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广汉三星堆

2023-05-06 11:34:46

       去四川,第一个计划,就是要去三星堆看看。因为从近年来开发的古蜀国三星堆遗址里,出土了大量的未解之谜,深深地吸引了我。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四川德阳市南面26公里的广汉市鸭子河南岸,交通很是便捷

       地球上有无数未解之谜,有一些,人们迟早都会解开,但还有一些,多因其来自人类文明的初始之时,没有文字记载,纵使拨开深厚的历史尘埃,得到的也只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谜团,而它们真实的身份却却一直没有答案。

       比如,眼前的这座三星堆。

       一听到三星堆这个颇具玄密色彩的名字,总会在人们的脑海里引起无数翩然的遐想。不过,这个绝妙的名字可不是现代考古人员创造的,三星堆其实是个实实在在的古老地名。多年来,它就是三个相邻的大土堆。三个大土堆不远处,还有一个名叫月亮湾的U形土埂。大土堆和土埂组成了一片三星伴月的风水格局。因其地理形胜符合中国古堪舆学的许多理论,故而在当地百姓的眼中似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感觉。

       1929年夏日的一天,祖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燕道诚父子,在月亮湾旁劳作之时,几锄头下去,意外刨出了一个堆满古老玉器的藏宝坑。一阵突如其来的惊喜过后,燕家父子悄悄地转移和藏匿了坑里的玉器,并再三叮嘱家人,绝不可向外泄露半点信息。

       直到年底,看看好像没人知晓这件事,燕家人也不甘守着一堆宝贝而过着辛苦劳作的日子。于是,他们揣着几件玉器,去成都寻求变现。

       燕道诚拿出的玉器刚在古玩市场露面,就吸引了古董商人懂行的目光。由此,在广汉挖到古蜀国宝藏的秘闻也迅速在古董圈子里流传开来。一时间,文物商贩、军阀、官员,各类人等,全都跑到月亮湾一带打探消息,企图再有新的发现。

       由于政局混乱,月亮湾一带的挖掘一直处于混乱的探索状态,没有更多的宝藏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月亮湾考古虽得以重启,但受条件所限,发掘工作没有全面展开,三星堆的真面目仍深埋于厚厚的泥土之下。

       1986年,几个在三个土堆旁取土制砖的民工偶然挖掘出几件玉器,考古人员闻讯赶来,立即对现场展开发掘。很快的,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就被发现,尤其是一件又一件铸造精美的青铜人面具相继出土,其数量之多,体型之大,造型之奇,顿时令世界为之目瞪口呆。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惊艳出现,人们才意识到这三个土堆很可能是数千年前古人的祭祀台,而近旁那个月牙形的土埂,应该是早已毁弃的城墙。所谓的三星伴月或许就是某座古蜀国城市的遗迹。

       随着古文物的不断出土,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这些出土文物,国家决定在附近的鸭子河畔建立一座博物馆。于是,就有了眼前这座三星堆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大门,就发现,这座博物馆的建造格局完全不同于各地其他的博物馆,这里没有高大的现代建筑,馆区内林荫小道两侧,各有一座连绵延伸的土丘。土丘上,满是花草。土丘两端,各有一座大门。博物馆的展馆,就设在土丘内。展馆里,没有窗户,皆靠灯光照明。

       青铜器展厅里,漆黑的空间,一件件展品在投光灯的照射下,闪烁着神秘的光泽。

 令人费解的“纵目”青铜面具

        迎面一座玻璃展柜里,摆放着一尊巨大的青铜面具,怪异而神奇,两个长长的大耳朵像是一对张扬的翅膀;鼻子高高隆起,脸颊两侧卷起两道漩涡,直达两侧鼻翼。微抿夸张的线状大嘴贯穿整个面部,嘴角上挂着一缕祥和又诡秘的微笑。而最令人诧异的,是两个长长的柱形眼球,呈放射状陡然突出,像是在眼眶里镶嵌了一个圆筒。难道,他就是古代神话传说里的千里眼”“顺风耳

       这尊面具高66厘米,两个耳尖的距离有138厘米,是三星堆出土青铜面具中最大的一尊。有人推测,它很可能是蜀人部落的神祇图腾。

       由于被群山团团环抱的古蜀国一直都远离中原,所以,在中原人士的心目中,古蜀之地很有些虚无缥缈。关于古蜀国,史书上的记载也是寥寥数语,但却都描绘出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纵目。

       东晋的《华阳国志》中就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对于纵目的理解,人们一直认为,纵目就是竖着长的眼睛,就像二郎神杨戬额头上的那只眼一样。可一旦看到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后,人们才恍然明白,原来是直立向前的意思,看来,古书里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记述居然是真的。

       话又说回来了,人又怎可能长着一双如此突出的眼睛?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有的人,由于体内缺乏某种物质,或由于甲亢等原因,眼睛长得是比常人突出一些。再加上人们的艺术加工,使得这些青铜面具上的双眼更加突出,就成了如此这般模样?但至少,还没有人对此做出结论性的解释。人们对此的各种推测,或许接近真相,也或许距离真相更远。

       在三星堆博物馆里,也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青铜面具,比较接近人类的常貌,皆是粗眉,大眼,巨耳,长嘴。但明显的是,这些青铜人的眼睛也多是突出的,这是否这就说明古蜀人中患“甲亢”者较多?

