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谷城县到武当山,走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问道武当山,第一道神门是玄岳门。
玄岳门,位于武当山东麓,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高12米,宽12.8米,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正中镶嵌的"治世玄岳"匾额是由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所御赐。在武当道家看来,此门是仙界与凡间的交界处,过了此门,便进入仙界。因此,自古以来,凡是来武当山朝拜者,到了此门,便要缄口默声,不敢高声喧哗,生怕惊扰了神仙。
武当山玄岳门
从玄岳门向西行不远,是遇真宫,其属武当山九宫之一。明朝初年,道士张三丰到武当山,在此处结庵修练。张三丰当时就说,此山异日必大兴。果不其然,几十年后,明成祖就下诏大修武当。为表达诚意,明成祖还下诏建造了"遇真宫",将张三丰像奉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
由于遇真宫所在位置为出于丹江口水库淹没线下5米。有关方面决定采取原地抬高的方案保护遇真宫。将重约1500吨的遇真宫山门及东、西宫门原地顶升15米。这项工程于2012年完工。
武当山遇真宫
再前行三公里,到玉虚宫。玉虚宫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襄渝铁路顺宫前而过。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的玉虚宫是武当山的大本营,住在这里的武当提点都官至正六品。
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玉虚宫发生火灾,主要建筑遭劫。百年后的清乾隆十年,玉虚宫再次遭遇大火,附属建筑尽皆化为灰烬。1935年夏,山洪暴发,玉虚宫又被洪水淹没,号称南方"故宫"的玉虚宫自此成一片残垣断壁……
2007年,玉虚宫再次修葺,恢复了宫墙、山门、御碑亭、龙虎殿、玉虚殿。
武当山玉虚宫
过玉虚宫,便进入武当山景区。
站在景区候车场,遥望那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峰,我心里不禁一次次地默想:“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如此向往这座大山?是旖旎的风景?是辉煌的建筑?是迷离的传说?还是厚重的历史……
武当山,是一座宏伟的山,人们所有的向往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寄托;武当山也是一座壮美的山,人们所有的愉悦似乎都能在这里得到体验;武当山是一座尊严的山,人们所有的恩怨似乎都能在这里得到化解。武当山,更是一座充满岁月沧桑天地造化的神山。
武当山,其西北起自湖北、陕西两省交界处,东南到湖北襄阳市,东西长约260余公里。武当道教之所以选址于此,其理念是因为,武当山的祖源为昆仑山,案山是大别山脉;秦岭在左,大巴山在右,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由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位于其出口处。其东为汉江平原,东北为南阳盆地,北临千里汉江,南望万里长江。
武当山呈莲花状山形,周围群峰众星捧月般朝向主峰天柱峰,这种奇观被称为“七十二峰朝大顶”。按道教五行学说,南方属火。远远望去,武当山真就是一座“火”山。武当山金顶,恰似熊熊燃烧的火焰。
千百年来,无数的修道者把武当山作为理想的修行圣地。其中,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尹喜、汉代的马明生、魏晋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和吕洞宾、五代时期的陈抟、元代的张守清、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等……那么,又是谁是第一个来到武当山的呢?
