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都,走在街头,发现茶摊遍地,小吃飘香,人们从容而行。就连说话,也是柔柔绵绵的,少见无羁的叫喊声。此时你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安逸。在成都话里,“安逸”是“安闲舒适,令人满意”的意思。“安逸”一词源于《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但我更觉得,“安逸”应源于“道法自然”的理念。得道者,皆安详自逸,不骄不躁。世间上,你见过哪个得道者张横跋扈大呼小叫的?道家源于中原,但实际上,川蜀人却运用的最为精到。生活简朴而雅致,宛若于灵气缥缈处,妙取日月精华,将身心彻底放松,也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感觉。
都说成都人会生活,果不其然。当世界充满物欲,变得格外喧嚣仓促之时,成都人却仍散漫地漫步在杜甫草堂或是宽窄巷子,绿荫笼罩中,或沿着石板小路,细听莺雀啁啾;或俯身潺潺溪流,观锦鳞戏游。
成都的朋友对此还不满意,对我说,我们去都江堰吧。那里景色清幽,距离成都不过50公里,全程高速,交通也方便。
也是的,几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好长时间没出去走走了,人憋得很是郁闷,能四处放松心境地走走,绝对是个上佳的选择。去都江堰,没有目的,只是闲逛,只为了放松。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北,宋代时为灌口,明代史改为灌县。1988年,更名为都江堰市。这是一座很精致的小城,其核心之处,便是含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离堆公园。
都江堰离堆公园
入园,在堰功道两侧248口龙吟喷泉的夹道欢迎下,观卧铁,访琴台,拜谒12位历代治蜀名贤,再漫步走上巍峨的伏龙观。
在伏龙观二楼的外廊,可俯瞰都江堰全貌。抬望眼,玉垒山葱茏翠绿,岷江奔腾訇然。再远望,奔腾而来的岷江,顷刻间,被“鱼嘴”劈成两股。一半成为外江,继续向南奔涌而去;另一半涌进“宝瓶口”,奔向成都平原。顿时,我就被扑面而来的清凉空气和那涛涛的江水声所震撼。
遥看着汹涌的江流,一时间浮想联翩。
中华大地,自古以来,水资源丰富。然而,发达的水资源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可以说,与洪水拼搏,就贯穿在中华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历来,人们治水之策不外就是“堵”与“疏”二法,或筑堤坝阻水或疏浚河道疏导。唯独这座都江堰,却是集疏浚、灌溉、防洪于一体的水利工程。而且,这座都江堰还是当今世界上建成年代最久远并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其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但部分组成。
伏龙观脚下的宝瓶口
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其实就是由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
公元前316年,秦国夺取巴蜀后,发现每到雨季,岷江就会发生洪灾,严重地影响了巴蜀的农业生产。公元前276年,李冰出任蜀郡太守。李冰到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74年,他便开始着手修建都江堰。
首先,李冰对岷江的地形和水情进行了实地勘察,并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决定先凿穿玉垒山,引岷江水灌溉农田。由于玉垒山的岩石坚硬,采用简陋的工具难以开挖。他们便采用“烧石法”开凿山岩。就是先用烈火烧石,然后再泼以凉水,利用热胀冷缩的方式,就可较为容易地将岩石凿开。就通过这个方法,凿开了长约80米,宽20米,高月40米的一道豁口。因其形似瓶口,因此起名为“宝瓶口”。凿开宝瓶口后,就能将岷江水引流到成都平原。
由于宝瓶口的开凿,使得伏龙观所在的山体和玉垒山分开,成为“离堆”——离开原山的山堆。
内江的水流通过宝瓶口后,再经干渠分成无数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灌溉渠网,使得成都平原得以免除水患,成为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
把岷江一分为二的鱼嘴
宝瓶口引水工程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由于岷江在洪水期水势过大,容易造成下游的洪涝之灾;为此,李冰广纳众意,指挥民众在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中间修筑了一道分水堰,分水堰前端的形状有如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作用就是把岷江一分为二,位于北侧的岷江河道叫“外江”,位于南侧的内江经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
但是,修建鱼嘴仍未彻底解决岷江在丰水期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过大,而在枯水期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过小的问题。于是,李冰又指挥百姓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近临宝瓶口200米处,又修建了一座能起到分洪作用的溢洪道。其主要作用,就是当江水过大超过堰顶时,洪水便由此溢流到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而且,漫溢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江水挟带的泥砂石块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故而起名“飞沙堰”。
为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还命人雕刻了三个石像,放在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的标准确定水位。如今,石人已不见,后人便在此处刻“2.15”的数字,作为飞沙堰不可超越的高度。
在李冰的带领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历时八年,终于建成了这一辉煌的历史工程。
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工程首尾呼应,三位一体,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李冰的高明之处,是没有刻意地去改造自然,而是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原则,巧妙地利用山势与水势,因势利导,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和自流灌溉的功效。
此时的我,似乎也没了初来时的散逸,顾不得天色已晚,只是想沿着岷江,溯流而上,看个究竟。
下了伏龙观,走过飞沙堰,沿着分水堰北岸,向鱼嘴走去。
在鱼嘴近旁,是名闻遐迩的安澜索桥。
过索桥,不远,在江边的山坡上,是二王庙,一座宋代修建的古庙,气势恢弘,红檐黛瓦,在葱绿的山林间分外壮观。
都江堰二王庙
主殿内,供奉着李冰父子的塑像。殿堂上悬挂着“利益西川”、“万世戴德”、“德浩功深”、“惠民济世”等多块匾额,体现了历代人们对李冰的敬仰之情。
站在李冰的塑像前,我双手合十,默默地膜拜。我拜谒的不是李冰身上的金色王服,也不是他头上戴的珠冕,而是为民造福的先贤。此时,我又突然想到,还是川渝百姓做的对,就是应当为并非神祇的李冰建庙祭祀。而且,我们不仅要为李冰建庙,还应当为造字的仓颉,为行医的扁鹊、孙思邈建庙,为发明豆腐的刘安,为造纸的蔡伦,为建桥的李春,为发明活字排版的毕昇,为无数工匠技师科学家们建庙,感谢他们给我们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我静静地站在庙前,遥望着滔滔的岷江,遥望着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都江堰。
只是不解,为何史书中只记载李冰治蜀,为何对李冰的儿子只字不提?
