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伟人毛泽东的一首《七律·长征》,大气磅礴,气冲霄汉,激励了几代人。
到四川,一定要去泸定桥。一是去实地去感受当年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举世壮举;而泸定县西侧的贡嘎雪山、陡峻的二郎山,还有咆哮的大渡河,雄伟峻峭,气势磅礴,也很值得一看。
春催桃李,草长莺飞之时,我从四川的雅安乘车西行140公里,穿过4176米长的二郎山隧道,来到川西泸定县的泸定桥边。
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大渡河边,只见绿色的河水汹涌地撞击着水底突兀的礁石,激起排排白色的浪峰,发出轰天的涛声,不停地向南奔涌。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自北向南,一路经丹巴县冲泄过泸定、石棉后,转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在乐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
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为解决川藏交通往来的阻碍,巩固西北,康熙皇帝下旨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索桥。一年后,索桥建成。为此,康熙皇帝以“泸水”(大渡河的旧称)“平定”之意,为大桥题名“泸定桥”。自此,泸定桥成为连接川藏交通的咽喉。
大渡桥横铁索寒
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连接东西两岸。其中9根作底链,上面满铺木板为桥面;两侧各有2根铁链为扶手,扶手链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使13根铁链相互联结成一个整体。
泸定桥两岸,各有一座用大型条石砌筑的梯形桥台,桥台后是一口深6米的锚井,井内是一根重达1.8万斤的卧龙桩,泸定桥的13根铁链就固定在卧龙桩上。
缓步走上泸定,桥面在不停地晃动,令人难以站稳。只好紧张地随着桥面上下左右的晃动,两脚弹钢琴似的弹跳着向前走去。透过桥板的空隙,可以看见大渡河水滔滔滚滚向南奔腾。
我每走一步都觉得十分紧张,走到桥中间,头都有点发晕起来。我无法想象,当年的那二十二位红军勇士又该是怎样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从十三根光溜溜颤悠悠的铁链子上爬过去的!我觉得,仅用英雄和无畏来歌颂这些战士的伟绩显得太轻太轻!
泸定桥两侧桥头固定铁链的铸铁龙桩
好不容易走过泸定桥,又登上西岸的观音阁,伏在青石栏杆上,再次眺望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利用一条缴获来的木船,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亲自带领十七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在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夺取了敌军阵地,掩护后续部队陆续渡过大渡河。
虽在抢渡了大渡河,但红军并未摆脱困境:此时的大渡河河水暴涨,仅靠三条木船(又在渡口下游找到2条),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数万红军渡过河去。而且,由于水急浪高,一时难以架桥。而此时,二十万敌军正在向这里追赶过来,妄图在此堵截住红军,情况万分危急。5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赶到安顺场,在了解实际情况后,果断决定将红军兵分两路,红一师和干部团为右纵队,沿大渡河东岸北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左纵队,循大渡河西岸快速北进,两支部队沿大渡河两岸赶向距安顺场北向160公里的泸定桥,力争在29日夺取泸定桥,为红军北上夺取通道。
就在同时,敌军的2个旅也快速增援泸定桥。敌我双方谁先一步赶到泸定城,谁就夺得先机。中央红军立即决定,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
5月28日,红4团向泸定桥急行军时,对岸的敌军也在赶往泸定桥。夜幕降临,对岸的敌军点起了火把,红4团领导决定也点起火把,让敌人误以为是自己人。后来,对岸敌人累得走不动路,只好就地宿营。红4团抓住机会,继续飞速向前赶去。一昼夜里,红4团急行军240里!终于在29日清晨赶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
29日16时,红4团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敌军密集的火力,攀爬着冰冷光滑的铁链,向对岸发起冲击。并冒着敌军施放的烈火,冲上对岸桥头,歼灭了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与此同时,红1师也击溃了川军的阻击,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随后,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英勇的红军战士,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创写出世界军事史上的惊天奇观!
