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的《蜀道难》,折服于诗人的文采,也惊骇于蜀道之险之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每次读后,总是浮想联翩,眼前也总会出现崎岖难攀的峻险山崖,还有危悬半空的栈道。但我却从未有机会亲眼目睹过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心中总是痒痒的,一直想找机会去一趟。
那年8月,在汉中工作的朋友,乘车陪我从汉中前往四川的广元,走了一趟“蜀道”。
自古入蜀的通道,多指的是自西安或宝鸡到汉中、勉县,经宁强县入川到广元,再过剑门、绵阳抵达成都的通道,这段路全长约1000公里。
从秦川关中入川,要翻越横亘在川陕之间的秦岭山脉。古来通过秦岭的通道有4条:其一是从西安长安县的子午谷到汉中西乡县的子午道,这条道最长,走的人较少;其二是从陕西周至县的骆谷通往汉中洋县傥谷的傥骆道,这条道最近但也最险;第三是从宝鸡市的斜谷到汉中褒谷口的褒斜道;第四条是从宝鸡市南出大散关,直达勉县的陈仓道。秦末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走的就是这条道。
这四条古道大致平行,在陕南的汉中、西乡县一线汇合后,又分成三条路,其中,经广元通往成都的是金牛道,经万源通往涪陵的是荔枝道,通往巴中的是米仓道。
古蜀道走向图
如今,从西安经广元到成都的高速公路早已修通,出入川陕的蜀道平坦无险,但我还是想实地体验一下古蜀道之难。
为了能看到古蜀道的痕迹,我们选择了走108国道,这条路基本上是沿古傥骆道的走向。
从西安沿108国道向西不远到周至县,再向南行就进入古傥骆道了。
傥骆道北口在周至县西南10公里的西骆峪,称为骆口;南口在洋县北的傥水河口,称为傥口,故命名傥骆道。傥骆道全长约240公里,三国时魏将曹爽伐蜀,蜀将姜维伐魏都是利用这条古道;在唐朝,它是入蜀的首选之路,清末汉中与西安的邮路也是沿此路线。
出周至县,西侧能见青灰色的连绵高峰。朋友说,那就是秦岭的主峰太白山,山顶终年积雪,酷暑六月不化,所以叫“太白山”。那山在周代时叫“太乙山”,至魏晋时期才称“太白山”。我心里却想,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不知是否李白也是因仰慕太白山之名而自号“太白”的,反正,李白和太白山都留名千古。
转眼,车已进入秦岭。远远近近,一座座弥蒙在淡淡云霭中黛灰色的山峰,以千万年不变的沉默,冷眼观望着迤逦而来的108国道上如流的车辆。
秦岭多嶙峋连绵的险峰,壁立千尺,裸露的山石就悬挂在直立的崖上,令人为之触目惊心。笔直的大路也变成盘曲的山路,或偱河谷逶迤,或盘旋于山腰,或行驶于峭壁深渊之间。
随着路的蜿蜒盘旋,莫测的秦岭逐渐展现在眼前。连绵的山峰被密密匝匝的林木遮掩,如披绿毡,一片清绿。郁郁葱葱的绿色迎面扑来,一尘不染,令人为之一爽。
离开西安时天还晴朗,进得山里,却是浓雾笼罩,上不见天,下不见谷,前不见路,不知身在何处,恍若凌空。司机打开雾灯,在转弯处还不停地揿响喇叭。
当年李白出川,是否也曾嗟叹于这“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的景色?
不多时,汽车又沿着公路慢慢向下盘旋,雾也渐渐淡了。再回首,浓浓的云雾仍弥漫在山颠,座座高耸的山峰如“刺破青天锷未残”般直插云霄。
突然,朋友指着路边悬崖说:“看!那就是古栈道的桩孔!”
