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里,有三株两株百年古树,常见,但由近万株千年古柏组成的绿色苍翠长廊,缠山绕岭,历经千年沧桑仍生机盎然者,那可就绝对是世上无双了。
出剑门关南门,乘车沿108国道西南行。公路两边,不时可见古柏掠过,先是一株、两株、三株,越往南走,古柏越多,后来,一株连一株,竟成了一条古柏长廊。郁郁葱葱,苍翠夺目。这里就是四川剑阁县古蜀道上的翠云廊。
自古,金牛古蜀道就是关中通往蜀汉的要道,商贾车马,络绎不绝。为保护古道,历朝历代都采取各种措施。一种方式是在古道两侧广为种植行道树。如此这般,可以护路固坡,也可为往来行人提供绿荫,遮蔽酷热的阳光。而且,通过种植树木的间距,来计算道路的里程。秦始皇是第一个下令在道路两侧大规模种植柏树的皇帝。当时就规定,道旁,三丈而树。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条大道上的护路古树多已湮灭,唯有位于现今广元市剑阁县南侧的金牛古蜀道上,尚有部分保存。
这段古蜀道,北起昭化古城,向南,经剑门关、翠云廊,到普安镇后,又分开两线,西线南去梓潼,东线南去阆中,呈“人”字型分布,绵延300余里。古道两侧,虬曲苍劲的古柏遮天蔽日,连绵不断,构织成一条恢弘的树廊,号称“三百行程十万树”。
民国之时,因修建与古蜀道并行的川陕公路,大批古树被砍伐,仅有一小段蜀道因离公路较远,而被保存下来,这就成为现今的翠云廊景区。
最初,这条道叫“皇柏大道”。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曾记述,“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修阿房宫,伐尽蜀北古树。为平息民愤,秦始皇又下诏在蜀道两侧广植柏树,所以,百姓就把这条种满柏树的蜀道称为“皇柏大道”。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考察蜀道,有感而发,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由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替代了“皇柏大道”的称谓。
走进翠云廊入景区,沿着林间青石板小路前行。一路上凉风习习,一片寂静。
一处空旷的小广场上,立着一尊张飞植树的塑像,形象颇为传神。
翠云廊张飞植柏像
三国时,刘备平定益州后,张飞出任巴西太守,驻守阆中,时常要和住在成都的刘备联络。但当时这一带山势险峻,道路不畅,张飞便命令军队“植柏表道”,即用柏树作为路标。于是,一条长达百里的柏树林带就形成了。正由于有了柏树的呵护,古驿道夏不受酷暑,冬不遭风寒,民间感念张飞的功德,称之为“张飞柏”。
过张飞雕像后,才算进入翠云廊。
古蜀道林木森森
一走上石板小道,顿时就被小路两侧高耸入云的古柏震惊了。一株株古柏,皆高大古拙。树干粗者,多人手拉手方能合抱;古柏枝干虬劲,孔武有力,英姿勃发。有的虽树干中空,但是生命力依旧旺盛,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态势,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感。
走在这些千年古柏旁,感觉到阵阵苍凉扑面而来。就在浓密的树荫下,沿着这条千年古蜀道缓缓而行。不时地抬头仰望一株株古柏,又不时地摩挲它满是苍桑的树干,感叹着它所经历的风霜。恍惚中,似乎听到马蹄声传来,由远而近,在遮天蔽日的柏树道上,沿着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路,缓缓而来,又缓缓而去……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
翠云廊里,每一株树,每根枝杈,都仿佛被时间赋予了灵性,被历史赋予了灵魂。它静静展现着的是文化的延续,是蜀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神的写照。
就这样,在长长的古柏树廊间慢行,不断地探奇,寻幽,访古。
史载,这一片如海一般的古柏,始植于秦汉,完备于明、清,历时2300多年,经历过七次大规模的种植,现存古柏8000余株,大多数树龄都在1700年以上,最年轻的也在500年。千百年来,它们历经风雨雷电,目睹世事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每一棵古柏都是一段经典的传奇,一幅历史的画卷,一首英雄的史诗。或痴或迷,或哀或怨,或抑或扬。
这些古树有的笔直挺拔,有的枝干扭曲横斜;有的一树分出多枝,有的则几树拥为一体;有的如年迈长者佝偻着身躯,有的则历经千年依然昂首挺胸。千姿万态,无一相同。
这些古树形态万千,有心人便根据它的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分别给它们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如“鸳鸯柏”、“姊妹柏”、“罗汉柏”、“观音柏”、“状元柏”、“帅大柏”、“寿星树”、“阿斗柏”、“望乡柏”、“仙女柏”、“夫妻树”、“张飞柏”、“皇柏”、“隆中对柏”等等。
