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封铁塔顶破天

(2022-06-17 20:25:07)

河南的开封是座古城。

开封古称汴梁东京,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金朝等皆在此建都,故有八朝古都之称。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国都,延祚长达186年,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不过,自从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后,中原政权就被迫离开开封,开封也开始了屡遭天灾人祸的摧残,尤其是193869日,为阻拦日军南下,蒋介石下令掘开黄河花园口,致使开封城顿时变成一片泽国,造成89万百姓丧生,三百万百姓被迫流离失所,洪水殃及豫皖苏三省。自此,开封城元气大丧,久久难以恢复。

但开封毕竟是座古城,其历史积淀极为深厚。正因为如此,在开封人的心中也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开封是一座王气旺盛的城市,是一块不能轻易放弃的宝地。所以至今,开封城的中轴线几乎就未曾变动过。哪怕黄河几经决堤,黄河水几次淹没城市,淤泥几次掩埋古城,但只要洪水退去,开封人就在原地再建新城,所以也就形成了开封城“城摞城,房摞房”的建筑奇迹。这就在全世界,也是唯一的,这也是让开封人最得以自豪的地方。

开封城里,满满的,都是历史。要想读懂这座城市,最好是逛一逛她的老街小巷。只有远离车水马龙,近看市井烟火,才能真正嗅到这座古城最原本的生态和呼吸。走在开封的老街巷,看一看墙角砖瓦上的印记,品一品散落在胡同里的景致,每走一步似乎就能踏入一个故事,扑面而来的都是浓厚的历史风韵,令人无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不过,开封城的最神奇之处,是在开封城的地底下!就在开封城地下厚厚的泥土中,居然垂直“叠摞”着多朝古城的建筑,至今仍在地底下保持着原貌。

开封处于黄河南岸,一马平川,没有高山作为屏障,因此,只能通过修筑城墙和城濠用于防卫。故而也就形成开封特有的建筑模式:古城四周,建有三重城墙,三道护城河,通过高墙屏护,确保古城的安危。

却也由于黄河的屡次泛滥,开封城一次次被掩埋于淤泥之中。

在现在开封城的地底下一米处,是清代的开封城;地下三米处,则是明代的开封城;而地下六米处,是金代的汴梁城;地下八米处,是宋代最鼎鼎大名的东京汴梁城;地下十米处是唐汴梁城,而最深处,则是地底下十二米的战国时期的魏大梁城!

严格地说,开封古城虽名闻遐迩,然而,作为多朝古都的开封,真正的古迹却很少。大概只有繁塔和铁塔,其余的,比如开封府、包公祠、天波杨府、大相国寺,都是当代的“仿品”。

一千年前,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全世界最繁荣的城市,人口超过一百万。而现在的开封只是个一般的三线城市,在这里,没有机场,没有地铁,也看不出半点当年繁华大都市的影子。开封城所有的荣耀,只寄存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那幅《清明上河图》中。人们也只能从那幅5.28米长度画作中,依稀看到汴梁城往日的亭台楼阁,勾栏瓦肆,漕运虹桥,城阙通衢。

我第一次到开封,是1980年。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开封城不大,少有高大的建筑,残破的城墙内多是低矮的灰色民居,街道狭窄,很有些乡村的味道。再后来,又先后去了几次开封,发现,古城逐渐变大了,繁荣了,街道上干净多了,还出现了不少高楼。

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开封的那座铁塔。最初,还以为铁塔是用生铁铸造的。及至走到塔前,才发现,其实,铁塔是砖砌的,只是塔身外表琉璃砖的颜色看起来像铁,所以人们才叫它“铁塔”。

说起这座铁塔,历史很有些悠久。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被灭,吴越王钱镠把原供奉在杭州的阿育王佛舍利迁送到北宋的都城汴梁。为了供奉舍利,宋太宗赵光义下诏,在国都汴京开宝寺的福圣院中修建一座13层木塔,并为这座木塔赐名“开宝寺塔”。

六十余年后的庆历四年(1044年),开宝寺塔因遭雷击而焚毁。1049年,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下诏重建佛塔。为了防止火灾,佛塔改用砖石修建,塔的表面再砌以琉璃面砖。前后历经30年的时间。新建的佛塔八角十三层仿木构楼阁式,原塔高59.88米(后因黄河屡次泛滥,佛塔基座被掩埋于淤泥之下),故而铁塔现高55.88米。佛塔底层每面宽4.16米,向上逐层递减。塔身遍砌琉璃纹砖,上面塑有飞天、麒麟、菩萨、乐伎、狮子等花纹图案50余种,形态迥异,精致大气,堪称宋代砖雕艺术杰作。