抬头跟着望去,见在那灌木密布的陡峭石壁上果然有一排一尺见方的方孔,心里不禁一阵激动。
古栈道遗迹
这就是古人在猿猱难攀的陡壁上开凿出来的傥骆古道!当初先人们为了修筑这条古道,先在危崖峭壁上凿出一个个方洞,插入石桩或木桩,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做成供人们行走的栈道。这栈道,与其说是条路,其实就是一条悬在空中的桥。
栈道大都沿河谷水流而建,或踞于湍湍激流之上,或依附在悬崖峭壁之上。曾经,就在这条悬挂于山崖边崎岖坎坷的栈道上,叠印过无数战战兢兢的脚步,喧嚣过疲惫的马帮。我想,那上面,是否还留有李白出川时的脚印?才华横溢的王勃因文而被贬入川,是否就在这栈桥上高吟过“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杜甫是否也曾躅踯在傥骆道上唏嘘长叹:“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齿背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在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之中,这些栈道先后或毁于战火,或废于山崩洪荒。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建了毁,毁了又建。为了互通往来,历朝历代的先民们无不为这通道的畅通,付出了血的代价,让这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延续了千年。
我们不时停下车,久久流连在危崖下仰视凌空险峻的栈道遗迹,攀登到尽可能接近栈道桩孔之处,竭力想探身触摸那先人留下的冰冷的桩孔,仰叹其工程之艰难,感慨古人行路之艰辛,“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石梯石栈相钩连”,诗人在千年前嗟叹的意境就在眼前。触景生情,谁见到如此艰险的场面,都会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这隽永的诗句以释心怀。
然而,当我们站在峰巅的公路边,眺望对面绿山绿水间宝成铁路线上的火车正在风驰电掣,清净碧澈的江水穿峡越谷迤逦而去;看着平坦的公路伸向远方,又觉得刚才郁闷的心绪顿时开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叹息,早已成为历史。
途中我问朋友,唐玄宗为杨贵妃专辟了一条运送新鲜荔枝的通道,不知是不是我们走的这条路?
朋友说,那是子午道,也叫荔枝道,和我们走的傥骆道平行,基本上是沿着210国道从西安的长安区经宁陕县和石泉县到西乡县再去涪陵,和傥骆道相距也就几十公里。
唐代开元年间,贵妃杨玉环喜嗜荔枝,但长安不产荔枝。唐玄宗就命在四川涪陵建荔枝园,并修整涪陵至长安的快速通道,经达州(今达县)、西乡县快马通过子午谷,到达长安不过三日,进呈的荔枝犹新鲜如初。杜牧的《过华清宫》诗中,“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这件事。
我的眼前彷佛浮现出一匹匹快马奔跑在峻岭古栈道上,骑者背负着一筐鲜灵的荔枝,那高声扬鞭催马之声和青翠的马铃声响彻幽静的山林峡谷。
虽然杜甫曾对之抨击:“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但从速度上看,3天能跑完六百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那应是我国最早的快递业务了。
4个小时后,汽车已翻越秦岭,到达佛坪县。佛坪县是个位于秦岭南坡中段的山区小县,林海茫茫,满目苍翠,这一带是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也是稀世珍禽朱鹮的栖息地,据说目前全世界野生朱鹮仅存不足百只。
过佛坪县60公里,到龙亭镇,见路边有蔡伦墓的标牌,距此不过一公里。
再过洋县,到汉中市,已是暮色苍茫。由于一路的美景和人文古迹相伴,行车大半天,我们居然丝毫没有感到旅途的疲惫和劳顿。
得知汉中小吃有“四绝”,就是热面皮、菜豆腐、粉皮、浆水面。既来此,自然不能冷落了当地小吃。在一家饭铺,每人点了一碗热米皮和一碗菜豆腐。米皮软糯,加上特制的辣椒汁,味道尚可。菜豆腐吃起来口感和煮熟的老豆腐相仿,味道酸酸的,不太适口。可看到当地人吃起来,却是甘之如饴。不禁感叹,果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吃完米皮和豆腐,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就又喝了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出了一头一身的汗,这才浑身爽快起来。