泸定桥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桥梁之一,即使它不因红军飞跨而名扬四海,也会因其本身的建造精妙而让世人倾倒。无论从岸边纵观全桥雄伟刚劲的风貌,还是漫步桥上倾听大渡河的奔腾咆哮,无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环顾全桥十三根一百多米长的粗铁链,不禁惊讶,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把这每根一吨多重的铁链拉拽过河去的?就是放在今天,也是个要依靠大型机械的工程,而在三百多年前,那时只有人力和牲口可以依靠。据说,最初人们用牛皮筏载运铁链过河。由于水流湍急,皮筏一到河中就被激流冲翻,几经努力,铁链仍然无法拉倒对岸。这时,一个过路的喇嘛说了“索渡”两个字后就离开了。起初,工匠们没在意,后来,突然发现,“索渡”还真是个好办法。于是,工匠就先在两岸之间拉上一根粗绳,在绳子上套上一个个竹筒,然后把铁链一一捆绑在竹筒上,再从对岸拉扯牵引绳,把铁链一点点地拉向对岸。就这样,终于成功地把一根根铁链拉到对岸。
而且,为了确保铁索桥的质量,组成十三根铁链的一万多个铁环上,都錾刻有制作工匠的名号。那可不是为了扬名,而是责任到人。无论哪个铁环一旦出了问题,制作工匠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敬佩。
在桥西的一方碑上,至今还留有多名监工官员的姓名,那也都是将自身性命和桥梁质量捆绑在一起的责任状。有了如此严格的规矩,怎可能会出“豆腐渣”工程!
泸定桥西岸南端一公里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纪念馆前,一座高大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座上,塑有两位正在攀援着铁链冲向敌人的红军战士塑像。
纪念碑前的广场上,竖立着22根酱红色方柱,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但在他们中,只有5人留下了的姓名:二连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支部书记李友林,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副班长刘梓华。而且,他们中只有3人留下有图片资料,所以,广场上,也只有3根方柱上立有头像,其他的方柱顶部,皆为空白,令人唏嘘不已。而更令人痛心的,这22名勇士全都牺牲在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之中。他们中,没有一个见到新中国的成立!
面对这些无名或有名的烈士,我肃然默立,一一在心中膜拜。没有你们的牺牲,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安息吧。
逝者已去,如今的泸定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日渐繁华,这也正是那些为了共和国而献身的先烈们所殷殷期盼的。
到泸定桥,岂能只是去游览观光!
大渡桥横铁索寒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伟人毛泽东的一首《七律·长征》,大气磅礴,气冲霄汉,激励了几代人。
到四川,一定要去泸定桥。一是去实地去感受当年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举世壮举;而泸定县西侧的贡嘎雪山、陡峻的二郎山,还有咆哮的大渡河,雄伟峻峭,气势磅礴,也很值得一看。
春催桃李,草长莺飞之时,我从四川的雅安乘车西行140公里,穿过4176米长的二郎山隧道,来到川西泸定县的泸定桥边。
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大渡河边,只见绿色的河水汹涌地撞击着水底突兀的礁石,激起排排白色的浪峰,发出轰天的涛声,不停地向南奔涌。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自北向南,一路经丹巴县冲泄过泸定、石棉后,转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在乐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
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为解决川藏交通往来的阻碍,巩固西北,康熙皇帝下旨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索桥。一年后,索桥建成。为此,康熙皇帝以“泸水”(大渡河的旧称)“平定”之意,为大桥题名“泸定桥”。自此,泸定桥成为连接川藏交通的咽喉。
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连接东西两岸。其中9根作底链,上面满铺木板为桥面;两侧各有2根铁链为扶手,扶手链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使13根铁链相互联结成一个整体。
泸定桥两岸,各有一座用大型条石砌筑的梯形桥台,桥台后是一口深6米的锚井,井内是一根重达1.8万斤的卧龙桩,泸定桥的13根铁链就固定在卧龙桩上。
缓步走上泸定,桥面在不停地晃动,令人难以站稳。只好紧张地随着桥面上下左右的晃动,两脚弹钢琴似的弹跳着向前走去。透过桥板的空隙,可以看见大渡河水滔滔滚滚向南奔腾。
我每走一步都觉得十分紧张,走到桥中间,头都有点发晕起来。我无法想象,当年的那二十二位红军勇士又该是怎样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从十三根光溜溜颤悠悠的铁链子上爬过去的!我觉得,仅用英雄和无畏来歌颂这些战士的伟绩显得太轻太轻!