传说,两千五百年前的周敬王时,天下纷乱,尹喜时任函谷关关令。一天,尹喜见东方有紫气缭绕,知有圣人将至。切盼良久,只见一位白胡须的老者骑着青牛向这里而来过,这老者就是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尹喜留宿了老子,并恳请他留下一点著作,老子便在此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两篇文字。其上篇言“道”,序宇宙之根源,寓阴阳之奥妙,解变化之玄机;下篇言“德”,尽皆处世之方,进退之术,并长生之道。
读完《道》《德》,恍然有所醒悟的尹喜决定弃官归隐。随后,尹喜翻山越岭,来到秦岭巴山之间的武当山。
当时,尹喜自己也不知道他究竟能否领悟到《道》《德》的真谛,他只是看到武当山山势有“天关地轴”之象。“天关”者,寓蛇;“地轴”者,寓龟。“天关地轴”就是“龟蛇合体”。事实上,武当山的山势从大巴山蜿蜒曲折过来就像一条蛇,而天柱峰就如一只大龟。安静端详、翘首回望,与龟蛇相依相戏。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武当山最高的天柱峰,巍峨屹立,直通天庭。见到如此绝妙之处,尹喜便在这里隐居修行。
还有传说,西汉之时,汉武帝令戴孟来武当山采药。戴孟发现此山神妙无比,干脆弃官修道。他在武当山修炼之时,常食黄精等草药,身轻健行,后得道升天。
在历史上,把武当山作为皇家庙宇记载的是唐朝的一次祈雨开始。
唐代贞观八年,天下大旱,时任武当节度使、均州刺史的姚简翻山越岭去五龙池祈雨。一时间,雷电霖雨,解除了旱情。于是,唐太宗下令在姚简祈雨之处建“五龙祠”,武当山由此首开皇帝敕建之先河。
大力开发武当山的,当时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武当山远离喧嚣,风光清秀旖旎。登上天柱峰,环顾四周,七十二峰俯身颔首,朝向主峰,俨然“万山来朝”。所以,明代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便开始大兴土木,“北建故宫、南修武当”,耗费了南方十三省的财力,役使30万民夫,用十三年的时间,按照“玄天上帝”修炼故事的线索,建起了遇真宫、净乐宫、南岩宫、琼台观、五龙宫、紫霄宫、玉虚宫、太和宫金顶等八宫九观,共三十三处建筑群。这些建筑布局巧妙,每座宫观都建在峰、峦、坡、岩、涧之间,既独具一格又互相联系。建筑线自古均州城至天柱峰金顶,绵延一百四十华里,宫观庵堂二万多间。
每座宫观,都是红墙黑瓦。这因为,在阴阳五行中,红色为火,象征兴旺发达,寓意道业长存;而黑色为水,水可制火,确保道观的平安。
有意思的是,武当山各道观供奉的玄武大帝像,皆是面容慈祥,披发赤足,栩栩如生。据说,最初,朱棣曾下诏:“玄武是天神,务必塑造得逼真!”可工匠们谁也没见过玄武大帝的真容,只能凭空想象,把玄武大帝塑造成各种各样。
朱棣看过送来的画像,后很不满意,下令重塑。
这时,匠人们方才明白,便按官衙发下的朱棣画像,重新塑造出一尊尊面似朱棣的玄武大帝。
从此,朱棣既是大明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又是玄武大帝的化身。于是,也就有了“玄武帝、朱棣像”的说法。
在景区门口,乘上摆渡车,顺着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向山上开去。
过磨针井、太子坡、八仙观,到下观,乘坐缆车,直达天柱峰顶。
天柱峰顶又名金顶, 金顶最高处的建筑是金殿。
金殿是一座鎏金台阁式建筑,全部由铜铸部件铆榫焊接,在太阳下,金碧辉煌,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雪雷电,仍然烨烨生辉。
只是惊讶万分,这座宽5.8米深四4.2米高5.5米重达400吨的金殿,是如何搬抬到山巅上来的。要知道,那个时代,是没有任何起重运输机械的,而且,这武当山上连可供两人并行的山道也没有。山路不仅狭窄,更是陡峭。如今,从修好的台阶空手上山,也要耗费无比的气力!更何况那时,无路可行!