汉中是个历史古城,“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被封为汉王,从关中南至汉中。其后,刘邦就在这里筑台,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奇袭章邯,进军咸阳,再东出函谷关,逐鹿中原,设下十面埋伏,迫使楚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最后建立汉朝。
为纪念汉中这个发祥之地,刘邦定国号为“汉”。汉王、汉中、汉朝、汉族、汉语、汉服、汉俗,这个“汉”一脉相承了两千多年。
次日,离汉中入川。
1937年2月川陕公路通车前,由汉中入蜀的道路有三条:一是金牛道;二是阴平道;三是米仓道。
金牛道是古人入蜀的主要通道,又称剑阁道,是唐宋以来的“官道”。它从汉中向西,经勉县南折入五丁峡后至宁强县,再经黄坝驿入川,到朝天镇,顺嘉陵江朝天峡绝壁上的栈道向南至古城广元。再一路向南,经剑门关、翠云廊直到绵阳,剩下的就是一路毫无阻障的坦途大道直达成都了。这段蜀道逶迤蜿蜒、崎岖曲折,长约600公里。
沿108国道南行50公里到勉县。城南5公里,是定军山。三国时,蜀国大将黄忠刀劈魏将夏侯渊就在此;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也葬于定军山下。
车过武侯镇,就一直沿着汉江上游向南行驶。不久就进入叠嶂的大巴山区,转过一山又一山,汽车就在盘曲的山间公路上不停地转着弯。
车过宁强县。宁强原名宁羌,古属梁州,为氐羌族居住地,民国时改为宁强县。汉水的发源地就在境内的蔡山。
金牛道上著名的五丁峡也在这里,地方志记述:五丁峡“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峡谷狭长曲折,绿树葱茏中,断岩峭壁突兀拔地而起,公路就从峡旁穿过。
相传战国时期,秦欲吞蜀,苦于无路。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写信给蜀王,说秦国愿与蜀国结为友邻,并言秦国得天降石牛,夜能屙金,秦王愿馈赠石牛并献美女,请蜀王接纳。蜀王贪欲,信以为真,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冒险劈山凿石开路,想入秦接受美女和石牛。公元前316年春,蜀道开通后,秦王却派遣张仪、司马错率军沿蜀道长驱直入,在葭萌关打败蜀军,直抵成都,蜀国覆灭。后来这条路就起名金牛道。
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勾连”,就是对五丁开道的生动描写。
1935年,出于政治和军事形势的需要,民国政府在原金牛道的基础上修建川陕公路(现108国道大部分)。其北起勉县,南至广元。1937年7月通车,路宽4米,砂石路面。以如今的标准来看,连乡村公路都不如,但当时却是沟通中国西北和西南的惟一交通要道。
车过五丁峡后再前行,经黄坝驿进入四川。
汽车沿着高山峡谷前行20余公里,公路在朝天镇附近和嘉陵江汇合,再沿嘉陵江前行不远,到明月峡。峡谷全长约4公里,宽约100米,滔滔的嘉陵江在两山之间奔涌南去,两岸绝壁直立,奇峰入云。
朝天明月峡
明月峡,最初叫朝天峡,相传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时,蜀中百官到此迎驾天子,故名“朝天”峡。又传说峡中有巨石,夜放光泽,明亮如月,因此石叫明月石,明月峡也以此而得名,但当地百姓仍称其为朝天峡。
明月峡可称得上为蜀道咽喉中的咽喉,它是连接南北蜀道的唯一通道。或古或今,无论是水路、栈道、公路、铁路,均从此峡贴壁通过。
而蜀道最险处也莫过于朝天明月峡的“嘉陵云栈”。嘉陵云栈是在峡谷东侧悬崖绝壁处凿孔插木,架铺木板为栈道,凌空于江水之上。从栈桥下视,只见江水汹涌,不禁令人胆战心惊。唐代张文琮路过此处,留下“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的嗟叹。
新修的嘉陵云栈已辟为公园
过明月峡,再前行30公里,便到了广元市。女皇武则天就出生在这里,城西还建有天下唯一祭祀武则天的皇泽寺。
从广元南行四十公里,到剑门关。