好不容易走过泸定桥,又登上西岸的观音阁,伏在青石栏杆上,再次眺望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利用一条缴获来的木船,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亲自带领十七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在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夺取了敌军阵地,掩护后续部队陆续渡过大渡河。
虽在抢渡了大渡河,但红军并未摆脱困境:此时的大渡河河水暴涨,仅靠三条木船(又在渡口下游找到2条),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数万红军渡过河去。而且,由于水急浪高,一时难以架桥。而此时,二十万敌军正在向这里追赶过来,妄图在此堵截住红军,情况万分危急。5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赶到安顺场,在了解实际情况后,果断决定将红军兵分两路,红一师和干部团为右纵队,沿大渡河东岸北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左纵队,循大渡河西岸快速北进,两支部队沿大渡河两岸赶向距安顺场北向160公里的泸定桥,力争在29日夺取泸定桥,为红军北上夺取通道。
就在同时,敌军的2个旅也快速增援泸定桥。敌我双方谁先一步赶到泸定城,谁就夺得先机。中央红军立即决定,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
5月28日,红4团向泸定桥急行军时,对岸的敌军也在赶往泸定桥。夜幕降临,对岸的敌军点起了火把,红4团领导决定也点起火把,让敌人误以为是自己人。后来,对岸敌人累得走不动路,只好就地宿营。红4团抓住机会,继续飞速向前赶去。一昼夜里,红4团急行军240里!终于在29日清晨赶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
29日16时,红4团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敌军密集的火力,攀爬着冰冷光滑的铁链,向对岸发起冲击。并冒着敌军施放的烈火,冲上对岸桥头,歼灭了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与此同时,红1师也击溃了川军的阻击,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随后,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英勇的红军战士,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创写出世界军事史上的惊天奇观!
泸定桥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桥梁之一,即使它不因红军飞跨而名扬四海,也会因其本身的建造精妙而让世人倾倒。无论从岸边纵观全桥雄伟刚劲的风貌,还是漫步桥上倾听大渡河的奔腾咆哮,无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环顾全桥十三根一百多米长的粗铁链,不禁惊讶,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把这每根一吨多重的铁链拉拽过河去的?就是放在今天,也是个要依靠大型机械的工程,而在三百多年前,那时只有人力和牲口可以依靠。据说,最初人们用牛皮筏载运铁链过河。由于水流湍急,皮筏一到河中就被激流冲翻,几经努力,铁链仍然无法拉倒对岸。这时,一个过路的喇嘛说了“索渡”两个字后就离开了。起初,工匠们没在意,后来,突然发现,“索渡”还真是个好办法。于是,工匠就先在两岸之间拉上一根粗绳,在绳子上套上一个个竹筒,然后把铁链一一捆绑在竹筒上,再从对岸拉扯牵引绳,把铁链一点点地拉向对岸。就这样,终于成功地把一根根铁链拉到对岸。
而且,为了确保铁索桥的质量,组成十三根铁链的一万多个铁环上,都錾刻有制作工匠的名号。那可不是为了扬名,而是责任到人。无论哪个铁环一旦出了问题,制作工匠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敬佩。
在桥西的一方碑上,至今还留有多名监工官员的姓名,那也都是将自身性命和桥梁质量捆绑在一起的责任状。有了如此严格的规矩,怎可能会出“豆腐渣”工程!
泸定桥西岸南端一公里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纪念馆前,一座高大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座上,塑有两位正在攀援着铁链冲向敌人的红军战士塑像。
纪念碑前的广场上,竖立着22根酱红色方柱,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但在他们中,只有5人留下了的姓名:二连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支部书记李友林,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副班长刘梓华。而且,他们中只有3人留下有图片资料,所以,广场上,也只有3根方柱上立有头像,其他的方柱顶部,皆为空白,令人唏嘘不已。而更令人痛心的,这22名勇士全都牺牲在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之中。他们中,没有一个见到新中国的成立!
面对这些无名或有名的烈士,我肃然默立,一一在心中膜拜。没有你们的牺牲,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安息吧。
逝者已去,如今的泸定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日渐繁华,这也正是那些为了共和国而献身的先烈们所殷殷期盼的。
到泸定桥,岂能只是去游览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