       需要说明的是,三星堆出土的这些青铜面具,在我们中华文明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大禹治水,铸造九鼎时,不曾戴过这样的面具;成汤灭夏,姬发克殷时,也不曾戴过这样的面具。再往后,无论怎样的王朝更替,无论怎样的文化交融,三星堆出土的这种面具几乎都从未在中原大地上出现过。对于一个以不断和周边文化碰撞融合而逐渐强大起来的民族而言,这就更加令人费解了。如果非要给出一个解释,那是否可以理解为,三星堆文化,很可能兴起得很突兀,消失得也很迅速,还没有来得及向四周传播,就已经消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青铜面具

       博物馆的一块展板上,展示着三星堆文化起自距今4800年——4000年前的上古文明时期,其与古印度哈拉帕文明、西亚的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的底比斯第一帝国几乎处于同一时期。也就是说,在四千年前,我们民族的先人就在成都平原上繁衍生活,并创造出了令于今我等后世仍啧啧咋舌的辉煌文明。

       三星堆遗址目前已发掘出8个祭祀坑,出土文物16000余件,却不知为何,其中大部分都有被打碎或焚烧过的痕迹,致使大部分文物在出土之时就已失去原貌,考古学家也无法准确识别。

       譬如那根金质的权杖,刚出土时,仅只是薄薄的一条片状,其宽度和长度,和现代人的腰带相仿。所以,最初,考古人员就认为这是条金腰带,它的主人应该是古蜀国的某位酋长或首领。

       后来,在修复这条腰带时,又在其中发现了一些早已碳化的木渣,再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条金带里原来还包裹着一根木芯,所以它并非是什么腰带,而是一柄金杖。

       经过细心地复原,这根金杖长约1.42米,重约500克,一端刻有精美的纹饰,纹饰中有头戴冠冕的人面、羽箭以及被羽箭连着的鱼和鸟。

       再经过缜密的分析,最终得出了一个被大家认可的推论:鱼鸟组合的纹饰是鱼凫族的族徽或图腾,而这根金杖则应是第三代蜀王——鱼凫王的权杖。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

       可问题又来了,诸如权杖这类器物,自古在中华地区就几乎没有出现过,上下数千年来,你见过哪位皇帝或是王侯会随身携带着一根象征权力的细棍子?一般来说,手持权杖者,多是西亚或西方的王者。

       三星堆却出土了代表王权的金杖,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是古蜀国原有的物件吗?或者是古埃及或古巴比伦的文明曾经影响到四川盆地?抑或是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之际,古蜀人的足迹就已经远远地踩踏到了西域地区,并汲取了当地贵族的习惯?这可难以令人信服。

       三星堆之所以神秘,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就是它不断地给人们带来一个个难解之谜。

       游走于三星堆博物馆,令我最为震撼的,是青铜大立人。据说,当考古人员在掩埋于淤泥中的一层巨大的象牙下面,发现了一尊已断为多截的巨型青铜人像时,就已惊喜不已。而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青铜人从祭祀坑中抬出,并把青铜人像合拢后,竟发现,这具青铜人居然高达2.62米,重约180公斤!

       当我站在这尊高大的青铜人像前,一股强烈的激动之情便涌上心头。要知道,这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最高、最完整、最古老的青铜立人像!

       仰视,只见这尊青铜大立人头戴高冠,方颐大耳,眉眼犀利,身着三层衣物,肩佩绶带,两臂错落举于胸前,双手上下,呈空握环状,双脚戴镯,赤足立于一个兽纹方座上。

       震撼人心的不止是它庞大的体型,更在于它精臻致美的做工。精琢细刻的纹饰通身遍布,各种纹饰令人眼花缭乱。

       抬眼,与大立人对视,一个疑问又浮上心头:青铜大立人那双夸张的大手握成环状,那握着的又是什么?