公路就从剑门关旁经过。下车,可直去位于大小剑山对峙中的剑门关楼。“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此处地势异常险峻。只见关楼两侧山崖陡壁似从中被砍出裂缝,相峙如门,果然是座“天下第一险”的剑门关。
此关为蜀汉时期诸葛亮下令所筑,成为蜀汉北方第一军事要塞。当年魏军大将钟会率后军攻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将姜维领3万兵马拒守剑门关,抵挡住钟会10万大军的轮番攻击。最后还是邓艾拼死一搏,从阴平古道绕到剑门后面偷袭,才灭了蜀国。
剑门关楼在历史上屡遭破坏,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剑门关”石碑。原关楼在公路右侧,1992年,因修川陕公路而在公路左侧重修。
剑门关南侧十公里,是柏树茂盛壮观的翠云廊蜀道。翠云廊古道沿途都是高大、粗壮的千年柏树,绿荫遮日,长达数公里,极为壮观。蜀汉时期的古道风貌能保留至今,得益于古人在筑路时就懂得在路边种树以保护路基。行驶在宽敞平坦的公路上,看到路两旁茂盛茁壮的柏树,实在感叹不已。
过了翠云廊蜀道,就进入蜀中平原,全是平坦如砥的大道坦途,成都遥遥在望。
川陕天堑蜀道行
读李白的《蜀道难》,折服于诗人的文采,也惊骇于蜀道之险之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每次读后,总是浮想联翩,眼前也总会出现崎岖难攀的峻险山崖,还有危悬半空的栈道。但我却从未有机会亲眼目睹过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心中总是痒痒的,一直想找机会去一趟。
那年8月,在汉中工作的朋友,乘车陪我从汉中前往四川的广元,走了一趟“蜀道”。
自古入蜀的通道,多指的是自西安或宝鸡到汉中、勉县,经宁强县入川到广元,再过剑门、绵阳抵达成都的通道,这段路全长约1000公里。
从秦川关中入川,要翻越横亘在川陕之间的秦岭山脉。古来通过秦岭的通道有4条:其一是从西安长安县的子午谷到汉中西乡县的子午道,这条道最长,走的人较少;其二是从陕西周至县的骆谷通往汉中洋县傥谷的傥骆道,这条道最近但也最险;第三是从宝鸡市的斜谷到汉中褒谷口的褒斜道;第四条是从宝鸡市南出大散关,直达勉县的陈仓道。秦末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走的就是这条道。
这四条古道大致平行,在陕南的汉中、西乡县一线汇合后,又分成三条路,其中,经广元通往成都的是金牛道,经万源通往涪陵的是荔枝道,通往巴中的是米仓道。
如今,从西安经广元到成都的高速公路早已修通,出入川陕的蜀道平坦无险,但我还是想实地体验一下古蜀道之难。
为了能看到古蜀道的痕迹,我们选择了走108国道,这条路基本上是沿古傥骆道的走向。
从西安沿108国道向西不远到周至县,再向南行就进入古傥骆道了。
傥骆道北口在周至县西南10公里的西骆峪,称为骆口;南口在洋县北的傥水河口,称为傥口,故命名傥骆道。傥骆道全长约240公里,三国时魏将曹爽伐蜀,蜀将姜维伐魏都是利用这条古道;在唐朝,它是入蜀的首选之路,清末汉中与西安的邮路也是沿此路线。
出周至县,西侧能见青灰色的连绵高峰。朋友说,那就是秦岭的主峰太白山,山顶终年积雪,酷暑六月不化,所以叫“太白山”。那山在周代时叫“太乙山”,至魏晋时期才称“太白山”。我心里却想,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不知是否李白也是因仰慕太白山之名而自号“太白”的,反正,李白和太白山都留名千古。
转眼,车已进入秦岭。远远近近,一座座弥蒙在淡淡云霭中黛灰色的山峰,以千万年不变的沉默,冷眼观望着迤逦而来的108国道上如流的车辆。
秦岭多嶙峋连绵的险峰,壁立千尺,裸露的山石就悬挂在直立的崖上,令人为之触目惊心。笔直的大路也变成盘曲的山路,或偱河谷逶迤,或盘旋于山腰,或行驶于峭壁深渊之间。
随着路的蜿蜒盘旋,莫测的秦岭逐渐展现在眼前。连绵的山峰被密密匝匝的林木遮掩,如披绿毡,一片清绿。郁郁葱葱的绿色迎面扑来,一尘不染,令人为之一爽。
离开西安时天还晴朗,进得山里,却是浓雾笼罩,上不见天,下不见谷,前不见路,不知身在何处,恍若凌空。司机打开雾灯,在转弯处还不停地揿响喇叭。
当年李白出川,是否也曾嗟叹于这“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的景色?
不多时,汽车又沿着公路慢慢向下盘旋,雾也渐渐淡了。再回首,浓浓的云雾仍弥漫在山颠,座座高耸的山峰如“刺破青天锷未残”般直插云霄。
突然,朋友指着路边悬崖说:“看!那就是古栈道的桩孔!”
