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州镇位于湖北省蕲春县南端,长江中游北岸。
蕲州虽是个小镇,但自古都名闻遐迩。自南宋代起始,至清末,皆为州、路、府、治所在地。
在蕲州,东长街最有名。这条仅只里把长的小街,住户不过百家,却是天下闻名的“博士街”。东长街靠读书走出去的人很多,靠读书闯得一番天地的人也很多。据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条小街上已经走出了116位博士和教授,这在神州大地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条来。
据说,对蕲州人而言,家里如若有没有几个读书人,那可是极端丢脸的大事。邻里间,也最怕人说“家里连个大学生都没有”,所以很多家庭出现父子、母女、兄弟姐妹都是博士教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盛产博士教授?除了家学深厚,读书人群居于此,互相影响,彼此促进,读书求学自然成风。
蕲州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到了明代,由于荆王府从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县)迁到蕲州,自此,蕲州名士荟聚,一度成为湖北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不过,我专程前往蕲州,还是因为这里是名医李时珍的故乡。蕲州也正因为有了李时珍,就成为了一座文采璀璨令人顶礼膜拜的小城。
李时珍只是一介村野布衣郎中,但他的功业,却让全世界瞩目,所以,他也被推为“世界名人”之一。
在蕲州,许多人都能给你讲上几段《本草纲目》,讲几段李时珍诊治疑难杂症的趣事轶闻。好像现在的蕲州人,个个都是杏林高手,都能“指草皆为药,人人皆懂医”。
走进由由邓小平题写馆名的李时珍纪念馆,迎面便是本草碑廊,碑廊的墙壁上嵌有近百方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128种本草药图。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轻轻抚摩着这些草药,深深地沉浸在它们的生命里,也暗中希冀这些草药能传给我某种神秘地的法力,令我百毒不侵百病不染。
碑廊旁有几间小屋,据说,当初的李时珍,就曾坐在这房间里,沉心写下了世界名著《本草纲目》。小房的窗外,是一片不大的雨湖。抬头,就可看到雨湖旖旎的风光。
纪念馆后,有座小广场上,浓密的绿树中,簇拥着一尊李时珍的塑像。只见他手握药锄,身背竹篓,衫髯飘逸,凝视远方。这座塑像,把医圣遍访百草的实践精神,与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慈善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雕像后的土岗上,便是医圣与他亲人的长眠之处。据说,只要在李时珍的墓前磕三个响头,就可保你一年不得病。可我总觉得,磕头保平安,不甚靠谱,不如节制饮食、自我调理更为实在。所以,我仅只面对着医圣的墓莹,默默地,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
墓地四周,遍布着一丛丛,一簇簇的花草,争妍斗艳,令人心旷神怡。
李时珍生于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为当地名医。李时珍14岁中秀才,以后多次乡试不第,便绝意功名,从父学医。最初,他的父亲不同意李时珍放弃科考而学医。但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李时珍却以诗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言闻见儿子志向如此坚决,便同意了儿子学医的要求,并全力地指点他。李时珍也刻苦攻读,“上自坟典,下及子史百家,无不博洽”,医术日精,病人“千里就药于门”,皆“立活不取值”,不到30岁就成为一方名医。
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李时珍三十岁时,治愈了楚王朱厚炝儿子的怪疾,被聘为王府奉祠正,主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的1551,李时珍又被推荐赴京担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本是专为皇家服务的医疗机构,却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难以忍受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氛围,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他在太医院期间,研读了大量外面看不到的皇家医药典籍和图书,察看到了许多珍稀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李时珍深感原有本草著作的不足,还有许多错讹之处,特别是其中的许多具有毒性的药品,竟被庸医认作可以“久服延年”良药。于是立志重著本草,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术药典,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四里八乡的豪门大户借书,先后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
同时,他还身背药篓,带着学生,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走了上万里路,历时27年,三易其稿,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完成了历史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的问世,不仅捋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填补了许多医药知识的空白,还纠正了前人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的“鹜”与“凫”。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是否有所区别?历代药物学家都含糊不清。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其所含的药性也有所不同。
