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年十一月,54岁的王莽逼迫自己的姑妈、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并“接受”3岁的太子刘婴(孺子婴)的禅让,自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或许是皇位得来的不地道,惹得老天发怒,一连数年,天下灾荒不断,物价飞涨,米价从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每石米竟然要价一斤黄金!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易子互食的惨境。面对此状,王莽却连出怪招,派人教流落街头的饥民“煮木为酪”,靠吃木头为生!
公元17年,“南方饥馑,人群入野泽,掘凫茈(野荸荠)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和王凤,出面调停,受到众人的拥护。
由于连年灾荒,许多血性男儿被迫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他们认为,饿死是死,战死也是死,怎么着都是死,还不如挣扎一下,说不定还有一丝活路呢!当初的陈胜、吴广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于是,大家就推王匡和王凤当首领,啸聚绿林山,号称绿林军。
绿林山位于湖北省京山市绿林镇,西距武汉市150公里,西距安陆市60公里。
京山绿林寨
此时,啸聚山林的王匡、王凤兄弟,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的绿林军会在极端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到数万人,也没想就在到八年之后,他们的绿林军居然杀进皇都长安城,斩杀了当朝皇帝王莽;他们也没想到,他们多年的南北转战浴血拼杀最终却是为枣阳的那个叫刘秀的小子打下了天下。
更让王匡、王凤兄弟没想到的是,由于以绿林军为主力的义军推翻了王莽政权,从此以后,直至今日,“绿林”、“绿林好汉”“绿林豪杰”就成了啸聚山林、劫富济贫的英雄豪杰的代名词。
很快,绿林军相继攻下竟陵(今天门)、云杜(今京山市)和安陆等地,人数发展到五万之众。
公元21年,绿林军决定分兵进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南下江陵,号称“下江兵”;
一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上南阳,号称“新市兵”。新市兵进入随州后,平林(今随县东北)人陈牧聚集了数千人,号称“平林兵”,和新市兵会合,共同兵发南阳。期间,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刘玄也投奔了绿林军的“平林兵”。
不久,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湖北枣阳吴店)打出“复高祖之业”的旗号起事,组成“舂陵兵”,与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协同作战,这四大派系构成了绿林军的主力。
新市兵、平林兵和舂陵兵汇合后,先占领长聚(今京山县东北),再进攻新野。史书记载,最初起兵进攻新野时,刘秀穷的连战马也没有,就骑着一头牛上阵厮杀。直到他们攻打下唐子乡(今枣阳县北)和蓝乡(今河南新野县内),缴获不少辎重、粮草后,才有所改善。
枣阳白水寺刘秀画像
此时,绿林军已拥兵十万,各路将领认为应立汉家刘氏宗室为帝,才能打出“正宗”的旗号,得以扩大影响力。挑来选去,他们看中了西汉宗室破落贵族出身的刘玄,觉得这小子为人懦弱,又无兵权,便于控制。于是,刘玄于公元23年二月在宛城即帝位,建元“更始”。
绿林军的主要将领都获得更始帝的封号。其中,王匡被封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刘秀为“太常偏将”。有了封号,大家的劲头越发高涨。
公元23年三月,绿林军继续北上,攻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和郾县(今河南郾城)。王莽闻讯,连忙派大司马王邑与司徒王寻率军42万,前往镇压。
六月,王莽大军包围了昆阳城。此时,驻扎在城内的绿林军不到万人,情况万分危急。面对强敌,众人欲弃城出逃,刘秀说服诸将固守昆阳,自己出城招集援兵。随即,刘秀带领13名侍从,乘夜出城,到定陵、郾县调集援军。
十多天后,就在王莽军要向昆阳城发起进攻之时,刘秀率万余骑兵赶到,奋勇冲入敌阵,斩杀王莽军千余人。随后,他们又迂回到敌军侧后,袭击王莽军大营。昆阳守军乘势出击,内应外和,经过一场混战,一万绿林军居然把号称42万兵马的王莽大军杀得七零八落,主将司徒王寻被杀,大司马王邑逃跑。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昆阳之战后,王莽就丧失了主要军事力量,也无法对义军形成有效的抵抗。此战的第一功臣,非刘秀莫属。
也就在这年的九月,王匡率绿林军攻下洛阳,绿林军的另一支部队攻破长安,杀死王莽,并割下他的脑袋,悬挂在街市示众,王莽新朝灰飞烟灭。
但也就在此时,悲剧发生了。昆阳之战后,刘氏兄弟在绿林军中的影响迅速扩大,直接威胁到更始帝刘玄的地位。于是,刘玄就趁刘秀在外征战的机会,借故杀死了刘縯。
这时的刘秀,实力尚不足与以绿林军为后盾的更始帝抗衡。为此,他强忍悲痛,主动去宛城向更始帝请罪。刘玄也害怕事端扩大,便封刘秀为武信侯,派他前往黄河以北,镇抚河北各州郡。
刘秀到河北后,先后迫降收编了数十万民军,实力大增。见到刘秀羽翼丰满,更始帝刘玄惶恐不安,便封刘秀为萧王,又令其交出兵权。刘秀识破更始帝的小鸡肚肠,斩杀来使,与更始帝公开决裂。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鄗城(今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即皇帝位。十月,定都洛阳。此时,樊崇率领从山东起事的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皇帝,并进军关中,打败据守长安的绿林军,缢杀更始帝。
随后,刘秀利用绿林军与赤眉军的矛盾,分别击溃这两支军队。刘盆子、樊崇投降后被杀,至此,西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战结束,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
有如此一段精彩的历史,怎可不去京山绿林寨探看一番!