朋友解释说,其实,历史上的蜀郡太守李冰,只有一女,名叫李凌。她一直跟随李冰参与都江堰的建设。由于过度疲劳,累死在开凿玉垒山的工程中,后人奉其为“岷江水神凌娘娘”。至于李冰的儿子李冯,则完全是民间是虚构的。到了明朝,由于神话小说《封神榜》和《西游记》的再加工,把李冯虚构成神通广大的二郎神,并成为灌口的守护神,还和李冰共同被供奉在二王庙中。
六字真经墙
在二王庙前庭的一堵青石墙上,镌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大字。所谓“深淘滩”,是指对内江凤栖窝下面的一段河床,每年淘淤必须淘至河中所埋“卧铁”为准。其所以要深淘,是为使内江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否则,就会使次年春耕用水期间,在相同水位下,宝瓶口进水流量不足,不能保证灌溉用水需要。
而“低作堰”,则是指飞沙堰不宜筑得太高,一般只应高出堰前河底二米左右。否则,“堤过高,则至秋水滥伤禾”,也会影响飞沙堰的泄洪和排沙效果。
这“六字真经”简单却深刻地告诫后世维护都江堰的要诀。就这六个大字,维护了都江堰两千余年的生生不息。
在都江堰,我懂得了许多。
漫步都江堰
去成都,走在街头,发现茶摊遍地,小吃飘香,人们从容而行。就连说话,也是柔柔绵绵的,少见无羁的叫喊声。此时你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安逸。在成都话里,“安逸”是“安闲舒适,令人满意”的意思。“安逸”一词源于《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但我更觉得,“安逸”应源于“道法自然”的理念。得道者,皆安详自逸,不骄不躁。世间上,你见过哪个得道者张横跋扈大呼小叫的?道家源于中原,但实际上,川蜀人却运用的最为精到。生活简朴而雅致,宛若于灵气缥缈处,妙取日月精华,将身心彻底放松,也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感觉。
都说成都人会生活,果不其然。当世界充满物欲,变得格外喧嚣仓促之时,成都人却仍散漫地漫步在杜甫草堂或是宽窄巷子,绿荫笼罩中,或沿着石板小路,细听莺雀啁啾;或俯身潺潺溪流,观锦鳞戏游。
成都的朋友对此还不满意,对我说,我们去都江堰吧。那里景色清幽,距离成都不过50公里,全程高速,交通也方便。
也是的,几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好长时间没出去走走了,人憋得很是郁闷,能四处放松心境地走走,绝对是个上佳的选择。去都江堰,没有目的,只是闲逛,只为了放松。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北,宋代时为灌口,明代史改为灌县。1988年,更名为都江堰市。这是一座很精致的小城,其核心之处,便是含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离堆公园。
入园,在堰功道两侧248口龙吟喷泉的夹道欢迎下,观卧铁,访琴台,拜谒12位历代治蜀名贤,再漫步走上巍峨的伏龙观。
在伏龙观二楼的外廊,可俯瞰都江堰全貌。抬望眼,玉垒山葱茏翠绿,岷江奔腾訇然。再远望,奔腾而来的岷江,顷刻间,被“鱼嘴”劈成两股。一半成为外江,继续向南奔涌而去;另一半涌进“宝瓶口”,奔向成都平原。顿时,我就被扑面而来的清凉空气和那涛涛的江水声所震撼。
遥看着汹涌的江流,一时间浮想联翩。
中华大地,自古以来,水资源丰富。然而,发达的水资源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可以说,与洪水拼搏,就贯穿在中华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历来,人们治水之策不外就是“堵”与“疏”二法,或筑堤坝阻水或疏浚河道疏导。唯独这座都江堰,却是集疏浚、灌溉、防洪于一体的水利工程。而且,这座都江堰还是当今世界上建成年代最久远并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其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但部分组成。
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其实就是由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
公元前316年,秦国夺取巴蜀后,发现每到雨季,岷江就会发生洪灾,严重地影响了巴蜀的农业生产。公元前276年,李冰出任蜀郡太守。李冰到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74年,他便开始着手修建都江堰。
首先,李冰对岷江的地形和水情进行了实地勘察,并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决定先凿穿玉垒山,引岷江水灌溉农田。由于玉垒山的岩石坚硬,采用简陋的工具难以开挖。他们便采用“烧石法”开凿山岩。就是先用烈火烧石,然后再泼以凉水,利用热胀冷缩的方式,就可较为容易地将岩石凿开。就通过这个方法,凿开了长约80米,宽20米,高月40米的一道豁口。因其形似瓶口,因此起名为“宝瓶口”。凿开宝瓶口后,就能将岷江水引流到成都平原。
由于宝瓶口的开凿,使得伏龙观所在的山体和玉垒山分开,成为“离堆”——离开原山的山堆。