这座金殿体积庞大,结构严谨,连接精密,毫无铸凿之痕,历经五百余年风霜雨雪的侵袭,至今金碧辉煌,毫无锈迹。最令人瞠目惊奇的,当属“雷火炼殿”奇观。传说,每当大雷雨来临之时,金殿四周便会不时出现一个个脸盆大小火球来回闪爆,一旦触到金殿构件,往往就会爆发出震天巨响;偶尔雷电直劈金殿,金殿殿顶还会迸发出金光万道,惊天动地。而绝妙的是,金殿虽屡经雷击后,不仅丝毫没有损坏,居然还焕然一新!凡此种种,令人不由不为古人的智慧击节赞叹。
站在金殿前,极目四方,百里武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群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众峰拱拥,一种无形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崇敬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金殿里玄武像前的那盏长明灯,也有如一盏神灯。据说,这盏油灯灯从1416年点燃后,至今近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中,竟长明不灭!而且,无论殿外狂风暴雨如何肆虐,油灯的火焰不摇不摆不闪不晃。有人说,那是因为玄武大帝的手上有一颗避风神珠。当然,神珠避风肯定是迷信,但并不阔大的金殿内,古代的工匠们究竟是靠怎样的技艺拼接出如此严密合缝的建筑,如何做到密不透风的?这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武当山金顶金殿
朝拜金顶后,下山。
上山时坐缆车,如果下山再坐缆车,实在没意思!于是,就选择从金顶东侧,步行下山。看标牌,从金顶下山到乌鸦岭停车场,仅只4.8公里!心中顿时信心满满:就这几步路,又是下山,那还能费什么气力!
可一走下来,我发现,我错了。还是老话说的对呀,下山更比上山累!
初下山时,一路上凉风习习,林木苍翠,除偶有鸟鸣,静寂斐然,一步步地沿着石阶向山下走去,走着看着玩着乐着,却也惬意。
不料,由于久不锻炼,随着连绵不断的一级级下山的石阶,走一步蹾一下,很快的,我的大腿小腿就开始酸疼起来。即便时不时地坐在路边石块上喘息,双腿却愈发疼痛无力,而且,越坐就越累;越坐,就越想坐;越坐,就越不想站起来!
可车还在乌鸦岭等我们,天色也开始暗起来,还非得要下山。我只好咬着牙,拄着一根在路边小摊买来的竹杖,艰难地下山,走两步歇一下。
当我终于痛苦万分地走到乌鸦岭停车场,人几乎都快虚脱散架。由此,暗自痛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加强锻炼,否则,那还得了!
问道武当,道者,前行之路,修心养性,归元自然。
问道武当山
从谷城县到武当山,走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问道武当山,第一道神门是玄岳门。
玄岳门,位于武当山东麓,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高12米,宽12.8米,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正中镶嵌的"治世玄岳"匾额是由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所御赐。在武当道家看来,此门是仙界与凡间的交界处,过了此门,便进入仙界。因此,自古以来,凡是来武当山朝拜者,到了此门,便要缄口默声,不敢高声喧哗,生怕惊扰了神仙。
从玄岳门向西行不远,是遇真宫,其属武当山九宫之一。明朝初年,道士张三丰到武当山,在此处结庵修练。张三丰当时就说,此山异日必大兴。果不其然,几十年后,明成祖就下诏大修武当。为表达诚意,明成祖还下诏建造了"遇真宫",将张三丰像奉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
由于遇真宫所在位置为出于丹江口水库淹没线下5米。有关方面决定采取原地抬高的方案保护遇真宫。将重约1500吨的遇真宫山门及东、西宫门原地顶升15米。这项工程于2012年完工。
再前行三公里,到玉虚宫。玉虚宫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襄渝铁路顺宫前而过。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的玉虚宫是武当山的大本营,住在这里的武当提点都官至正六品。
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玉虚宫发生火灾,主要建筑遭劫。百年后的清乾隆十年,玉虚宫再次遭遇大火,附属建筑尽皆化为灰烬。1935年夏,山洪暴发,玉虚宫又被洪水淹没,号称南方"故宫"的玉虚宫自此成一片残垣断壁……
2007年,玉虚宫再次修葺,恢复了宫墙、山门、御碑亭、龙虎殿、玉虚殿。
过玉虚宫,便进入武当山景区。
站在景区候车场,遥望那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峰,我心里不禁一次次地默想:“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如此向往这座大山?是旖旎的风景?是辉煌的建筑?是迷离的传说?还是厚重的历史……
武当山,是一座宏伟的山,人们所有的向往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寄托;武当山也是一座壮美的山,人们所有的愉悦似乎都能在这里得到体验;武当山是一座尊严的山,人们所有的恩怨似乎都能在这里得到化解。武当山,更是一座充满岁月沧桑天地造化的神山。
武当山,其西北起自湖北、陕西两省交界处,东南到湖北襄阳市,东西长约260余公里。武当道教之所以选址于此,其理念是因为,武当山的祖源为昆仑山,案山是大别山脉;秦岭在左,大巴山在右,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由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位于其出口处。其东为汉江平原,东北为南阳盆地,北临千里汉江,南望万里长江。
武当山呈莲花状山形,周围群峰众星捧月般朝向主峰天柱峰,这种奇观被称为“七十二峰朝大顶”。按道教五行学说,南方属火。远远望去,武当山真就是一座“火”山。武当山金顶,恰似熊熊燃烧的火焰。
千百年来,无数的修道者把武当山作为理想的修行圣地。其中,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尹喜、汉代的马明生、魏晋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和吕洞宾、五代时期的陈抟、元代的张守清、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等……那么,又是谁是第一个来到武当山的呢?
