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说茶圣

2023-11-23 10:48:59

       我平素喜茶,家中的冰箱里和橱柜里,都放着各种茶叶。我虽爱茶,却不挑剔,无论是虎跑龙井、信阳毛尖、恩施玉露、湄潭雀舌、吉化白茶,还是太平猴魁,我都喜欢。

       我最喜欢的是沸水冲入茶盅的那一瞬间,茶叶随沸水上下翻滚,清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然后,再看着碧绿的叶片在水中摇曳沉浮,浅泯一口,浓郁的茶香在齿间舌根散逸,令人心旷神怡,才思涌动。

       有时,阖书沉思,觉得颇有意思。“茶”者,从字面上拆看,是“人在草木间”的意思。草木普通,却是华夏人的饮食基础,一日可无肉,却不可无菜无饭;菜饭者,稻麦果蔬,皆出自于草木。对华夏人而言,草木恩重如天!而且,人食百物,难免郁塞滞纳,有如毒鸩,何以化解?从远古神农氏起始,人们就知道,解毒者,茶也!

       你说,这茶怎能不令人喜欢!

       那日,正值日丽风和,我和朋友兴致突发,乘车去了湖北的天门市。那里,是华夏茶圣陆羽的故土。

       从武汉去天门,百十公里,开车也就两个小时。

       天门是座古城,自秦朝设置竟陵县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代雍正年间,为避康熙陵寝(景陵)名讳,以县境内天门山之名而更为天门县。天门人杰地灵,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故乡。我生来愚钝,学识浅薄,对皮日休所知甚少,仅只知道他的《咏蟹》诗:“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还有他的《牡丹》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不过,最值得天门人骄傲的,还是因为这里是茶圣陆羽的故乡。

       说起陆羽,颇具传奇。陆羽生于唐代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相传,陆羽3岁时被遗弃于一座小石桥下。附近龙盖寺智积禅师路过,听到婴儿的啼哭声。禅师循声下桥,发现一个婴儿,禅师便把这婴儿抱回寺中抚养。

 天门古雁桥

       陆羽长大后,智积禅师教他学文识字,习诵佛经。陆羽虽然生长在寺庙之中,与古佛青灯黄卷为伴,但他却无佛缘,不愿为僧。智积禅师无奈,只好叫陆羽“扫寺院、洁僧厕、牧牛”。十二岁那年,陆羽离开龙盖寺,进了一家民间戏班子。

       陆羽相貌不扬,还有点口吃,但他聪明过人,且机智幽默,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746年),李齐物为竟陵太守,在一次和当地人聚饮中,看到陆羽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当即修书推荐他到隐居於天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陆羽在攻读之余,常在荒山采撷野茶,为老师煮茗。

       中国人饮茶,古已有之。传说上古时期,看到部族中多人因吃下有毒植物而生命垂危,却又无法医治,神农决心走遍天下,寻访医药。他在深山密林里遍尝百草,了解药性时,多次误吃毒草中毒,却都因服食一种荼草而解毒,故而认定荼草是有效的解毒草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到记载。后来,在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荼草为“纳贡”的珍品,这也是“荼草”的最早记述。

       春秋时期,《晏子春秋》中记载,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就有“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荼而已”。表明那时,荼叶已供人食用。

       到了西汉中期,四川一带已有荼叶作为商品出现。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就提出了“苦荼久食,益”的观点,这是荼叶入药的首次记述。

       到了隋代,荼的饮用开始普及。某次隋文帝患病,遇懂医术者告以烹荼草服之,果然见效。

       进入唐代,荼作为解毒饮料已经普及到民间。唐太宗曾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荼院,每年清明前督制“顾渚紫笋”饼荼,进贡朝廷。

       古时,只有字而没有字,直到唐代陆羽在撰写《茶经》时,才把字改为字,自此,字便以专有字得以广泛流传。

       唐代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为进一步考察荼事,走巴山访峡川。他披纱巾短褐,脚穿麻鞋,独行于山野,一路之上,他逢山驻步,遍访农家,寻觅各类荼叶;遇到山泉,也都仔细品尝水质,并全都详细记录下来,不久,他就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次年(755年),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天下大乱,陆羽也随难民避难到太湖之滨的无锡,后来又到了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结识了诗僧皎然,并在妙喜寺生活了三年。

       上元元年(760年),陆羽结庐于湖州苕溪之滨,总结历年收集的有关茶的资料,埋头著述《茶经》一书。期间,陆羽还先后到绍兴、余杭、苏州、无锡、宜兴、丹阳、南京、上饶、抚州等地,遍访名泉,访茶问茶。直至永泰元年,《茶经》总算完成初稿。

       大历七年(772年),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陆羽和皎然、皇甫曾、皇甫冉、张志和等一批湖州的高僧名士都汇聚到颜真卿的周围,陆羽的品学才识也深得颜真卿的赏识。

       《茶经》写作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时间。直到建中元年(780年)才大功告成。由于陆羽的突出成就,朝延先后诏封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却都婉辞圣命,依旧归隐乡间。

       陆羽对中国茶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茶经》一书。《茶经》凝聚了陆羽大半生的心血,他在《茶经》中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他说:“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就是说,在好茶面前,醍醐、甘露之类的绝妙饮品都得让步。他还说,“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就是说,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费足够的心思。采茶的时令、茶叶的制法,都有严格要求,一旦有所误差,喝起来不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会喝出病来,受其累其害。

       在《茶经》中,陆羽还把中华民族的五行阴阳辩证法、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等融合在茶事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的茶道,从而为饮茶开创了的新境界,使人们深得其惠。

       由于《茶经》的问世,使得唐代中期中国茶文化达到高峰。唐代贞元未年(804年),陆羽溘然逝去,葬于湖州杼山。其后,陆羽被世人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浙江湖州陆羽墓

       在天门,人们多以陆羽为杰出的老乡而感到自豪,也还留有多处陆羽的纪念性遗迹。如如陆羽纪念馆、智积禅师发现陆羽的古雁桥、当初大雁以身体保护陆羽的雁叫关、陆羽栖身的龙盖寺(现改为西塔寺)等等,大可一一流连,拜谒茶圣。当然,也一定要品尝一下天门的陆羽毛尖季儿茶,观看一下天门的《西塔禅茶》表演,也都挺有意思。

陆宇塑像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