残,却顽强地延续下来。靠的是什么?靠得就是文化。洋鬼子几次打进中国,攻占了皇城,却无法瓜分改变中国。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华璀璨的文化传承极为强大,强大到地球上的一众宵小无法企及!

吃完饺子,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那就是四处去拜年。那时,国家和企业都会举行“团拜会”,就是把负责干部和模范人物召集在一起,相互拜年。如此,省去了领导们一一步行前去百年的辛苦,也避免了或有遗漏的可能。至于普通百姓,则是一一前去亲朋好友家“恭贺新禧”。一般来说,除了亲戚间是事先约定相互去各家拜年,同事间则多是年轻人去年长者家中拜年。去别人家拜年,一定不可久坐不起,说两句拜年话,吃一块糖果,喝一杯清茶,就须起身告辞,不可影响别人前来拜年。

相互拜年大有好处,一是同事之间在一年的接触中,或有误会或有矛盾,影响关系。借过年前去,冰释前嫌,化解矛盾;还有,借拜年还可增进团结加深友情,何乐而不为?

只可惜,随着人们口袋里越来越饱满,过年的宣传声好像也挺热闹,街上也处处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可实际上,过年的味儿却越来越淡薄,过年的“仪式感”几近消失,过年的那份快乐越来越少。少得已然淡然忘记了昔日的同事,忘记了尚有血缘的亲戚,甚至,连对门的邻居长得啥模样都不知道,更别说街坊们了。人们的关系越来越远,这叫什么?

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不同!

过大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蛇年说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