过去的不少药书,由于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多是从其他书本上抄袭而来,“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所以矛盾也就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材中的“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颜色青,开白花;而宋代的医药家马志却认为远志像大青,并指责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比如“狗脊”这味药材,有的药书中说它像萆薢,有的药书中却说它像拔葜,还有的说它像贯众,说法完全不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时珍没有迷信古代医家的经典,而是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最初,他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走访的范围不断扩大,足迹遍及湖广、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四方采访。李时珍每到一地,都会虚心地向郎中、药农、渔夫、樵夫、猎户、农人等人打听了解各种药物的形状、特性。比如药书中介绍的“芸苔”,有行血散结消肿的作用;其叶子可外敷痈肿;根有凉血散血、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痢、丹毒、热毒疮肿、乳痈、风疹、等病症。但“芸苔”究竟是什么?就连《神农本草经》里也没说清楚,各中医术的解释也含混不清。李时珍经过寻问一位老农,又观察了实物,才知道所谓“芸苔”,其实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年下种,第二春季年开黄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常见却没说清的药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总算得到清晰地解释。
还有“蕲蛇”,也就是蕲州的白花蛇。蕲蛇制成药材,具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最开始,李时珍只是从蛇贩子那里观察。有懂行的人对他说,这种“白花蛇”是从江南的兴国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真正的蕲蛇又是什么样子的?李时珍便向一位善于捕蛇的药农请教。那位捕蛇人告诉李时珍,蕲蛇的牙尖而有剧毒,人若被蕲蛇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会毒发而死。由于蕲蛇有特殊疗效,所以成为官府重要的采办药材。在蕲州,也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想亲眼观察蕲蛇,于是就请捕蛇人带他去了龙峰山上。山上有个狻猊洞,岩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密布,举目皆是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由于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大多活动在这一带。此时的李时珍置生死于度外,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还看到了捕蛇和炮制药材的全过程。由于深入实际亲眼见到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白花蛇时,就写的简明准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蕲蛇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在提及蕲蛇的捕捉和制作时,则提及蕲蛇“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李时珍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之处:“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当时,太岳太和山(武当山)五龙宫出产一种“榔梅”,被当地道士们吹嘘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下来,都要进贡皇帝,因此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对此不信,便要亲自探查,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阻止,冒险采摘了一枚“榔梅”果。经过反复研究,李时珍发现,这种“榔梅”果其实就是一种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的水果,就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还有,有一种动物,叫“鲮鲤”,也就是穿山甲,有治疗痈疽疮种、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的功效。南北朝药学家陶弘景说“鲮鲤”喜欢吃蚂蚁。说它白天爬到陆地上,张开鳞甲,引诱蚂蚁进入鳞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张鳞甲,让蚂蚁浮出,再逐一吞食。为了认知陶弘景的说法是否正确,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大量的蚂蚁,证实穿山甲确实是以蚂蚁为食的介绍。不过,李时珍也发现,穿山甲吃蚂蚁时,多是用长嘴掘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肯定了陶弘景穿山甲吃蚂蚁的说法,提出穿山甲在水中吃蚂蚁的说法是不对的。
就这样,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李时珍搞清了各种药材药物的许多问题,并于万历戊寅年(1578年)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撰写。
《本草纲目》一书共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的药材1518种,又增收了374种,共计1892种。书中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中附有药物药材形态图1100余幅。《本才纲目》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医疗学之经验,被后世誉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自《神农本草经》而下,“集本草者无过于此”,达尔文则称赞《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于1596年首次在南京出版,随即,很快就先后被译成法、德、英、拉丁、俄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世界五大洲。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逝世,终年76岁。1951年,李时珍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名人。