抬头跟着望去,见在那灌木密布的陡峭石壁上果然有一排一尺见方的方孔,心里不禁一阵激动。
这就是古人在猿猱难攀的陡壁上开凿出来的傥骆古道!当初先人们为了修筑这条古道,先在危崖峭壁上凿出一个个方洞,插入石桩或木桩,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做成供人们行走的栈道。这栈道,与其说是条路,其实就是一条悬在空中的桥。
栈道大都沿河谷水流而建,或踞于湍湍激流之上,或依附在悬崖峭壁之上。曾经,就在这条悬挂于山崖边崎岖坎坷的栈道上,叠印过无数战战兢兢的脚步,喧嚣过疲惫的马帮。我想,那上面,是否还留有李白出川时的脚印?才华横溢的王勃因文而被贬入川,是否就在这栈桥上高吟过“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杜甫是否也曾躅踯在傥骆道上唏嘘长叹:“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齿背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在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之中,这些栈道先后或毁于战火,或废于山崩洪荒。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建了毁,毁了又建。为了互通往来,历朝历代的先民们无不为这通道的畅通,付出了血的代价,让这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延续了千年。
我们不时停下车,久久流连在危崖下仰视凌空险峻的栈道遗迹,攀登到尽可能接近栈道桩孔之处,竭力想探身触摸那先人留下的冰冷的桩孔,仰叹其工程之艰难,感慨古人行路之艰辛,“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石梯石栈相钩连”,诗人在千年前嗟叹的意境就在眼前。触景生情,谁见到如此艰险的场面,都会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这隽永的诗句以释心怀。
然而,当我们站在峰巅的公路边,眺望对面绿山绿水间宝成铁路线上的火车正在风驰电掣,清净碧澈的江水穿峡越谷迤逦而去;看着平坦的公路伸向远方,又觉得刚才郁闷的心绪顿时开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叹息,早已成为历史。
途中我问朋友,唐玄宗为杨贵妃专辟了一条运送新鲜荔枝的通道,不知是不是我们走的这条路?
朋友说,那是子午道,也叫荔枝道,和我们走的傥骆道平行,基本上是沿着210国道从西安的长安区经宁陕县和石泉县到西乡县再去涪陵,和傥骆道相距也就几十公里。
唐代开元年间,贵妃杨玉环喜嗜荔枝,但长安不产荔枝。唐玄宗就命在四川涪陵建荔枝园,并修整涪陵至长安的快速通道,经达州(今达县)、西乡县快马通过子午谷,到达长安不过三日,进呈的荔枝犹新鲜如初。杜牧的《过华清宫》诗中,“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这件事。
我的眼前彷佛浮现出一匹匹快马奔跑在峻岭古栈道上,骑者背负着一筐鲜灵的荔枝,那高声扬鞭催马之声和青翠的马铃声响彻幽静的山林峡谷。
虽然杜甫曾对之抨击:“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但从速度上看,3天能跑完六百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那应是我国最早的快递业务了。
4个小时后,汽车已翻越秦岭,到达佛坪县。佛坪县是个位于秦岭南坡中段的山区小县,林海茫茫,满目苍翠,这一带是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也是稀世珍禽朱鹮的栖息地,据说目前全世界野生朱鹮仅存不足百只。
过佛坪县60公里,到龙亭镇,见路边有蔡伦墓的标牌,距此不过一公里。
再过洋县,到汉中市,已是暮色苍茫。由于一路的美景和人文古迹相伴,行车大半天,我们居然丝毫没有感到旅途的疲惫和劳顿。
得知汉中小吃有“四绝”,就是热面皮、菜豆腐、粉皮、浆水面。既来此,自然不能冷落了当地小吃。在一家饭铺,每人点了一碗热米皮和一碗菜豆腐。米皮软糯,加上特制的辣椒汁,味道尚可。菜豆腐吃起来口感和煮熟的老豆腐相仿,味道酸酸的,不太适口。可看到当地人吃起来,却是甘之如饴。不禁感叹,果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吃完米皮和豆腐,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就又喝了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出了一头一身的汗,这才浑身爽快起来。
汉中是个历史古城,“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被封为汉王,从关中南至汉中。其后,刘邦就在这里筑台,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奇袭章邯,进军咸阳,再东出函谷关,逐鹿中原,设下十面埋伏,迫使楚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最后建立汉朝。