车到京山长途汽车北站,再转乘到绿林的班车,直达绿林山景区。
绿林寨的南北两寨至今遗迹尚存。寨内野菊成片,凉风习习,山泉涌流,风景不错。
突然,听到有游客在争论。一位说,绿林起义的“绿林山”不在京山,而在当阳县东北的绿林山村!另一位游客说,从地理位置上看,绿林起义应当是在京山!
看着这两位“学者”各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好不热闹。我等学识浅薄,哪里插得上嘴。不过,我心里却在想,绿林起义到底发生在京山还是发生在当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古英雄豪杰们的那种血性是否还在。
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这块浸染了无数豪杰热血的绿林山,诞生了中原大地第一个红色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这里也哺育了豫鄂地区第一支抗日劲旅新四军五师。李先念出任师长,第14旅政治委员张体学(后来担任湖北省省长),就在一带,绿林豪杰的后代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抗战壮歌。
绿林山的南北寨,就是当年是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在大洪山地区的军事对峙线。
1939年6月,新四军豫鄂独立支队在友军配合下,发起绿林山战役,激战六天,痛歼西进来犯的日军。击伤日军师团长天谷少将,击毙四名校级军官,取得重大的胜利。此后,日军被迫退回到军事对峙线以东地区,直至抗战结束,也未西进一步。
1938年底,30岁的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代理政委陶铸,就在天寒地冻的绿林山中,写下一首题为《日寇陷武汉,于鄂中组织游击战争,冬夜进石板河》的诗,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寇深日亟已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
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
绿林寨南北寨
京山探访绿林寨
公元8年十一月,54岁的王莽逼迫自己的姑妈、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并“接受”3岁的太子刘婴(孺子婴)的禅让,自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或许是皇位得来的不地道,惹得老天发怒,一连数年,天下灾荒不断,物价飞涨,米价从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每石米竟然要价一斤黄金!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易子互食的惨境。面对此状,王莽却连出怪招,派人教流落街头的饥民“煮木为酪”,靠吃木头为生!
公元17年,“南方饥馑,人群入野泽,掘凫茈(野荸荠)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和王凤,出面调停,受到众人的拥护。
由于连年灾荒,许多血性男儿被迫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他们认为,饿死是死,战死也是死,怎么着都是死,还不如挣扎一下,说不定还有一丝活路呢!当初的陈胜、吴广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于是,大家就推王匡和王凤当首领,啸聚绿林山,号称绿林军。
绿林山位于湖北省京山市绿林镇,西距武汉市150公里,西距安陆市60公里。
此时,啸聚山林的王匡、王凤兄弟,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的绿林军会在极端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到数万人,也没想就在到八年之后,他们的绿林军居然杀进皇都长安城,斩杀了当朝皇帝王莽;他们也没想到,他们多年的南北转战浴血拼杀最终却是为枣阳的那个叫刘秀的小子打下了天下。
更让王匡、王凤兄弟没想到的是,由于以绿林军为主力的义军推翻了王莽政权,从此以后,直至今日,“绿林”、“绿林好汉”“绿林豪杰”就成了啸聚山林、劫富济贫的英雄豪杰的代名词。
很快,绿林军相继攻下竟陵(今天门)、云杜(今京山市)和安陆等地,人数发展到五万之众。
公元21年,绿林军决定分兵进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南下江陵,号称“下江兵”; 一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上南阳,号称“新市兵”。新市兵进入随州后,平林(今随县东北)人陈牧聚集了数千人,号称“平林兵”,和新市兵会合,共同兵发南阳。期间,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刘玄也投奔了绿林军的“平林兵”。
不久,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湖北枣阳吴店)打出“复高祖之业”的旗号起事,组成“舂陵兵”,与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协同作战,这四大派系构成了绿林军的主力。