其中,“剑阁柏”,全世界独此一株。有考证说,这树大约种植于秦惠王时期,树龄2300余年。细看,其树干如松,枝叶似柏,既像松又似柏,两棵树毫无痕迹地结合成一个粗大的树身,枝杈缠缠绕绕,相互交错,似情愫缱绻。
“夫妻柏”,则是两株古柏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相依相偎。
“阿斗柏”,当是翠云廊中最不成型的一株柏树,其断肢屈体,半边树干已残成一空洞,一根枯枝,孤独地伸向苍天,像是在痛苦地呻吟,又像是无助的挣扎。相传蜀汉223年夏,后主阿斗降魏,在被解赴洛阳途中,突然大雨倾盆,阿斗便到树下躲避。在得知刘禅到了洛阳后竟然无念忘国之耻乐不思蜀,百姓气愤异常,泄愤于那棵曾为阿斗避雨的柏树,火烧刀砍,天长日久,这株柏树南侧的半边树干全部干枯,形成一个空洞。当地民间还借此树比喻那些不思进取之人,称之为阿斗柏,也叫歪脖子树。
阿斗柏
走在这些古树之下,逐一品评着那一个个形象的名字,似乎穿梭到了三国,任由思绪飞扬……山风阵阵中,古柏也在吟咏历史的苍桑。
一路行走,小心翼翼,脚步轻轻,生怕惊动了这蜀道的灵魂,古柏的灵魂,岁月的灵魂。这些灵魂今天仍然翠绿着,仍然像威武的将军,呵护着巴山蜀水。
翠云廊古道
柏树自古就被人们视为被视为吉祥昌瑞之树,人们常把柏树种植在祭祀的坛庙、陵寝等处,以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在人们的心目中,柏树也不可亵渎,否则就会遭到报应。《后汉书》中说,曹操要修宫殿,便砍伐了一种叫“濯龙”的柏树,当这株柏树被砍之时,树干中流出大量血色液体,不多日,曹操也就得病而死。山西解州关帝庙内崇宁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柏,枝叉高耸,主干曲虬如龙。据说前些年修葺大殿时,嫌柏枝碍事,就锯去一枝,结果被锯枝叉的断口处也出浆殷红如血,还连刮三天大风,人们无不惊惧恐慌,纷纷在树干上缠满祈福的红绦带,焚香膜拜。
当地百姓也笃信“树大有神”的流传,但凡生病要拜树,升学要拜树,求子要拜树,甚至打牌手气差也要拜树,祈求古树的呵护。许多古柏树身上还拴着红绸,写满祈祷的话语。有的树下还有鞭炮燃过的纸屑,香烛燃过的痕迹。
更有一些人,久久地驻足于树下,热泪盈眶。他们似乎从中看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看到了根连根、魂魂相连的民族情结。
穿行在幽深静谧的古蜀道,踏着青石板路,听老干虬劲似龙的古树诉说千古故事!
翠云廊里,满是生机!
走行蜀道翠云廊
一座城市里,有三株两株百年古树,常见,但由近万株千年古柏组成的绿色苍翠长廊,缠山绕岭,历经千年沧桑仍生机盎然者,那可就绝对是世上无双了。
出剑门关南门,乘车沿108国道西南行。公路两边,不时可见古柏掠过,先是一株、两株、三株,越往南走,古柏越多,后来,一株连一株,竟成了一条古柏长廊。郁郁葱葱,苍翠夺目。这里就是四川剑阁县古蜀道上的翠云廊。
自古,金牛古蜀道就是关中通往蜀汉的要道,商贾车马,络绎不绝。为保护古道,历朝历代都采取各种措施。一种方式是在古道两侧广为种植行道树。如此这般,可以护路固坡,也可为往来行人提供绿荫,遮蔽酷热的阳光。而且,通过种植树木的间距,来计算道路的里程。秦始皇是第一个下令在道路两侧大规模种植柏树的皇帝。当时就规定,道旁,三丈而树。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条大道上的护路古树多已湮灭,唯有位于现今广元市剑阁县南侧的金牛古蜀道上,尚有部分保存。
这段古蜀道,北起昭化古城,向南,经剑门关、翠云廊,到普安镇后,又分开两线,西线南去梓潼,东线南去阆中,呈“人”字型分布,绵延300余里。古道两侧,虬曲苍劲的古柏遮天蔽日,连绵不断,构织成一条恢弘的树廊,号称“三百行程十万树”。
民国之时,因修建与古蜀道并行的川陕公路,大批古树被砍伐,仅有一小段蜀道因离公路较远,而被保存下来,这就成为现今的翠云廊景区。
最初,这条道叫“皇柏大道”。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曾记述,“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修阿房宫,伐尽蜀北古树。为平息民愤,秦始皇又下诏在蜀道两侧广植柏树,所以,百姓就把这条种满柏树的蜀道称为“皇柏大道”。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考察蜀道,有感而发,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由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替代了“皇柏大道”的称谓。
走进翠云廊入景区,沿着林间青石板小路前行。一路上凉风习习,一片寂静。
一处空旷的小广场上,立着一尊张飞植树的塑像,形象颇为传神。
三国时,刘备平定益州后,张飞出任巴西太守,驻守阆中,时常要和住在成都的刘备联络。但当时这一带山势险峻,道路不畅,张飞便命令军队“植柏表道”,即用柏树作为路标。于是,一条长达百里的柏树林带就形成了。正由于有了柏树的呵护,古驿道夏不受酷暑,冬不遭风寒,民间感念张飞的功德,称之为“张飞柏”。