为纪念汉中这个发祥之地,刘邦定国号为“汉”。汉王、汉中、汉朝、汉族、汉语、汉服、汉俗,这个“汉”一脉相承了两千多年。
次日,离汉中入川。
1937年2月川陕公路通车前,由汉中入蜀的道路有三条:一是金牛道;二是阴平道;三是米仓道。
金牛道是古人入蜀的主要通道,又称剑阁道,是唐宋以来的“官道”。它从汉中向西,经勉县南折入五丁峡后至宁强县,再经黄坝驿入川,到朝天镇,顺嘉陵江朝天峡绝壁上的栈道向南至古城广元。再一路向南,经剑门关、翠云廊直到绵阳,剩下的就是一路毫无阻障的坦途大道直达成都了。这段蜀道逶迤蜿蜒、崎岖曲折,长约600公里。
沿108国道南行50公里到勉县。城南5公里,是定军山。三国时,蜀国大将黄忠刀劈魏将夏侯渊就在此;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也葬于定军山下。
车过武侯镇,就一直沿着汉江上游向南行驶。不久就进入叠嶂的大巴山区,转过一山又一山,汽车就在盘曲的山间公路上不停地转着弯。
车过宁强县。宁强原名宁羌,古属梁州,为氐羌族居住地,民国时改为宁强县。汉水的发源地就在境内的蔡山。
金牛道上著名的五丁峡也在这里,地方志记述:五丁峡“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峡谷狭长曲折,绿树葱茏中,断岩峭壁突兀拔地而起,公路就从峡旁穿过。
相传战国时期,秦欲吞蜀,苦于无路。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写信给蜀王,说秦国愿与蜀国结为友邻,并言秦国得天降石牛,夜能屙金,秦王愿馈赠石牛并献美女,请蜀王接纳。蜀王贪欲,信以为真,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冒险劈山凿石开路,想入秦接受美女和石牛。公元前316年春,蜀道开通后,秦王却派遣张仪、司马错率军沿蜀道长驱直入,在葭萌关打败蜀军,直抵成都,蜀国覆灭。后来这条路就起名金牛道。
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勾连”,就是对五丁开道的生动描写。
1935年,出于政治和军事形势的需要,民国政府在原金牛道的基础上修建川陕公路(现108国道大部分)。其北起勉县,南至广元。1937年7月通车,路宽4米,砂石路面。以如今的标准来看,连乡村公路都不如,但当时却是沟通中国西北和西南的惟一交通要道。
车过五丁峡后再前行,经黄坝驿进入四川。
汽车沿着高山峡谷前行20余公里,公路在朝天镇附近和嘉陵江汇合,再沿嘉陵江前行不远,到明月峡。峡谷全长约4公里,宽约100米,滔滔的嘉陵江在两山之间奔涌南去,两岸绝壁直立,奇峰入云。
明月峡,最初叫朝天峡,相传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时,蜀中百官到此迎驾天子,故名“朝天”峡。又传说峡中有巨石,夜放光泽,明亮如月,因此石叫明月石,明月峡也以此而得名,但当地百姓仍称其为朝天峡。
明月峡可称得上为蜀道咽喉中的咽喉,它是连接南北蜀道的唯一通道。或古或今,无论是水路、栈道、公路、铁路,均从此峡贴壁通过。
而蜀道最险处也莫过于朝天明月峡的“嘉陵云栈”。嘉陵云栈是在峡谷东侧悬崖绝壁处凿孔插木,架铺木板为栈道,凌空于江水之上。从栈桥下视,只见江水汹涌,不禁令人胆战心惊。唐代张文琮路过此处,留下“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的嗟叹。
过明月峡,再前行30公里,便到了广元市。女皇武则天就出生在这里,城西还建有天下唯一祭祀武则天的皇泽寺。
从广元南行四十公里,到剑门关。
公路就从剑门关旁经过。下车,可直去位于大小剑山对峙中的剑门关楼。“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此处地势异常险峻。只见关楼两侧山崖陡壁似从中被砍出裂缝,相峙如门,果然是座“天下第一险”的剑门关。
此关为蜀汉时期诸葛亮下令所筑,成为蜀汉北方第一军事要塞。当年魏军大将钟会率后军攻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将姜维领3万兵马拒守剑门关,抵挡住钟会10万大军的轮番攻击。最后还是邓艾拼死一搏,从阴平古道绕到剑门后面偷袭,才灭了蜀国。
剑门关楼在历史上屡遭破坏,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剑门关”石碑。原关楼在公路右侧,1992年,因修川陕公路而在公路左侧重修。
剑门关南侧十公里,是柏树茂盛壮观的翠云廊蜀道。翠云廊古道沿途都是高大、粗壮的千年柏树,绿荫遮日,长达数公里,极为壮观。蜀汉时期的古道风貌能保留至今,得益于古人在筑路时就懂得在路边种树以保护路基。行驶在宽敞平坦的公路上,看到路两旁茂盛茁壮的柏树,实在感叹不已。
过了翠云廊蜀道,就进入蜀中平原,全是平坦如砥的大道坦途,成都遥遥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