 

开封铁塔顶破天

千百年来,这座铁塔饱经风霜,历经了无数次战火、洪水、地震,尤其是193865日,日军炮击铁塔,塔身中弹七、八十发,塔身第八、九层还被打穿,留下了22米大的深洞,而铁塔却像一位不屈的战士,仍旧巍然屹立,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三天后,又因花园口被扒开,黄河水灌进开封城,全城被淹没,铁塔也被泡在洪水之中。

记得,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曾写道: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在中原地区欲转佛塔,岂能不去开封铁塔?不为看美景,不为惦念故情,只为看看这千年历经劫难而依然矗立的神奇宝塔!

远远望去,塔身修长而雄伟,铁色琉璃瓦遍饰全身,色调具有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浑然天成。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视觉差比例匀称美观,有一种沧桑而又厚重的气质。近看,遍身装饰都是琉璃浮雕砖,50余种花纹图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其工艺水平之高无不让人惊叹击节。

 

开封铁塔顶破天

仿木结构的铁塔

 开封铁塔顶破天

每一块塔砖上都饰有仙佛、力士、瑞兽和花草浮雕,堪称宋代砖雕艺术的杰作。

 

铁塔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木式榫卯结构工艺,以各种形状、大小各异的琉璃结构砖相组合。这些琉璃结构砖,就像经过斧凿的木料一样,有榫有眼,有沟有槽,咬合得十分严密,使得铁塔异常坚牢,浑然一体。再细看,从砖缝里还能看到渗出的白色粉末。这种叫芒硝是一种天然的硫酸盐类矿物,广泛用于水泥、混凝土的添加剂。而至少千余年前的古人,居然就知道在砌浆中加入芒硝可使砖结构更加坚固,怎能不令人钦佩古人的智慧。

我一直觉得,塔是有灵性的。这座铁塔是受佛祖保佑的佛塔,所以才能经历如此多的灾难而不倒塌。佛教讲究三世轮回,所以,按顺时针围着铁塔走三圈,就如同念了三遍佛经,自然会得到佛的赐福和佑护。

不知不觉中,我已围着塔转了三圈,虽不是有如信徒般虔诚专注地的转,但也算是转了佛塔,也算是念了佛经,也算是心怀敬仰了。其实,无论对佛的信与不信,在这世上,还是多以敬仰为妙,如此,心也善,意也诚,何乐而不为!

铁塔塔门的设计独具匠心,它不是常见的半圆拱券门,而采用上尖下方的闺形门,用五层云纹砖逐层收压,外观似佛龛。而且,塔门很是低矮,人们进入时,都要低头弯腰,而塔门正对的墙壁上就有一尊佛像,所以,只要走进塔门,也就拜谒了这尊佛。

 

开封铁塔顶破天

 塔内的阶梯更是狭窄,仅只容一人通过。而且,台阶也很高,爬起来很是费力,还得手足并用。不过这也值,至少能感受到拜佛的不易。

一级级费力地向上攀登,心中怀着希望,一个劲地向上。半途中,突然发觉,塔身各层窗口的设计也很别致,有明窗和盲窗两种,明窗每层只开一扇,一层在北,二层在南,三层在西,四层在东,依次类推,螺旋着直至顶层。为何如此设置窗扇,一时不得其解。后来听人解释,才得知,如此设计,除了为了塔内采光、通风、瞭望之用,还能起到节缓高层风力劲摧的作用。

随着不断地登高,开封城内的街景、城郊风光、如带的黄河逐一映入眼帘,令人渐次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超脱。待到登上顶层,凭窗远眺,却见祥云缭绕,和风扑面,恍惚中,感到自己也有如飞升入九霄,直面天庭,心界广开,浑身被涤荡一新。

伏在明窗旁,四处眺望,东面,是铁塔湖,碧水荡漾,绿树笼裹的湖心岛上是一座何公轩,这是为纪念北宋末任宰相何栗而建的。何栗是宋徽宗政和五年的状元。靖康元年,何栗出任宰相。此时金兵围困京都,何栗力主坚守,并联络各处军队回师救援。怎奈宋钦宗却偏信巫术,起用骗子郭京施法护城。结果,金兵轻易地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及后妃、皇子、百官、工匠等三千余人北去,何栗亦在其中。面临国破君虏,何栗悲愤至极,中途绝食而死。

不知不觉中,登了塔,也转上了塔,我相信,人生的美景一定会展现在自己的面前。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美景遇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