传说,两千五百年前的周敬王时,天下纷乱,尹喜时任函谷关关令。一天,尹喜见东方有紫气缭绕,知有圣人将至。切盼良久,只见一位白胡须的老者骑着青牛向这里而来过,这老者就是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尹喜留宿了老子,并恳请他留下一点著作,老子便在此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两篇文字。其上篇言“道”,序宇宙之根源,寓阴阳之奥妙,解变化之玄机;下篇言“德”,尽皆处世之方,进退之术,并长生之道。
读完《道》《德》,恍然有所醒悟的尹喜决定弃官归隐。随后,尹喜翻山越岭,来到秦岭巴山之间的武当山。
当时,尹喜自己也不知道他究竟能否领悟到《道》《德》的真谛,他只是看到武当山山势有“天关地轴”之象。“天关”者,寓蛇;“地轴”者,寓龟。“天关地轴”就是“龟蛇合体”。事实上,武当山的山势从大巴山蜿蜒曲折过来就像一条蛇,而天柱峰就如一只大龟。安静端详、翘首回望,与龟蛇相依相戏。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武当山最高的天柱峰,巍峨屹立,直通天庭。见到如此绝妙之处,尹喜便在这里隐居修行。
还有传说,西汉之时,汉武帝令戴孟来武当山采药。戴孟发现此山神妙无比,干脆弃官修道。他在武当山修炼之时,常食黄精等草药,身轻健行,后得道升天。
在历史上,把武当山作为皇家庙宇记载的是唐朝的一次祈雨开始。
唐代贞观八年,天下大旱,时任武当节度使、均州刺史的姚简翻山越岭去五龙池祈雨。一时间,雷电霖雨,解除了旱情。于是,唐太宗下令在姚简祈雨之处建“五龙祠”,武当山由此首开皇帝敕建之先河。
大力开发武当山的,当时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武当山远离喧嚣,风光清秀旖旎。登上天柱峰,环顾四周,七十二峰俯身颔首,朝向主峰,俨然“万山来朝”。所以,明代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便开始大兴土木,“北建故宫、南修武当”,耗费了南方十三省的财力,役使30万民夫,用十三年的时间,按照“玄天上帝”修炼故事的线索,建起了遇真宫、净乐宫、南岩宫、琼台观、五龙宫、紫霄宫、玉虚宫、太和宫金顶等八宫九观,共三十三处建筑群。这些建筑布局巧妙,每座宫观都建在峰、峦、坡、岩、涧之间,既独具一格又互相联系。建筑线自古均州城至天柱峰金顶,绵延一百四十华里,宫观庵堂二万多间。
每座宫观,都是红墙黑瓦。这因为,在阴阳五行中,红色为火,象征兴旺发达,寓意道业长存;而黑色为水,水可制火,确保道观的平安。
有意思的是,武当山各道观供奉的玄武大帝像,皆是面容慈祥,披发赤足,栩栩如生。据说,最初,朱棣曾下诏:“玄武是天神,务必塑造得逼真!”可工匠们谁也没见过玄武大帝的真容,只能凭空想象,把玄武大帝塑造成各种各样。
朱棣看过送来的画像,后很不满意,下令重塑。
这时,匠人们方才明白,便按官衙发下的朱棣画像,重新塑造出一尊尊面似朱棣的玄武大帝。
从此,朱棣既是大明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又是玄武大帝的化身。于是,也就有了“玄武帝、朱棣像”的说法。
在景区门口,乘上摆渡车,顺着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向山上开去。
过磨针井、太子坡、八仙观,到下观,乘坐缆车,直达天柱峰顶。
