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宿州大泽乡

2024-01-20 11:15:47

       离开南京,前去安徽省的灵璧县拜访心仪已久的灵璧石。到宿州市后,查看地图,又令我犹豫起来。

       原来,灵璧县在宿州东面50公里,可在地图上,我又发现了位于宿州市东南15公里之处,是大泽乡!大泽乡可是个令我向往之处,秦朝末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发生在这里。而且就在眼前,焉有不前去一看之理!

       当下就决定,先去大泽乡,返回宿州后,再去灵璧县,无非就是多走几十公里的回头路,哪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当即就坐上一辆出租车,指名去大泽乡镇。

       看我是外地人,出租车司机笑着问我,你老是去看大泽乡起义遗址的吧?见我点头,那司机便说,大泽乡起义遗址不在大泽乡镇里,在南边的涉故台村。

       我问,那有多远?

       也就十多里路吧。

       我说,那咱们就直奔涉故台村!

       到站,下车,迎面便是涉故台。作为大泽乡起义遗址,这里虽是个景点,却煞是冷清,除了我,几乎见不到其他游人,但这丝毫没有减少我的热情。

       步入涉故台,迎面是一座陈胜、吴广起义的浮雕像,雕像外形为火炬,象征陈胜、吴广点燃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塑像中,陈胜右手持剑,左手振臂呼唤起义军,吴广怒目举棒,首冲在前。

陈胜吴广

       沿甬道向前,不远,是一座被大树围裹着的土台子,高约三四米,长约五十余米,台上有十余株柏树,还有一口名叫龙眼井的古井。台边,有几方石碑,碑上记载说,明代以前,此台曾是楼台寺。传说,这座土台是当初陈胜吴广与九百个戍边的役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的盟誓之处。因陈胜字涉,后人便称此台“涉故台”。

       离土台不远,还有一座鸿鹄苑,是陈胜、吴广起义纪念馆。只可惜,大门紧锁,无法入内。周围,还有篝火狐鸣处鱼腹丹书湾等碑记。这些,都是新近修建的,没啥意思。

       除此,院内,只有一片树林,别无他物。

       也是,经过了两千多年风雨沧桑,除了人们的思念,还有什么能留的下来?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县西南)人,是个普通的农民。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为防御匈奴入侵,朝廷征发役夫去戎守渔阳(今天津市蓟县),陈胜也在被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农民在两名校尉的押送下,日夜兼程。当行至蕲县(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时,遇到连天大雨,无法前行。按照秦律,凡所征戌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一律处斩。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大家不知如何是好。

       生死存亡之机,陈胜决定谋划起义。是夜,他对另一位屯长吴广说:这里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怎么赶也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我们现在去是送死,逃亡被抓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造反!说不定还有个出头之日。

       经过一番谋划,陈胜、吴广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一条鱼肚子里,又假意让役夫们买回来,结果自然就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就在大家都惊讶万分之时,吴广又在半夜里悄悄到营地附近燃放野火,还模仿着狐狸的声调,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大家听后,越发惊恐。

       见时机成熟,陈胜就让吴广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的校尉。那两个校尉果然打了吴广一顿,引起大家的不满。吴广趁机夺下一名校尉的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了另一名校尉。

       随后,他们把役夫们召集在一起,说:我们在这里遇上大雨,不能按期抵达渔阳,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由于之前出现种种异端,众人全都惊诧陈胜有神助,于是便都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在陈胜、吴广带领下,大家袒露右臂为标志,宣布起义。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他们先攻下大泽乡,接着又攻下蕲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

       不到一个月,起义军就接连攻克铚(今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县北)、谯(今安徽襄县)、陈(今河南淮阳)等地。这时的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

       当地三老(当时乡里设置负责教化的官)和豪杰都建议陈胜称王。他们说: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于是以陈县(今河南淮阳)为都城,国号为张楚

       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些原来蛰伏的六国旧贵族势力也纷纷起兵反秦。

       见形势大好,陈胜便命吴广为副王,率主力先西击荥阳,再前去攻取秦朝都城咸阳;他又派将军周文率兵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周文率军一直打到离秦都咸阳百余里的临潼。一路上,百姓纷纷响应,队伍不断扩大,当时已拥有战车千乘,士兵数十万人。

       秦二世连忙命章邯组织在骊山陵服役的几十万刑徒为军,阻击周文。起义军败退到渑池,周文兵败自杀。

       人皆有劣根,陈胜也不例外。陈胜称王后,便自觉高贵,故而听信谗言,诛杀故友,与部下的关系日益疏远,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王者。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开始各自称王,公开分裂,不听陈胜的号令。就在此时,吴广的部将田臧也趁机假借陈胜之名杀了吴广,导致形势开始逆转。

       而秦将章邯则大举进攻陈县。公元前209年十二月,陈胜在向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撤退途中,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大泽乡起义至此失败。

       陈胜从起义到兵败被杀,不到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烈火却引发了全国性的反秦浪潮。三年后,刘邦领导的义军就进入咸阳,秦王朝随即灭亡。

       陈胜死后,被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建立汉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徜徉于涉故台,好像两千多年前在此举义的的场面又出现在眼前,好像“等死,死国可乎?”“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声,又在耳边响起。恍惚间,眼前仿佛就站立着九百壮士,他们呐喊着,挥舞着手中代替刀枪的木棍,向暴秦统治发动了猛烈进攻。

       忽然,不知为何,我又想到,就在这大泽乡周边,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就在蕲南(今宿州东南)一带展开决战,结果,楚军战败,项燕战死,楚国由此而亡。就在14年后的公元前209,陈胜率领民众又在此挺身而出,再次点燃了反秦战火,由此,强秦又灭亡在这如火如荼的反秦大战中。难怪古人就曾感慨:“秦之破楚也,王翦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之灭秦也,陈涉起于蕲大泽中。同此地也,出尔反尔,天道昭昭也。”楚灭于此又因陈胜的起义而兴于此,或许这是一种轮回?当初秦将王翦杀了项燕,而项燕的孙子项羽后来又活捉了王翦的孙子王离,这难道也是一种报应?项燕死而楚亡,王离被擒而秦灭,不知是天道还是宿命。

       或许,也就因为如此,司马迁才会给予陈胜颇高的评价:“桀纣失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

涉故台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