蕲春拜谒李时珍
蕲州镇位于湖北省蕲春县南端,长江中游北岸。
蕲州虽是个小镇,但自古都名闻遐迩。自南宋代起始,至清末,皆为州、路、府、治所在地。
在蕲州,东长街最有名。这条仅只里把长的小街,住户不过百家,却是天下闻名的“博士街”。东长街靠读书走出去的人很多,靠读书闯得一番天地的人也很多。据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条小街上已经走出了116位博士和教授,这在神州大地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条来。
据说,对蕲州人而言,家里如若有没有几个读书人,那可是极端丢脸的大事。邻里间,也最怕人说“家里连个大学生都没有”,所以很多家庭出现父子、母女、兄弟姐妹都是博士教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盛产博士教授?除了家学深厚,读书人群居于此,互相影响,彼此促进,读书求学自然成风。
蕲州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到了明代,由于荆王府从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县)迁到蕲州,自此,蕲州名士荟聚,一度成为湖北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不过,我专程前往蕲州,还是因为这里是名医李时珍的故乡。蕲州也正因为有了李时珍,就成为了一座文采璀璨令人顶礼膜拜的小城。
李时珍只是一介村野布衣郎中,但他的功业,却让全世界瞩目,所以,他也被推为“世界名人”之一。
在蕲州,许多人都能给你讲上几段《本草纲目》,讲几段李时珍诊治疑难杂症的趣事轶闻。好像现在的蕲州人,个个都是杏林高手,都能“指草皆为药,人人皆懂医”。
走进由由邓小平题写馆名的李时珍纪念馆,迎面便是本草碑廊,碑廊的墙壁上嵌有近百方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128种本草药图。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轻轻抚摩着这些草药,深深地沉浸在它们的生命里,也暗中希冀这些草药能传给我某种神秘地的法力,令我百毒不侵百病不染。
碑廊旁有几间小屋,据说,当初的李时珍,就曾坐在这房间里,沉心写下了世界名著《本草纲目》。小房的窗外,是一片不大的雨湖。抬头,就可看到雨湖旖旎的风光。
纪念馆后,有座小广场上,浓密的绿树中,簇拥着一尊李时珍的塑像。只见他手握药锄,身背竹篓,衫髯飘逸,凝视远方。这座塑像,把医圣遍访百草的实践精神,与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慈善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雕像后的土岗上,便是医圣与他亲人的长眠之处。据说,只要在李时珍的墓前磕三个响头,就可保你一年不得病。可我总觉得,磕头保平安,不甚靠谱,不如节制饮食、自我调理更为实在。所以,我仅只面对着医圣的墓莹,默默地,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
墓地四周,遍布着一丛丛,一簇簇的花草,争妍斗艳,令人心旷神怡。
李时珍生于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为当地名医。李时珍14岁中秀才,以后多次乡试不第,便绝意功名,从父学医。最初,他的父亲不同意李时珍放弃科考而学医。但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李时珍却以诗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言闻见儿子志向如此坚决,便同意了儿子学医的要求,并全力地指点他。李时珍也刻苦攻读,“上自坟典,下及子史百家,无不博洽”,医术日精,病人“千里就药于门”,皆“立活不取值”,不到30岁就成为一方名医。
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李时珍三十岁时,治愈了楚王朱厚炝儿子的怪疾,被聘为王府奉祠正,主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的1551,李时珍又被推荐赴京担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本是专为皇家服务的医疗机构,却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难以忍受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氛围,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他在太医院期间,研读了大量外面看不到的皇家医药典籍和图书,察看到了许多珍稀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李时珍深感原有本草著作的不足,还有许多错讹之处,特别是其中的许多具有毒性的药品,竟被庸医认作可以“久服延年”良药。于是立志重著本草,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术药典,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四里八乡的豪门大户借书,先后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
同时,他还身背药篓,带着学生,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走了上万里路,历时27年,三易其稿,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完成了历史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的问世,不仅捋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填补了许多医药知识的空白,还纠正了前人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的“鹜”与“凫”。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是否有所区别?历代药物学家都含糊不清。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其所含的药性也有所不同。