新市兵、平林兵和舂陵兵汇合后,先占领长聚(今京山县东北),再进攻新野。史书记载,最初起兵进攻新野时,刘秀穷的连战马也没有,就骑着一头牛上阵厮杀。直到他们攻打下唐子乡(今枣阳县北)和蓝乡(今河南新野县内),缴获不少辎重、粮草后,才有所改善。
此时,绿林军已拥兵十万,各路将领认为应立汉家刘氏宗室为帝,才能打出“正宗”的旗号,得以扩大影响力。挑来选去,他们看中了西汉宗室破落贵族出身的刘玄,觉得这小子为人懦弱,又无兵权,便于控制。于是,刘玄于公元23年二月在宛城即帝位,建元“更始”。
绿林军的主要将领都获得更始帝的封号。其中,王匡被封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刘秀为“太常偏将”。有了封号,大家的劲头越发高涨。
公元23年三月,绿林军继续北上,攻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和郾县(今河南郾城)。王莽闻讯,连忙派大司马王邑与司徒王寻率军42万,前往镇压。
六月,王莽大军包围了昆阳城。此时,驻扎在城内的绿林军不到万人,情况万分危急。面对强敌,众人欲弃城出逃,刘秀说服诸将固守昆阳,自己出城招集援兵。随即,刘秀带领13名侍从,乘夜出城,到定陵、郾县调集援军。
十多天后,就在王莽军要向昆阳城发起进攻之时,刘秀率万余骑兵赶到,奋勇冲入敌阵,斩杀王莽军千余人。随后,他们又迂回到敌军侧后,袭击王莽军大营。昆阳守军乘势出击,内应外和,经过一场混战,一万绿林军居然把号称42万兵马的王莽大军杀得七零八落,主将司徒王寻被杀,大司马王邑逃跑。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昆阳之战后,王莽就丧失了主要军事力量,也无法对义军形成有效的抵抗。此战的第一功臣,非刘秀莫属。
也就在这年的九月,王匡率绿林军攻下洛阳,绿林军的另一支部队攻破长安,杀死王莽,并割下他的脑袋,悬挂在街市示众,王莽新朝灰飞烟灭。
但也就在此时,悲剧发生了。昆阳之战后,刘氏兄弟在绿林军中的影响迅速扩大,直接威胁到更始帝刘玄的地位。于是,刘玄就趁刘秀在外征战的机会,借故杀死了刘縯。
这时的刘秀,实力尚不足与以绿林军为后盾的更始帝抗衡。为此,他强忍悲痛,主动去宛城向更始帝请罪。刘玄也害怕事端扩大,便封刘秀为武信侯,派他前往黄河以北,镇抚河北各州郡。
刘秀到河北后,先后迫降收编了数十万民军,实力大增。见到刘秀羽翼丰满,更始帝刘玄惶恐不安,便封刘秀为萧王,又令其交出兵权。刘秀识破更始帝的小鸡肚肠,斩杀来使,与更始帝公开决裂。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鄗城(今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即皇帝位。十月,定都洛阳。此时,樊崇率领从山东起事的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皇帝,并进军关中,打败据守长安的绿林军,缢杀更始帝。
随后,刘秀利用绿林军与赤眉军的矛盾,分别击溃这两支军队。刘盆子、樊崇投降后被杀,至此,西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战结束,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
有如此一段精彩的历史,怎可不去京山绿林寨探看一番!
车到京山长途汽车北站,再转乘到绿林的班车,直达绿林山景区。
绿林寨的南北两寨至今遗迹尚存。寨内野菊成片,凉风习习,山泉涌流,风景不错。
突然,听到有游客在争论。一位说,绿林起义的“绿林山”不在京山,而在当阳县东北的绿林山村!另一位游客说,从地理位置上看,绿林起义应当是在京山!
看着这两位“学者”各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好不热闹。我等学识浅薄,哪里插得上嘴。不过,我心里却在想,绿林起义到底发生在京山还是发生在当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古英雄豪杰们的那种血性是否还在。
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这块浸染了无数豪杰热血的绿林山,诞生了中原大地第一个红色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这里也哺育了豫鄂地区第一支抗日劲旅新四军五师。李先念出任师长,第14旅政治委员张体学(后来担任湖北省省长),就在一带,绿林豪杰的后代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抗战壮歌。
绿林山的南北寨,就是当年是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在大洪山地区的军事对峙线。 1939年6月,新四军豫鄂独立支队在友军配合下,发起绿林山战役,激战六天,痛歼西进来犯的日军。击伤日军师团长天谷少将,击毙四名校级军官,取得重大的胜利。此后,日军被迫退回到军事对峙线以东地区,直至抗战结束,也未西进一步。
1938年底,30岁的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代理政委陶铸,就在天寒地冻的绿林山中,写下一首题为《日寇陷武汉,于鄂中组织游击战争,冬夜进石板河》的诗,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寇深日亟已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
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