内江的水流通过宝瓶口后,再经干渠分成无数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灌溉渠网,使得成都平原得以免除水患,成为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
宝瓶口引水工程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由于岷江在洪水期水势过大,容易造成下游的洪涝之灾;为此,李冰广纳众意,指挥民众在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中间修筑了一道分水堰,分水堰前端的形状有如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作用就是把岷江一分为二,位于北侧的岷江河道叫“外江”,位于南侧的内江经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
但是,修建鱼嘴仍未彻底解决岷江在丰水期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过大,而在枯水期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过小的问题。于是,李冰又指挥百姓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近临宝瓶口200米处,又修建了一座能起到分洪作用的溢洪道。其主要作用,就是当江水过大超过堰顶时,洪水便由此溢流到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而且,漫溢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江水挟带的泥砂石块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故而起名“飞沙堰”。
为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还命人雕刻了三个石像,放在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的标准确定水位。如今,石人已不见,后人便在此处刻“2.15”的数字,作为飞沙堰不可超越的高度。
在李冰的带领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历时八年,终于建成了这一辉煌的历史工程。
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工程首尾呼应,三位一体,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李冰的高明之处,是没有刻意地去改造自然,而是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原则,巧妙地利用山势与水势,因势利导,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和自流灌溉的功效。
此时的我,似乎也没了初来时的散逸,顾不得天色已晚,只是想沿着岷江,溯流而上,看个究竟。
下了伏龙观,走过飞沙堰,沿着分水堰北岸,向鱼嘴走去。
在鱼嘴近旁,是名闻遐迩的安澜索桥。
过索桥,不远,在江边的山坡上,是二王庙,一座宋代修建的古庙,气势恢弘,红檐黛瓦,在葱绿的山林间分外壮观。
主殿内,供奉着李冰父子的塑像。殿堂上悬挂着“利益西川”、“万世戴德”、“德浩功深”、“惠民济世”等多块匾额,体现了历代人们对李冰的敬仰之情。
站在李冰的塑像前,我双手合十,默默地膜拜。我拜谒的不是李冰身上的金色王服,也不是他头上戴的珠冕,而是为民造福的先贤。此时,我又突然想到,还是川渝百姓做的对,就是应当为并非神祇的李冰建庙祭祀。而且,我们不仅要为李冰建庙,还应当为造字的仓颉,为行医的扁鹊、孙思邈建庙,为发明豆腐的刘安,为造纸的蔡伦,为建桥的李春,为发明活字排版的毕昇,为无数工匠技师科学家们建庙,感谢他们给我们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我静静地站在庙前,遥望着滔滔的岷江,遥望着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都江堰。
只是不解,为何史书中只记载李冰治蜀,为何对李冰的儿子只字不提?
朋友解释说,其实,历史上的蜀郡太守李冰,只有一女,名叫李凌。她一直跟随李冰参与都江堰的建设。由于过度疲劳,累死在开凿玉垒山的工程中,后人奉其为“岷江水神凌娘娘”。至于李冰的儿子李冯,则完全是民间是虚构的。到了明朝,由于神话小说《封神榜》和《西游记》的再加工,把李冯虚构成神通广大的二郎神,并成为灌口的守护神,还和李冰共同被供奉在二王庙中。
在二王庙前庭的一堵青石墙上,镌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大字。所谓“深淘滩”,是指对内江凤栖窝下面的一段河床,每年淘淤必须淘至河中所埋“卧铁”为准。其所以要深淘,是为使内江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否则,就会使次年春耕用水期间,在相同水位下,宝瓶口进水流量不足,不能保证灌溉用水需要。
而“低作堰”,则是指飞沙堰不宜筑得太高,一般只应高出堰前河底二米左右。否则,“堤过高,则至秋水滥伤禾”,也会影响飞沙堰的泄洪和排沙效果。
这“六字真经”简单却深刻地告诫后世维护都江堰的要诀。就这六个大字,维护了都江堰两千余年的生生不息。
在都江堰,我懂得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