过张飞雕像后,才算进入翠云廊。
一走上石板小道,顿时就被小路两侧高耸入云的古柏震惊了。一株株古柏,皆高大古拙。树干粗者,多人手拉手方能合抱;古柏枝干虬劲,孔武有力,英姿勃发。有的虽树干中空,但是生命力依旧旺盛,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态势,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感。
走在这些千年古柏旁,感觉到阵阵苍凉扑面而来。就在浓密的树荫下,沿着这条千年古蜀道缓缓而行。不时地抬头仰望一株株古柏,又不时地摩挲它满是苍桑的树干,感叹着它所经历的风霜。恍惚中,似乎听到马蹄声传来,由远而近,在遮天蔽日的柏树道上,沿着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路,缓缓而来,又缓缓而去……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
翠云廊里,每一株树,每根枝杈,都仿佛被时间赋予了灵性,被历史赋予了灵魂。它静静展现着的是文化的延续,是蜀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神的写照。
就这样,在长长的古柏树廊间慢行,不断地探奇,寻幽,访古。
史载,这一片如海一般的古柏,始植于秦汉,完备于明、清,历时2300多年,经历过七次大规模的种植,现存古柏8000余株,大多数树龄都在1700年以上,最年轻的也在500年。千百年来,它们历经风雨雷电,目睹世事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每一棵古柏都是一段经典的传奇,一幅历史的画卷,一首英雄的史诗。或痴或迷,或哀或怨,或抑或扬。
这些古树有的笔直挺拔,有的枝干扭曲横斜;有的一树分出多枝,有的则几树拥为一体;有的如年迈长者佝偻着身躯,有的则历经千年依然昂首挺胸。千姿万态,无一相同。
这些古树形态万千,有心人便根据它的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分别给它们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如“鸳鸯柏”、“姊妹柏”、“罗汉柏”、“观音柏”、“状元柏”、“帅大柏”、“寿星树”、“阿斗柏”、“望乡柏”、“仙女柏”、“夫妻树”、“张飞柏”、“皇柏”、“隆中对柏”等等。
其中,“剑阁柏”,全世界独此一株。有考证说,这树大约种植于秦惠王时期,树龄2300余年。细看,其树干如松,枝叶似柏,既像松又似柏,两棵树毫无痕迹地结合成一个粗大的树身,枝杈缠缠绕绕,相互交错,似情愫缱绻。
“夫妻柏”,则是两株古柏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相依相偎。
“阿斗柏”,当是翠云廊中最不成型的一株柏树,其断肢屈体,半边树干已残成一空洞,一根枯枝,孤独地伸向苍天,像是在痛苦地呻吟,又像是无助的挣扎。相传蜀汉223年夏,后主阿斗降魏,在被解赴洛阳途中,突然大雨倾盆,阿斗便到树下躲避。在得知刘禅到了洛阳后竟然无念忘国之耻乐不思蜀,百姓气愤异常,泄愤于那棵曾为阿斗避雨的柏树,火烧刀砍,天长日久,这株柏树南侧的半边树干全部干枯,形成一个空洞。当地民间还借此树比喻那些不思进取之人,称之为阿斗柏,也叫歪脖子树。
走在这些古树之下,逐一品评着那一个个形象的名字,似乎穿梭到了三国,任由思绪飞扬……山风阵阵中,古柏也在吟咏历史的苍桑。
一路行走,小心翼翼,脚步轻轻,生怕惊动了这蜀道的灵魂,古柏的灵魂,岁月的灵魂。这些灵魂今天仍然翠绿着,仍然像威武的将军,呵护着巴山蜀水。
柏树自古就被人们视为被视为吉祥昌瑞之树,人们常把柏树种植在祭祀的坛庙、陵寝等处,以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在人们的心目中,柏树也不可亵渎,否则就会遭到报应。《后汉书》中说,曹操要修宫殿,便砍伐了一种叫“濯龙”的柏树,当这株柏树被砍之时,树干中流出大量血色液体,不多日,曹操也就得病而死。山西解州关帝庙内崇宁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柏,枝叉高耸,主干曲虬如龙。据说前些年修葺大殿时,嫌柏枝碍事,就锯去一枝,结果被锯枝叉的断口处也出浆殷红如血,还连刮三天大风,人们无不惊惧恐慌,纷纷在树干上缠满祈福的红绦带,焚香膜拜。
当地百姓也笃信“树大有神”的流传,但凡生病要拜树,升学要拜树,求子要拜树,甚至打牌手气差也要拜树,祈求古树的呵护。许多古柏树身上还拴着红绸,写满祈祷的话语。有的树下还有鞭炮燃过的纸屑,香烛燃过的痕迹。
更有一些人,久久地驻足于树下,热泪盈眶。他们似乎从中看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看到了根连根、魂魂相连的民族情结。
穿行在幽深静谧的古蜀道,踏着青石板路,听老干虬劲似龙的古树诉说千古故事!
翠云廊里,满是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