天柱峰顶又名金顶, 金顶最高处的建筑是金殿。
金殿是一座鎏金台阁式建筑,全部由铜铸部件铆榫焊接,在太阳下,金碧辉煌,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雪雷电,仍然烨烨生辉。
只是惊讶万分,这座宽5.8米深四4.2米高5.5米重达400吨的金殿,是如何搬抬到山巅上来的。要知道,那个时代,是没有任何起重运输机械的,而且,这武当山上连可供两人并行的山道也没有。山路不仅狭窄,更是陡峭。如今,从修好的台阶空手上山,也要耗费无比的气力!更何况那时,无路可行!
这座金殿体积庞大,结构严谨,连接精密,毫无铸凿之痕,历经五百余年风霜雨雪的侵袭,至今金碧辉煌,毫无锈迹。最令人瞠目惊奇的,当属“雷火炼殿”奇观。传说,每当大雷雨来临之时,金殿四周便会不时出现一个个脸盆大小火球来回闪爆,一旦触到金殿构件,往往就会爆发出震天巨响;偶尔雷电直劈金殿,金殿殿顶还会迸发出金光万道,惊天动地。而绝妙的是,金殿虽屡经雷击后,不仅丝毫没有损坏,居然还焕然一新!凡此种种,令人不由不为古人的智慧击节赞叹。
站在金殿前,极目四方,百里武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群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众峰拱拥,一种无形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崇敬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金殿里玄武像前的那盏长明灯,也有如一盏神灯。据说,这盏油灯灯从1416年点燃后,至今近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中,竟长明不灭!而且,无论殿外狂风暴雨如何肆虐,油灯的火焰不摇不摆不闪不晃。有人说,那是因为玄武大帝的手上有一颗避风神珠。当然,神珠避风肯定是迷信,但并不阔大的金殿内,古代的工匠们究竟是靠怎样的技艺拼接出如此严密合缝的建筑,如何做到密不透风的?这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朝拜金顶后,下山。
上山时坐缆车,如果下山再坐缆车,实在没意思!于是,就选择从金顶东侧,步行下山。看标牌,从金顶下山到乌鸦岭停车场,仅只4.8公里!心中顿时信心满满:就这几步路,又是下山,那还能费什么气力!
可一走下来,我发现,我错了。还是老话说的对呀,下山更比上山累!
初下山时,一路上凉风习习,林木苍翠,除偶有鸟鸣,静寂斐然,一步步地沿着石阶向山下走去,走着看着玩着乐着,却也惬意。
不料,由于久不锻炼,随着连绵不断的一级级下山的石阶,走一步蹾一下,很快的,我的大腿小腿就开始酸疼起来。即便时不时地坐在路边石块上喘息,双腿却愈发疼痛无力,而且,越坐就越累;越坐,就越想坐;越坐,就越不想站起来!
可车还在乌鸦岭等我们,天色也开始暗起来,还非得要下山。我只好咬着牙,拄着一根在路边小摊买来的竹杖,艰难地下山,走两步歇一下。
当我终于痛苦万分地走到乌鸦岭停车场,人几乎都快虚脱散架。由此,暗自痛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加强锻炼,否则,那还得了!
问道武当,道者,前行之路,修心养性,归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