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走近王羲之

从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我知道了绍兴百草园里的何首乌、皂荚树、三味书屋,还有淳朴的少年润土、迂腐的孔乙已、乌篷船和社戏,这些重叠交织在一起,在我心中构成一幅唯美的江南水乡图画。
后来,我又知道了绍兴的越王勾践,知道了革命志士秋瑾,知道了学术泰斗蔡元培,知道了周恩来的祖籍是绍兴,那里也是鲁迅生活过的地方,还知道了绍兴老谋深算的师爷,知道了兰亭、沈园,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我心里更积淀了无数凝重和神往。
去绍兴前,我还是看了些资料,生怕自己在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里迷了路。
计功表彰,改茅山为会稽。
春秋时代的越国还处于“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的游猎生活。除了一些孤立的部落,整个浙东平原还是一片洪荒。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后,被吴国打败,勾践被迫到吴国去作人质,六年后获释。返国后,他在绍兴建立了新都,决心振兴国家。
勾践和大臣范蠡、文种在种山的东南麓建城。在很短的时间里,建成了周围一公里多一点的国都。又在内城外围建了大于内城十倍的大城。内城是越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大城则是越国的经济和生产基地。勾践据此实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吴国,并北上琅琊(今山东胶南市)建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东汉年间,吴越以钱塘江为界分治,江北为吴郡,江南为会稽郡,即今天的绍兴。
东晋时期,战乱频繁,大批北方氏族家族,先后来此定居,演绎出了一幕幕名载史籍恢宏的历史大剧。
隋唐时,这里成为越州州治。南宋初,宋高宗以越州为临时首都,取“绍祚中兴”之意,改元绍兴元年(1131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由此得名。
这是一座辉煌的城市,两千五百年岁月沧桑,孕育出无数流芳千古的伟人名士,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巨星泰斗、群伦表率。
他们中有勾践那样的政治家,有范蠡那样的贤臣,有王充那样的思想家,有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那样的书法家,有中兴东晋的宰相谢安;还有诗人谢道韫、谢灵运、贺知章、陆游;画家王冕、赵之谦、任伯年;文学家徐渭、陈洪绶;近代革命志士秋瑾、徐锡麟,文化名家鲁迅、蔡元培、陶成章、范文澜、邵力子、马寅初,历史伟人周恩来。
流连于绍兴那山如螺髻、竹似翠海、碧水涟漪之中,感韵着钱塘江和曹娥江所流淌着的浓郁的文化氤氲,那比比皆是的历史亮点让人目不暇接。其实,在绍兴,不必刻意寻找,只要走在石板巷陌间,历史的印迹随处可见。
兴致勃勃中,我去了大禹陵谒先圣,去了吼山赏云石,去了柯岩拜云骨,去了鉴湖祭女侠秋瑾,然后,我又去了兰亭,去那里感受曲水流觞的意趣。
绍兴城南有兰渚山,传说原为为越王勾践种兰之地,山下汉代置有驿亭,名曰“兰亭”。兰亭是一个茂竹修篁、清流潺潺,曲径通幽的好去处,一千六百五十年前一群文人雅士就曾在这里随溪流游觞,吟诗唱词,何等的潇洒惬意,王羲之还为此写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许是巧合,也许是默契,此行恰逢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沿着林木扶苏、修篁夹道的石板小路,来到竹林旁的鹅池边,呆呆地看了一阵白鹅戏春水。
鹅池碑
在那三角形的鹅池碑亭前,又细细地揣摩书圣所写的那“鹅”字的笔锋。
随后,便来到流觞亭前交错乱石砌就的“流觞曲水”处,潺潺的清流中,似乎还依稀听得见书圣诗豪们爽朗的笑声,仿佛依旧闻得到那浓浓的墨香。
坐在一块突兀的石头上,看着几个婀娜窈窕的少女正蹲在那弯弯曲曲清澈的曲水边,把一个个用纸折成的小船放在水中,任它随溪水流下,不时发出时妩媚的笑声。我的思绪也好象跟着回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来到了那些文人墨客之中。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群贤好友41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以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随曲溪“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窄窄的曲水两旁,大家席地而踞。将酒觞放在水面上顺流而下,酒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觞。四十余人依坐在流淌的曲水旁,或咏或歌或饮,场面何其雅趣盎然。尽情之乐,得诗37首,汇成《兰亭集》,王羲之即兴写下了墨冠华夏的《兰亭集序》,兰亭也由此成为中华书法圣地,成为文人墨客觞咏述怀、游览遗兴的场所。其后历代文人也大都在三月初三来此聚会,竭尽仿古之流觞,和之以诗曲,以畅雅志。
曲水流觞
在旁侧静雅的王右军祠里,在当初参加“流觞曲水”的名单里我见到了谢安的名字。谢安不就是指挥“淝水之战”的东晋宰相吗?原来他和王羲之是同乡好友和亲戚。那名单中,还看到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王丰之、王玄之、王蕴之、王涣之和谢安、谢万、谢绎、谢瑰、谢藤,单是王谢两姓的贤士就占了15人,好显赫的家族!
王右军祠
王氏家族在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代,人杰辈出。王羲之原籍是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在会稽定居。
《世说新语》中有篇故事,说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宰相,与当朝太傅郗鉴友好。郗鉴有一个才貌出众的女儿,他想从王导的子侄中选一女婿。听到郗家来选婿的消息,王家众子弟都纷纷更服装扮,故做姿态,唯独王羲之仍然坦腹躺在床上研习书法。郗家来人看到后,如实禀告。郗鉴认为那个躺在床上用心研习的年轻人潜心学业,内含不露,日后必有大作为,便把女儿许配给了王羲之。这也就是后世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
在王氏家族中,后世称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和王珣(王羲之的侄子)为书法“三圣”。
遗憾的是,现世留存的王羲之的字册均非真迹,都是后人临摹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历代帝王过份珍爱的独家收藏,导致了王羲之真迹的流失。东晋末年篡权的桓玄溃逃时,他不愿让别人得到王羲之的真迹,居然将他所收藏的王羲之真迹全部投入江中;南朝梁武帝萧衍也酷爱王羲之的真迹,但他所收集的767卷王羲之的字帖真迹在西魏攻陷都城时,竟悉数被焚毁;隋炀帝收集的大量真迹字册则在巡游天下时因船翻而全部沉于水中。唐太宗更是喜爱王羲之的真迹,在他死后,下诏将王羲之的真迹全部随葬于墓中。而在以后的安史之乱更是将王羲之的真迹损毁殆尽。自此,世上再也难觅王羲之的真迹了,就是乾隆所得到的几帖也只是摹帖而已。
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但曲水还在,水中似乎还有流觞的影子;“鹅池”碑、“太”字碑还在,还可以让我们流连其间,遥想当时诗人雅会的盛况。
太字碑
据说,王献之少时学书法,练了三缸水后就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他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不够好,特别是其中的“大”字,一撇一捺结构松散,于是,他便随手点了一点,“大”字变成了“太”字,然后对王献之说:“拿给你母亲去看看吧!”王羲之的夫人看后说:“你练三缸水,仅只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听了母亲的话,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更加刻苦练习书法,先后练完了十八缸水,也成为天下著名的书法家。
兰亭江西岸,是叠翠起伏的兰渚山,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华夏的历史长河中,绍兴就像一座大舞台,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在这里尽情地演绎了一幕幕或悲壮或豪放或婉约的大剧,精彩得让世人不停地击节唱好。
拜谒圣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微,极视听之悟,仅此,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