       是一根象征权势和财富的大象牙?弧度似乎恰好;或者是那柄代表权力的金杖吗?但粗细又不太匹配;或者,是捧着用来祭祀天地的玉琮或玉嶂?再或者,仅仅只是一个拥有特殊含义的手势?这些都是猜测,都似乎有些道理,但又都无法令人信服。

高达2.62米的青铜大立人

       除了青铜大立人,那株3.96米高的青铜树,也格外引人注目。

       其实,3.96米的高度,也只是残高。由于青铜树顶端的部件缺失,它的原始高度至少要超过4米。即便如此,这棵树也是世界上现存体量最高的单件青铜文物。

       青铜树矗立在展厅中央,被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圈护着。在多盏射灯的照射下,通体发出一种神秘的辉光。

       这株青铜树的树干为三层,每一层各有三根弯曲的枝条。每根枝条中部,各有一束花蕾。花蕾上,立着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每根枝条下垂的顶端都挂着呈尖桃状的果实。

       这株青铜树也出自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刚出土时,是一堆2700多个散乱的残片,工作人员耗费十年光阴才将这些铜片完美复原,并将其命名为三星堆一号神树。在它之后,又陆续出土了七株青铜神树,有大有小,姿态也各不相同。

       相比于肃穆的铜像和面具,青铜树似乎给人以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神秘感。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着对树木的信仰和崇拜。人们采撷树上的果实充饥,用树叶遮体,折下树的枝干狩猎、取火、搭建房屋……正由于树木给了人类无所不在的庇护和福泽,人类的生存才得以延续。同时,树木高大的形象与旺盛的生命力,也会不时启发人类去思考,于是就有了对树的神化和祭拜。

       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中,就记录了两株神树:一曰扶桑,一曰建木。说扶桑树上住着十只太阳鸟,这些鸟会轮流背着太阳上天,通常一只在空中,九只栖息在枝头。突然有一天,十只鸟都飞到了天上,于是,也就出现了十日凌空,人间瞬时沦为炼狱……而建木生长在一个叫都广之野的地方,树上有花叶和果实,还有飞鸟、悬龙,但树下却没有影子,一个叫众帝的天神会顺着这棵树从天界下凡……

       这颗青铜树代表的到底是传说中的扶桑还是建木,或是古蜀大地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某棵大树,至今也没有定论。

神秘莫测的青铜树

       环走于三星堆博物馆,感慨这里出土文物的丰富,感慨这里出土文物的辉煌,也一直在思考着三星堆留给我们无数的悬念: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古籍记载,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四川盆地上,曾经生活着两个较大的族群:东南部的苗蛮族和西北部的羌人。夏末商初时,羌人的祖先从贫瘠的北部山区迁徙到成都平原,并与当地原始部落有过一段互相征讨的历史。后来,一个叫蚕丛的羌人首领,率领部族取得了胜利,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并自称为巴人。商朝末年,巴人曾出兵,协助姬发为王的周国讨伐商纣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由此建立了巴子国巴子中的“子”,是古代“公、侯、伯、子、南”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爵位。

       其后,巴子国的势力发展到西至川中,北至汉中,东至宜都,南至黔东北的武陵山区,方圆数千里,也就是后来的巴蜀。

       按说,巴蜀的文明当属于华夏,但三星堆出土数量庞大的精美绝伦的青铜制品,却难归属于中原青铜器中的任何一类?甚至,在几乎所有的青铜器上,居然没有一个文字,这也让人不可思议。还有,三星堆文化为什么没有走出四川盆地?它消亡的原因又是什么?

        有人说,三星堆文化的消亡有两种主要的说法,一时“天亡说”,一是“秦亡说”。

       持“天亡说”者还曾绘声绘色地描画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雨连续下了多日,附近的河流里波涛汹涌,随时都有冲垮城寨的危险。忧心忡忡的蜀王跪在神庙里,面向部落的图腾青铜神树默默祈祷上天护佑部族平安。突然,天空中闪过一道霹雳,紧接着,雷声訇然炸响。

       面对洪峰一个接一个涌来,灭顶之灾随时可能发生。终于,蜀王从祈祷中睁开双眼,痛苦而决然地做出立即迁移的决定。

       临行前,蜀王召集了一场祭祀仪式,随后,人们把神庙里的所有铜像、礼器全都搬出来,投进祭祀坑里熊熊的大火之中。面对冲天的烈焰,人们拜别故土和祖先……

       很快的,巨浪呼啸着吞噬了城寨,曾经的一切,转眼间,淹没于滔滔的洪水之中。几千年以后,人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它们,又看到它们曾经的辉煌。

       可问题是,自古,成都平原风调雨顺,少有天灾,用自然灾难说来解释三星堆文明的突然终结,论据不足。

       持“秦亡说”者则认为,当初秦国早就觊觎巴蜀的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人口密集,便于公元前316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军经金牛古道南下,一举攻灭巴蜀,又将所有的巴蜀文化毁于一炬,三星堆文化也就在这场浩劫中灰飞烟灭。

        问题又来了,秦国吞并巴蜀,为的就是攫取财富和资源为己所用,为何却要销毁掩埋大批珍贵的青铜器皿?此说也难令人信服。

       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三星堆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漫步都江堰 后一篇:抚琴台的传说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