过去的不少药书,由于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多是从其他书本上抄袭而来,“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所以矛盾也就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材中的“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颜色青,开白花;而宋代的医药家马志却认为远志像大青,并指责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比如“狗脊”这味药材,有的药书中说它像萆薢,有的药书中却说它像拔葜,还有的说它像贯众,说法完全不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时珍没有迷信古代医家的经典,而是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最初,他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走访的范围不断扩大,足迹遍及湖广、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四方采访。李时珍每到一地,都会虚心地向郎中、药农、渔夫、樵夫、猎户、农人等人打听了解各种药物的形状、特性。比如药书中介绍的“芸苔”,有行血散结消肿的作用;其叶子可外敷痈肿;根有凉血散血、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痢、丹毒、热毒疮肿、乳痈、风疹、等病症。但“芸苔”究竟是什么?就连《神农本草经》里也没说清楚,各中医术的解释也含混不清。李时珍经过寻问一位老农,又观察了实物,才知道所谓“芸苔”,其实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年下种,第二春季年开黄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常见却没说清的药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总算得到清晰地解释。
还有“蕲蛇”,也就是蕲州的白花蛇。蕲蛇制成药材,具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最开始,李时珍只是从蛇贩子那里观察。有懂行的人对他说,这种“白花蛇”是从江南的兴国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真正的蕲蛇又是什么样子的?李时珍便向一位善于捕蛇的药农请教。那位捕蛇人告诉李时珍,蕲蛇的牙尖而有剧毒,人若被蕲蛇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会毒发而死。由于蕲蛇有特殊疗效,所以成为官府重要的采办药材。在蕲州,也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想亲眼观察蕲蛇,于是就请捕蛇人带他去了龙峰山上。山上有个狻猊洞,岩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密布,举目皆是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由于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大多活动在这一带。此时的李时珍置生死于度外,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还看到了捕蛇和炮制药材的全过程。由于深入实际亲眼见到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白花蛇时,就写的简明准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蕲蛇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在提及蕲蛇的捕捉和制作时,则提及蕲蛇“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李时珍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之处:“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当时,太岳太和山(武当山)五龙宫出产一种“榔梅”,被当地道士们吹嘘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下来,都要进贡皇帝,因此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对此不信,便要亲自探查,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阻止,冒险采摘了一枚“榔梅”果。经过反复研究,李时珍发现,这种“榔梅”果其实就是一种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的水果,就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还有,有一种动物,叫“鲮鲤”,也就是穿山甲,有治疗痈疽疮种、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的功效。南北朝药学家陶弘景说“鲮鲤”喜欢吃蚂蚁。说它白天爬到陆地上,张开鳞甲,引诱蚂蚁进入鳞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张鳞甲,让蚂蚁浮出,再逐一吞食。为了认知陶弘景的说法是否正确,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大量的蚂蚁,证实穿山甲确实是以蚂蚁为食的介绍。不过,李时珍也发现,穿山甲吃蚂蚁时,多是用长嘴掘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肯定了陶弘景穿山甲吃蚂蚁的说法,提出穿山甲在水中吃蚂蚁的说法是不对的。
就这样,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李时珍搞清了各种药材药物的许多问题,并于万历戊寅年(1578年)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撰写。
《本草纲目》一书共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的药材1518种,又增收了374种,共计1892种。书中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中附有药物药材形态图1100余幅。《本才纲目》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医疗学之经验,被后世誉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自《神农本草经》而下,“集本草者无过于此”,达尔文则称赞《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于1596年首次在南京出版,随即,很快就先后被译成法、德、英、拉丁、俄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世界五大洲。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逝世,终年76岁。1951年,李时珍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